跪坐即中國古時的正坐,是禮之要求,也是一種自我德操的修行方式,更是唐密修行的基本坐姿之一,也可稱之為修學唐密的基本功。
唐密祖們正是認識到了此種坐法的積極意義,結合時代環境,決定修法時以跪坐作為修行的基本功,並在實踐在得到了好的法驗。
一千多年來,唐密一直堅持這種作法,並為日本、韓國等國廣大民眾所認可接受,好像一提到跪坐,就是日本。殊不知,這是他們從我們老祖宗那裡學來的。不僅如此,日本人隋唐宋時期從中國學去的東西都不敢變動地流傳了下來,同樣我們的許多民間傳統也在日本保留了下來,比如「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而我們自己卻遺失了。要知道,一味說跪坐是日本的東西,可就有些忘本了?!
那麼,跪坐的基本情況如何?有什麼意義?如想學習該如何作?下面就掌握的資料圓心說明。
一、跪坐簡史
什麼是跪坐?跪坐即古時唯一正規的坐姿,是我國古代人的居坐的方式,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於腳跟上,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於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有時為了表達說話的鄭重,臀部離開腳跟,叫長跪,也叫起,樂羊子妻勸丈夫拾金不昧時,就用這個姿勢說話。現在日本人的坐姿即以此為主。
一般人都是跪坐在地上的蓆子上,兩個人對坐談話,不知不覺越來越近,膝蓋都碰到了,就叫觸膝談心。有時蓆子比較大,可以坐幾個人,割席就是絕交的意思。
因為地上潮溼,為了舒服一些,也為了健康,有條件的話就把坐的地方抬高一點,漢武帝時代那種底下能躲人的床就是這樣的,但當時坐姿還是跪坐。
估計古代中國和日本一樣,進門要脫鞋子,劍履上殿是一種很高的禮遇,一般官員進殿是要脫鞋的。握猜想那時即使皇帝的殿,地板大概也是木板的,如果是磚頭,長期跪坐著肯定不利健康。
當然除了跪坐,別的姿勢也有,但那是無禮的,例如兩條腿向前坐,叫萁坐,是侮辱人的姿勢,荊柯刺秦王不成,對秦王萁坐,就是表達對秦王的憤恨,這個姿勢的含義,大概和現在豎起中指類似。孟子結婚不久,進臥室看見妻子萁坐,差點要出妻,被母親勸阻,可見姿勢很重要。垂腿坐就是在萁坐的基礎上彎曲兩腿,所以雖然有架高的坐具,不等於可以垂腿坐。下級對尊長這樣坐不必說,尊長也不允許用這種姿勢對下級。
最早出現垂腿坐大概是有了胡床之後,主要是戰爭、打獵的時候用,垂腿坐開始流行,可能是五胡亂中華之後的事情了。
我們現在坐在凳子上,雙腳垂直下來的坐法,大約是從南北朝以後才傳入,是從當時西域國家傳來的,因此也叫「胡坐」,雖然人們在唐代正規禮儀仍然以「正坐,趺坐(既是盤腿而坐)」為主,但社會上已經開始風行起了「胡坐」,以至到了宋朝,正座正式被胡坐所取代。
唐之後胡風盛行,才漸漸改為高坐,也就是「胡坐」。就是垂足而坐。宋之後徹底取代跪坐。跪坐只是不普及了,中國人一直到清朝還是有跪坐這個坐姿的。並不是徹底消失。
![]()
二、古代的禮儀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一切萬物形態才自於禮儀」是華夏原道論的中心思想,坐也不能例外。
在跪坐的年代,君王也必須跪坐著,因為這是禮儀。若不跪坐,則是對大臣的不敬,說不定就要被大臣趕下臺了。
《史記》卷七十九「範睢蔡澤列傳」載:秦王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範睢曰:「唯唯。」有閒,秦王復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範睢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史記索隱》關於「跽」的解釋是:音其紀反。跽者,長跪,兩膝枝地。
可見,在這裡,秦王跽而請,範睢拜,秦王亦拜,已經完全沒有君臣貴賤,雙方都以禮相待,非常美好!後朝的三跪九扣到底從哪裡發展出來的值得討論!!
大家看看閆立本畫的唐太宗接見西域使團的畫也是如此。
試想,當你坐在板凳上,翹著二郎腿是否多少有些不莊重?無論跟你談話的那個人身份差距有多大,正坐是一種恭謹虔誠的方式。在更早的古代,君臣之間,上下級之間也要講究禮儀,不是像後世那樣上級只有居高臨下的份。「君視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不是在表現一種奴顏婢膝,而是一種各司其政達到一種和諧互不侵犯的關。當你禮拜上級的時候,上級嚴肅恭謹的正坐,是一種最恰當的表達,正坐比較端莊嚴肅,雖然很辛苦,也表現了古華夏族處世嚴謹。一是一、二是二的態度。當你坐在凳子上,東倒西歪的亂靠著,雖說是狂蕩不羈、不拘小節,但不知見你的人看到正坐與胡坐,哪個心裡更舒服些。
禮,內在禮儀就是外在禮儀的更深層體現。古人凡事講究個「正」字與中和之氣。「故始有禮儀之正方可有心氣之正也」。當你端坐著,也是對自身內在禮儀的一種修煉。
君王在正式的場合就是跪著,或者盤腿坐著,這才是正理。椅子沒有傳入中國之前,中國有板凳,但是是非正式的,坐板凳跟坐門檻沒什麼區別,正式場合要是坐著那個玩意肯定被人笑死,跟蹲著沒什麼兩樣。
三國都看過吧。去看看裡面人怎麼坐的。難道坐椅子麼??
看看他們地上鋪的什麼?沒有椅子,鋪的就是日本人到現在都在用的是榻榻米,都是跪坐。說白了就是我們夏天睡覺鋪床上時草蓆鋪地上。
有人很瞧不起正坐,主要是因為它是一種跪於地的方式。其實這並不叫跪坐。在當時,本和跪這個概念毫無關係。「跪」這個概念主要是後世對那種行為由於無法理解而產生的一種誤解。認為跪本身就含有貶義是奴顏婢膝,所以才會有「男兒膝下有黃金」之說。可筆者不明白的是,且不說古代的「跪坐」根本就不是一種奴顏婢膝的表現形式,難道就算是「跪坐」就真的矮了一節,隨之精神氣節也會矮一節嗎?恰恰相反,在現代人眼裡最鄙視的古代正坐禮儀,卻是中國人創造出哲學文化最多,最注重精神氣節的時代。我們現在坐在椅子上,腰板挺的比誰都直,可結果呢?沒有比我們民族精神更微縮的時代。當你坐的越高,精神可能是懦弱脆弱的。當你矮一節坐在地上時,精神靈魂卻在天空中騰飛。這根本就與人跪與不跪,沒有任何直接關係。跪坐是一種外在表現形式,但他的精神內涵卻要更高層次。他與內在的精神沒有直接的聯繫,當我們最瞧不起這種「奴顏婢膝」而高高在上無比自豪高坐的時候心裡的民族精神卻是真正的跪著,恨不得給別人磕幾個響頭最好。當古代人身體雖然跪著,但卻可以真正的凌駕萬裡,傲視群夷,這種現象,到底值不值得我們反思呢?
![]()
跪坐顯得更有禮,且有威儀。
當然,跪坐雖然很莊重,但真的很累人耶!個人認為,在比較正式的禮儀性活動中可以跪坐,平時還是免了吧!就是現在的日本人韓國人平時也是不跪坐的,特別是年輕一代,那樣坐久了腿會麻掉的!但是,對修學佛法尤其是唐密的行者來說,堅持如此是必須的。
三、跪坐的價值
正坐雖然早已被歷史所取代,然其所蘊涵的文化內涵以及獨特的氣質仍然是有一定意義的。
正坐講究的是心性內涵以及通過坐姿達到一種修身養性,修煉自身氣質,內外調合,和氣護身,從而達到形神兼備的目的。尋求的是一種內心與身體的和諧統一,更是一種哲理的升華。坐在地上,能感覺出是一種對自然精神的親近與追求。因而有些人才說,是更能體現華夏文化,精神境界的最佳外在表現。更能代表華夏原道精神。這不禁使我想到了這樣一句話,一個歐洲人在過了幾天日本生活以後,感觸道:我坐在地上,頭一次感覺到草墊中芳草芬菲的味道離我如此之近。我不是居高臨下的在遠離大自然的上空我行我素的生活著,而是變「矮」了,使得自己像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一樣觀察著周圍的一切,剎那間與自然融為一體。
我感覺到那種和諧美妙的滋味,不是站在草坪上用著割草機那種生硬的感覺(大意)。
在現在人看來,恐怕已無法再了解這種形式了,他們怎能理解,兩個人面對面端坐著,一動不動一言不發好幾個小時?除非那是瘋子!但古代很多更高層次的理論哲理,就是在這種「瘋子」世界裡產生的。「當我端坐在地茵上的時候,狂傲的扶著琴,自然、端正的禮儀我都已具備,動心忍性,我覺得那也是一種對自己意志的修煉吧。諸子百家在我感悟中產生」一個哲人曾這樣總結過。所以,這就跟禪道的坐禪差不多,可見各國對哲學參悟的方式都是差不多的,而我們祖先一開始採用的為什麼不是胡坐呢?這恰恰說明我們的祖先更智慧更善於思考。
正坐雖然不如坐椅子舒服,但卻最能培養人的氣質,事實上,當宋朝時期中國人放棄了正坐,而選擇了舒服的椅子的時候,民族的氣質就開始衰落了。軍人入伍,第一課就是站軍姿、走正步、練隊列,雖然這些都在實際作戰中沒什麼用處,但對於培養軍人的氣質和紀律性是絕對不可缺少的。民族的氣質,也許,真的就應該從恢復在禮儀場合下的正坐禮儀開始。
這其實也是一種自我德操的修行。
因此,有人說,坐的最矮的年代,是精神最高的年代。此言在一定意義上還是有道理的。
正坐比較利於身體健康,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而坐椅子的基本都會大腹便便,這已經為實踐所證明。 不僅如此,更為重要的是,唐密祖們正是認識到了此種坐法的積極意義,結合時代環境,決定修法時以跪坐作為基本方式之一,並在實踐在得到了好的法驗。 如此做,自有佛法方面的涵義:
(1)徹底放開根本執著,徹底降伏根本煩惱。
(2)楞嚴經云:'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坐定放鬆—狂心歇息。
(3)對'跏趺坐』之練習很有幫助。 正因為如此,一千多年來,唐密一直堅持這種作法,並為日本、韓國等國廣大民眾所認可接受,以致現在一提到跪坐,就想日本。殊不知,這是他們從我們老祖宗那裡學來的。如以後再如此說,可就有些忘本了?!
![]()
四、作法
作為中國古時唯一正規的坐姿,跪坐即席地而坐。具體做法是:臀部放於腳跟上,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於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鄭重訴說重大事情或表示極為禮敬時,臀部可離開腳跟,此即長跪。
跪坐的技巧有很多:
跪坐有助於練盤腿;
跪坐時兩腳大拇趾要交疊,兩膝併攏;
要墊得很厚,一是為了能久跪,二是暖性有助於身體氣血通暢。當然,在家裡沒有禪被什麼的,可以直接跪在席夢思床墊上墊個被子就好了。
同時,跪坐還要切記三點:
一是跪坐時不可以將全身的重量用臀部坐落在兩足之上,這樣會是身體呈現一種無法靈活活動的「死態」。
二是跪坐時兩腳大腿肌肉必須出力將身體微微的「撐起」,使臀部與兩足之間有一張紙的間隔(可視練習者大腿租細變化)。
三是要將脊椎挺直。
若做到上述三點則跪坐時膝蓋是不須出力的,而且身體感覺是微微的「浮起」,隨時可因應四周的情況而瞬間跳起來。
如此一來跪坐才不致於傷到自己的膝蓋。
此外,透過跪坐還能體會呼吸力養成,但如果真的不能也不要免強,一開始可以先從5秒,10秒慢慢增加到1分鐘,3分鐘……
同時,還要注意,坐的時候一定要放鬆,兩膝蓋的距離約三個拳頭寬(兩膝並起也可),腿不要出力,跨要松,總而言之把打坐的方式運用過來就對了,久了會越坐越舒服,也更能體會其中的奧秘,正確的跪坐,膝蓋應該不會受傷,當然開始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
如有興趣,不妨一試。如你是唐密修行者,就必須掌握並堅持。
當然也會累啊 但是人家從小就那樣 習慣了 而且他們的跪姿是有講究的 用力和姿勢都有助於他們跪的時間久些
跪坐:日本人稱之為"正坐"。即雙膝跪於座墊上,雙腳背相搭著地,臀部坐在雙腳上,腰挺直,雙肩放鬆,向下微收,舌抵上鄂,雙手搭放於前,女性左手在下,男性反之。
--盤腿坐:男性除正坐外,可以盤腿坐,將雙腿向內屈伸相盤,雙手分搭於兩膝,其他姿勢同跪坐。
--單腿跪蹲:右膝與著地的腳呈直角相屈,右膝蓋著地,腳尖點地,其餘姿勢同跪坐。客人坐的桌椅較矮或跪坐、盤腿坐時,主人奉茶則用此姿勢。也可視桌椅的高度,採用單腿半蹲式,即左腳向前跨一步,膝微屈,右膝屈於左腳小腿肚上。 古漢族是佩劍的,佩劍的士要時刻保持警戒狀態. 所以坐下來前,先單獨彎曲左腿,因為劍在左面,突然拔劍的時候,不會劃到左腿. 成單腿跪姿態.隨後再彎曲右腿,下. 膝蓋距離一拳寬度,雙手握拳,低在腰部. 站起來的時候,反之,先起右腿,便於拔劍,再起左腿. 這個是武人的坐法.
文人的坐法是先彎腰,成鞠躬姿態,身體重心降低,隨後,雙膝蓋著地. 坐後和女子一樣,是雙膝蓋併攏,雙手平壓在前面. 另外,平日起居,可以用前一種. 但是祭祀,跪拜,必須用後一種.
![]()
跪坐能減少駝背及脊椎彎曲病變的發生
跪坐對整個脊椎的生長發育和保養都是最佳的坐姿。《黃帝內經》上說:「粗守形,上守神!」這是在告訴我們,要保持形體端正。人的脊柱就像汽車的大梁,汽車大梁上放著發動機、水箱、變速箱等,大梁下再安上輪子,汽車就可以跑了;人的脊柱上也「掛著」人的五臟六腑,人的手和腳也象汽車輪子一樣,支撐點在脊柱上,這樣人就可以正常運動。
大家知道買二手汽車,不能買出過事故的車,出過事故的車,車的大梁會有變形,大梁變形汽車的油耗就會增加,整體汽車的損耗也會增加。人的脊柱也一樣,如果出現小關節錯位或脊柱側彎,就會導致五臟六腑不能在正常的解剖位置上,會影響相關臟腑的氣血運行,時間長了就會引起患者臟腑的病變。
跪坐能很好地保護我們的膝骨
今天膝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之一。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9億骨性關節炎患者,4O歲以下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5%,而6O歲-75歲人群的發病率高於5O%,7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高達8O%。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作為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見和最重要的關節疾病,將成為威脅中老年人群健康,引起中老年人群致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跪坐恰恰能保護我們的膝骨,減少膝骨關節炎的發生。
跪坐能降低男性陽痿的發生
現代醫學告戒我們,長時期坐著對身體不利,尤其不利於男性健康。因為男性的生殖器不適宜長時間受到來自下方的託力,久而久之將損傷男性功能,如果還是長時間坐在柔軟的坐具如沙發,則情況更糟。
甚至有過這樣的極端例子見諸新聞:某青年因為痴迷上網,長時間風敗俗。因為坐椅子把睪丸坐壞死的男子畢竟很少,但這至少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信息:長時間坐椅對男性生殖健康客觀上存在威脅性。
研究表明,常年坐在辦公室的男性,陽痿的發生率比其他職業男性高出幾倍。所以現代醫學建議白領男性,為了自身健康,不要在椅凳上坐得太久,隔一段時間就要起身活動。
![]()
![]()
![]()
您想擁有寶健網上商城?
長按3秒識別二維碼進入頁面
![]()
點擊免費註冊
詳情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點擊「閱讀原文」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