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消息,截至當地時間7日,日本最大的水產市場——豐洲市場已經累計確診160例新冠肺炎病例。雖然確診人數眾多,但豐洲市場仍在正常營業,東京都政府也解釋稱,「大多數病例的感染途徑不明,因此不是集體感染」。
據日本放送協會8日報導,從今年8月份以來,豐洲市場水產批發商鋪的工作人員中連續出現確診病例,481家商鋪自主接受病毒檢測後,3111人中確診71人,另有89人為散發病例和密切接觸者,累計確診160人。
東京都政府稱,確診的160人中,已經判明感染途徑的有16人,其中包括同一家店鋪的工作人員。雖然確診人數眾多,但政府工作人員解釋稱,「沒有同家店鋪短時間內確診5人以上的案例,不同患者的確診間隔在兩周以上,衛生部門不認為是密切接觸者,因此不是集體感染」。
豐洲市場的疫情和東京都政府的解釋也在日本網上引發了熱議,一名網友稱,「就算不是集體感染,這種規模的疫情也太可怕的」;另一名網友稱,「市場內部是密閉空間,不及時封鎖怕是控不住感染」;還有網友質疑道,「政府的解釋真是莫名其妙,難道感染者是恰好湊到一起的嗎」。
延伸閱讀:
第三波疫情,日本何以招架
經歷了兩波疫情後,日本新冠疫情近日再度大爆發,東京、神奈川、大阪、愛知、福岡、千葉、北海道、京都、神戶和石川等地尤為嚴重。目前,日本三大都市圈已不同程度「失守」,東京都市圈尤甚。日本廣播協會(NHK)電視臺疫情數據顯示,截至12月5日22時,日本單日新增病例超過2500例,累計病例超過16萬例;新增死亡病例21例,累計死亡病例2327例。
日本這波來勢兇猛的疫情有兩個特點:一是重症和死亡病例大幅上升,目前現有重症病例數是一個月前的3倍,最近這一周死亡病例超過10月全月死亡病例;二是較之以往兩波大量居家隔離,這次醫院收治率大幅提升,以致全國醫院告急,並出現多起醫療機構內部大規模聚集性感染。如果疫情進一步惡化,今冬明春日本醫院救護設備等醫療資源將供不應求。
糾結與無奈:日本的這三波疫情
日本政府和國民對於疫情的心態是複雜的。日本原定今年舉行夏季奧運會,時任安倍政府全力籌備,期望以此提升日本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2月,日本發現首個新冠病例,安倍政府為保奧運會,一直淡化疫情,導致疫情逐步加重,釀成第一波大爆發。時任首相安倍不得不在3月底宣布推遲奧運會舉辦,並於4月7日正式宣布東京等7個都府縣進入緊急事態。4月12日,日本單日新增病例猛增到743例,成為日本第一波疫情的最高峰;4月18日起疫情逐步緩解,並一直延續到6月28日。
(圖片說明:4月7日,在日本大阪,電子顯示屏正在播放原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布新冠疫情緊急事態宣言的新聞。來源:新華社)
6月末,日本疫情再度爆發,8月4日單日新增病例高達1240例,成為日本第二波疫情的最高峰。日本社會輿論再次譁然,時任首相安倍被指領導抗疫不力,加上日本經濟低迷等原因,安倍在8月底宣布辭職,成為疫情爆發以來各大國裡第一位主動辭職的領導人。
菅義偉接任首相後,日本疫情趨於穩定,全國每日新確病例長期控制在500例以下。正當日本上下開始討論經濟重振、社會全面開放和外交新突破之際,疫情再次反彈。11月起病例大幅回升,11月29日單日新增病例猛增到2585例,出現了第三波疫情高峰。最近一周來,日本多地疫情呈持續增加之勢。
在東亞國家中,日本事實上已經淪為「疫情重災區」,嚴重程度僅次於菲律賓。醫療科技和福利保障均世界領先的日本,為何疫情不僅沒有緩解消除,反而接連爆發,一次比一次嚴重。日本輿論普遍擔憂,寒冬來臨,日本疫情將進一步蔓延,全國又將陷入「緊急事態」,從而對日本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造成新的衝擊。
三大主要病因:日本疫情有「頑疾」
日本疫情的不斷復發和惡化,被認為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日本當局對疫情和抗疫有「獨到見解」。應該說,日本當局既沒有忽視和輕視疫情,也沒有正視和重視抗疫。在疫情防控措施上,日本沒有實施全國範圍的封鎖,在疫情尚未遏制的情況下急於開放,甚至鼓勵外出旅行激活經濟;日本企業、餐飲業和商業基本沒有關閉。不受限的社會流動,為病毒傳播和交叉感染提供了基礎。
(圖片說明:11月19日,在日本東京品川站,乘客戴口罩出行。來源:新華社/法新社)
其次,日本當局始終在抗疫情和保經濟間彷徨。近年來日本經濟不振,疫情導致日本經濟雪上加霜,如果採取全面封閉隔離,日本經濟將出現更加嚴重的危機;加上日本刻板而又複雜的法律規定,地方府縣的自主權較大,日本政府不想也不敢貿然宣布全面或大範圍的封閉隔離和停產停業。這些都導致日本的抗疫始終讓著「經濟優先」。
第三,日本政治外交暗流湧動,當局另有謀劃。8月政權更迭以來,日本政局表面平靜,但朝野之間明爭暗鬥不斷。首相菅義偉除了內政問題,還要面臨外交和安全問題的考驗。10月以來,菅義偉積極尾隨美國,不僅在東京主辦美日澳印「四國安全機制」會議,還參與印太地區舉行的聯合軍演,試圖進一步拉緊美日軍事同盟關係。12月4日,菅義偉高調表示,他正在積極謀劃與拜登會面,重申日美關係是「日本外交、安全保障的基軸,是印度太平洋地區以及國際社會和平與繁榮的基礎」。一心事美,豈顧民生?
(資料圖片:日本首相菅義偉。來源: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 攝)
日本的「基軸」,與其從印太聯合軍演的炮管和美國下任總統的笑臉裡找,不如從國內疫情防控的措施和國民醫療救助的期盼裡找。日本國內不少輿論指出,當下日本真正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當局反覆嘮叨的所謂鄰國安全威脅問題,而是一波又一波奪走國民性命和健康的新冠疫情。一味緊跟在美國屁股後面,戴著口罩也要小心被傳染。
內虛外邪:日本痼疾交織疫情危機
日本疫情第三波爆發,與日本經濟社會的各種痼疾攪合在一起,讓很多日本人對前途感到擔憂。可能由新冠疫情引發的心理健康危機和失業危機在日本更為突出,直接導致令人咋舌的自殺數據。據日本政府公布數據顯示,僅10月一個月,日本自殺死亡人數達2153名,而從疫情爆發至10月30日,日本死於新冠疫情的人數為1733名。
疫情之下,日本的痼疾被一一暴露出來,還有諸如急劇下降的人口、日益龐大的國債、不斷增多的失業人群……這些問題互相交織。
一是生育率和人口數均持續下滑。長期以來日本人口不增反降,給國家的發展與未來敲響了警鐘。2019年日本生育率只有1.36%,遠低於保持日本人口均衡所需的2.1%的生育率;2020年出生人數估計將再減少2萬人左右,標誌著日本的生育率連續五年下降。據推算,日本人口將在2053年降至1億,在2065年降至8800萬,日本的世界大國地位也難保了。前首相安倍曾將日本不斷下降的生育率稱為「國家危機」。
二是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加劇。在世界大國中,日本的老齡化問題尤為突出,目前日本1.26億人口中約30%超過了65歲。據估計,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超過35%。大量企業甚至政府部門,因緊缺年輕勞動力,不得不一再延遲員工退休年齡。日本曾試圖通過吸引外來人口來優化勞動力配比,但實際操作中遇到諸多難以克服的問題。日本媒體自嘲了一個數據,目前日本成人尿布已超出嬰兒尿布的需求量。
三是日本的債務日益膨脹。目前日本債務總額約為11.5萬億美元,而日本的GDP不過5萬億美元,日本的負債率高達GDP的224%多。日本的債務居於全球前列,負債率約為債臺高築的美國的2倍。疫情危機下,日本的債務進一步大量增加。日本之所以迄今沒有發生債務危機,主要原因是日本經濟實力強大,債務主要是內債,而日本的國債利率非常低。但疫情衝擊下,日本經濟嚴重萎縮,內需不振,出口受阻,勞動人口減少,人均債務不斷增多,總有一天會不堪重負。
疫情危機、人口老齡化、債務膨脹、失業嚴重、收入下降等問題交織在一起,迫使很多日本年輕人不願結婚成家,即使結婚也不願意生育孩子,因為負擔不起。第三波疫情來襲後,晚婚人數又出現劇增,拖延結婚「表明了人們對日本經濟增長的信心在下降,而這種信心又會影響到未來的支出決策」。
(原標題:日本最大水產市場豐洲市場暴發疫情:160人確診,仍正常營業)
來源:綜合海外網、縱相新聞
流程編輯:u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