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政策助推網際網路醫療邁向新階段
網際網路+醫療正在駛上爆發的快車道。12月8日,京東健康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京東健康」)正式於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成了繼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之後第三家上市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平臺。上市首日,京東健康開盤漲33.18%,超3000億港元的市值也一躍坐上了港交所同領域上市企業頭把交椅。
網際網路醫院、遠程醫療、網際網路+家庭醫生、網際網路購藥……記者注意到,近年來,以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等為代表的眾多「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實踐者,創新了多種醫療服務模式,也改變了傳統大眾的就醫就診模式。疫情之後,在線問診漸成趨勢,在利好政策和消費需求的多重推動下,網際網路醫療全面進入公眾生活還有多遠?
京東健康入場
巨頭髮力布局網際網路醫療
12月8日,港交所迎來了首家年收入破百億的網際網路醫療公司京東健康。
據港交所公告,京東健康公開發售價定為每股70.58港元,截至當日收盤,京東健康漲幅達55.85%,股價為110港元,市值超過3400億港元。
公開資料顯示,京東健康是京東旗下經營大健康業務的子公司,業務包括醫藥電商、網際網路醫療、智慧醫療解決方案、健康服務等四大板塊。數據顯示,京東健康的線上零售平臺有超過1000萬種商品(SKU),入駐超過9000家第三方商家。
從獨立業務成長為京東集團繼京東物流和京東數科之後孵化出的第三隻獨角獸,京東健康這隻超三千億港元「巨獸」上市背後,正好趕上了網際網路醫療亟待爆發的新風口。
平安證券研報稱,中國基數龐大的網民規模,為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提供了基礎。目前醫院的診療服務中,約有30%是可以通過線上診療問診來解決的,網際網路醫療或為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有效解決方案之一。
龐大的市場空間也吸引著網際網路巨頭布局。根據艾瑞估算,今年前10個月針對網際網路醫療的投資額就已超過900億元,預計2020年整年度投資額將會突破千億元。
在京東健康之前,騰訊阿里百度等三巨頭也早早開始了跨界醫療「圈地跑馬」。其中,阿里是BAT中唯一將健康板塊單獨成立公司並拆分上市的公司,以阿里健康作為主要平臺,阿里不斷整合集團內部流量和資源,足跡遍布醫療端、醫藥端、技術端;騰訊在早期大手筆投資丁香園、微醫集團等網際網路醫療公司後,近年來著力搭建醫療服務平臺和自研AI+醫療產品,目前已形成騰訊醫典、騰訊覓影等醫療產品;百度則在今年3月加碼成立百度健康管理平臺,主打百度健康醫典和百度健康問醫生兩大服務生態。
此外,平安好醫生、春雨醫生、1藥網等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企業也在蓬勃發展中。記者梳理發現,目前網際網路醫療行業,涉及的業務包括在線問診、藥品零售、線上消費醫療等,「雲藥房」「雲醫生」已漸成趨勢。
疫情催化新行情
政策加碼利好處方藥流轉
記者注意到,正是在今年疫情期間,京東健康的在線問診量明顯上升。上半年,京東健康日均在線問診量約9萬次,是去年同期的近6倍。
實際上,在疫情的影響下,線上看病、購藥吸引了更多消費者青睞。根據易觀千帆的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網際網路醫療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峰就達到了671.2萬人,最大漲幅接近160萬人,漲幅達到了31.28%。
而政策的加碼則進一步打開了網際網路醫藥健康的空間。近日,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方案中明確「在衛生健康領域探索推進網際網路醫療醫保首診制和預約分診制。」這是首次從國家層面提出將首診納入網際網路醫療,並且支持這部分服務納入醫保支付,突破了原有國家對網際網路醫療的監管政策。
11月2日,國家醫保局官網發布《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的指導意見》,探索定點醫療機構外購處方信息與定點零售藥店互聯互通,有條件的統籌地區可以依託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加快推進外購處方流轉相關功能。
梳理發現,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有利於「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產業的政策,既促進了在線問診的合法化及標準化,也體現了醫保對在線問診的報銷支持以及鼓勵線下醫院建立網際網路醫院的態度。
日趨明朗的政策有望為中國的醫療健康行業帶來長期紅利。數據顯示,院外藥品銷售迅速增長,在線分銷比例顯著增長。2015年至2019年期間,院外醫藥市場以複合年增長率10.8%擴張,同時在線銷售複合年增長率30.4%。同時,網際網路醫院的總數已由2018年12月的119家增至2020年4月的497家,增幅為317.6%。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隨著更多網際網路醫院的出現,將會帶動對在線問診及藥品的需求增加,這又會推動在線流量並進一步加快數位化進展。
網際網路全面落地
還得解決「醫+藥」閉環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來,網際網路醫療領域的公司備受質疑,主要原因有:業務模式不清晰,實現盈利艱難,造血能力不足,不可持續。如其中,在港交所上市的幾家網際網路醫療公司中,京東健康是唯一一家盈利的公司,而平安好醫生在其中虧損最大,2017年至2019年虧損分別為10.02億元、9.1億元和7.5億元。阿里健康虧損相對較小,並在2019年接近盈虧平衡。
對此,鼎臣諮詢創始人、醫藥專家史立臣分析認為,京東健康能夠率先實現盈利,在於將線上大藥房和醫療板塊做了協同,實現了資源協同和內部閉環,實現相互引流。
艾瑞諮詢研報顯示,由於過去幾年整體醫療大環境仍較為保守,醫保支付、處方藥線上購買等尚不明確,再加之移動端診後管理技術有限,共同導致了盈利模式的長期不明晰,使得市場上供求方缺乏動力。
業內專家指出,網際網路醫療的競爭基本上都是同質化的,也和其他模式創新行業一樣,要不斷燒錢和搶流量,企業要從賽道中跑出來,形成順暢的盈利模式需要時間的積累。
但令人期待的是,如今,隨著醫保慢性病支付的打通,以及網際網路首診的探索,將龐大的問診流量轉化為購藥看病的消費力已經成為可能,而能夠越快構建「醫+藥」閉環的企業,越有助於在這個行業彎道超車。
艾瑞諮詢認為,網際網路醫療已越來越傾向線上與線下的深度融合,通過為線下醫院、藥企、連鎖藥店、保險等提供深度垂直的技術支持或運營服務,得到從中分利潤的機會,從而解決盈利的問題,「醫+藥+險」的協同也意味著網際網路醫療診後未來發展的廣闊空間。
【案例】
網際網路醫療這樣改變大眾生活
「醫院說,拜復樂和可威一起服用,效果會比較好。但醫院已經開不出這些藥了,藥店也買不到,我非常著急。」1月29日,1藥網網際網路醫院醫生收到了一個特殊的求助。
發出求助的是武漢的一名退伍軍人劉先生。他在荊州的家人因疫情影響須在家隔離治療。但家人拿著醫院的處方根本買不到藥,於是劉先生嘗試線上購藥。獲悉情況後,1藥網當即與快遞公司積極溝通開通綠色通道,2月1日即突破層層困難將藥送到。
「在疫情高峰期無法去醫院時,我就在網上買藥,省時又省力!」受疫情影響,現在廣州市居民張衝已經習慣了通過網上藥店買藥,「叮噹快藥、餓了麼、美團買藥……現在在網上買藥就像點外賣一樣簡單,在線下單,藥品就能快遞到家。」張衝補充道。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部門印發《近期擴內需促消費的工作方案》也特別提到,要將慢性病網際網路複診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範圍。記者從醫藥電商平臺1藥網獲悉,1藥網APP大健康、慢病類購藥迎來搶購高潮。其中,「雙11」首日,冠心病用藥成交額同比增長458%,其中甲狀腺疾病用藥成交額同比增長243%。
醫藥電商+網際網路醫院的閉環打造,讓市民足不出戶在家看病成為了可能。在廣東,自去年以來,首批22家醫院已經上線網際網路醫院,為粵港澳居民提供在線複診、在線處方、藥品配送、慢病管理等覆蓋診前、診中、診後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對慢病患者來說,專家從原來一知半解的「陌生人」變成專屬「家庭醫生」,以後,複診無需再跑腿,就能通過網際網路醫院開藥、付費,並且享受藥物快遞到家的服務,就像網購那樣簡單。
(文章來源:羊城晚報)
(責任編輯:DF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