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泗水:仲子廟重現明萬曆年間《創建子路祠堂碑記》

2020-12-27 善國如強
2017年4月開始修建的泗水仲子廟大殿

山東泗水仲子廟裡有一明代萬曆二十年立的碑刻《創建子路祠堂碑記》,為光祿寺卿縣賈三近在撰文。該碑疑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人為破壞,以石碑中心線左右一分為二,當作仲子廟正大門的過門石。仲子廟正大門曾為泗水縣委印刷用房,石碑成為過門石長期受到人為踐踏,暴露在外的石碑文字已經磨損的無法辨認,唯獨鑲嵌在牆體部分文字完好可以辨認。

修繕中的泗水仲子廟正大門

2017年4月,泗水縣在重修仲子廟大殿時,也開始對正大門進行修繕,這才使得《創建子路祠堂碑記》重現。

修繕中的泗水仲子廟正大門

《創建子路祠堂碑記》部分碑文為「萬曆辛卯孟春,泗侯譚公肇造先賢祠於濟之西濱,宮牆式廓,殿宇壯麗,廟貌巍巍巖巖,松檜鬱郁森森,瞻望者嘉焉。春秋時祀,簠簋樽俎,品式輝煌,觀禮者嘉焉。仲裔自莽亂奔濟寧,公復其家,如仲銓輩,畀以祭田,守祀廟庭,胤祚蒸蒸斌斌,追思者嘉焉。」

《創建子路祠堂碑記》石碑存放處
創建子路祠堂碑記

以下是按照《創建子路祠堂碑記》、參考網上泗水楊剛轉發的《泗志鉤沉》中《創建子路祠堂碑記》復原的碑文。其中加黑的文字為石碑上可辨認的文字,其餘為參照《泗志鉤沉》記載的文字,方便讀者判讀辨認。

創建子路祠堂碑記

以下為網上泗水楊剛轉發的《泗志鉤沉》中《創建子路祠堂碑記》。

泗志鉤沉

創建仲子祠碑記

古卞仲聿修校點

光祿寺卿嶧縣賈三近撰文

錄自仲聿修纂集《重修卞裡志》卷七

萬曆辛卯孟春,泗侯譚公肇造先賢祠於濟之西濱,宮牆式廓,殿宇壯麗,廟貌巍巍巖巖,松檜鬱郁森森,瞻望者嘉焉。春秋時祀,簠簋樽俎,品式輝煌,觀禮者嘉焉。

仲裔自莽亂奔濟寧,公復其家,如仲銓輩,畀以祭田,守祀廟庭,胤祚蒸蒸斌斌,追思者嘉焉。輿論謂天啟昌運,大功畢集,輒令山川增色,人文宣朗,科目復開,極一時也。時學博孫君重厥事,率弟子員請記於餘,郡鄉士大夫從之。

餘欣然應曰:廟制,重舉也。廟祀,重典也。公布置區盡纖細,是繇今日而後,縱有作者,亦託始乎公也。可無記哉?凡曰記,大都記功,因紀歲月,餘獨記公意氣上與仲賢孚,精神與仲賢流貫也。何者?

仲氏,孔門名賢。粹養注典籍,迄今英風凜凜,師百世。餘閱公性仁孝,迎養承歡,有藜藿風。公永清操,澹泊自甘,有袍風。公識敏達,發奸摘伏,有片言風。公稟英毅,力肩鴻巨,有勇敢風。理解,探閫奧,斡旋盤錯,宛乎學升堂治蒲才也。孚意氣,貫精誠,由是,思若啟,行若翼,不踰歲,厥功告成,亦仲賢靈爽,陰牖默啟其神速,信爾。不然,古聖賢隔千裡如一堂,通古今如一息,謂何?

斯舉也,匹夫匹婦曉然知泗有先賢,又知泗為先賢故裡,凡正人君子,靡不景行者,皆公力,是可為公記。宇宙間氣一洩於仲氏,再洩於我公,一時意氣精神,千載不磨,尤可為公記。

方今聖天子賢職事,徵卓異公猷,尤裨廟謨。上焉披肝輸愫,正色朝端,有勿欺風。下焉良法美意,澤流寰區,有足民風。公績當垂鼎,銘大常,是又有記之者。

網上泗水楊剛轉發的《泗志鉤沉》中《創建子路祠堂碑記》

另據了解,2015年9月,山東省泗水縣地方史志辦公室點校、整理的清光緒《泗水縣鄉土志》《泗志鉤沉》出版。由濟南甲骨古籍精裝印刷廠印刷,兩部舊志合為一函兩冊,共4萬字。希望能夠儘早看到《泗志鉤沉》查找到《創建子路祠堂碑記》原文,以便對碑刻中殘缺文字校準補齊。

清光緒《泗水縣鄉土志》《泗志鉤沉》

相關焦點

  • 【古城古廂】明萬曆年間建造的仰德祠
    川沙古城牆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置碑。明代陳所蘊撰寫的碑記清代何士祁撰寫的碑記原仰德祠的屋頂為歇山頂,非常古樸,沒有任何裝飾。外牆搭建了違章建築。2014年在川沙新鎮創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工作指揮部牽頭下,浦東新區及川沙新鎮政府出資修繕仰德祠。首先拆除仰德祠外牆搭建的違章建築。當仰德祠露出完整的原貌時,所有古建築修繕專家都驚喜又犯難。仰德祠的梁架雕花雖然依然華麗,但由於經過歷史的洗禮,整體構架已經傾斜,屋脊也有部分丟失,屋瓦也均有損壞。
  • 發現萬曆年間地契
    圖為現存天津市東麗區軍糧城無暇街大宋莊翟氏密藏其二世祖翟仲實大明萬曆廿四年舊契一張。由於年代較遠而保存不易,局部已經出現泛黃、缺字或模糊不清,現大致抄錄如下以示讀者,供大家共同探討研究:「都運青州分司□奉旨墾田出給印貼執照事。
  • 明亡實亡於萬曆的說法是有根據的,看看萬曆年間發生的種種事情
    大家都知道大明王朝的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數十年不上朝,那他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怠政的呢?他怠政的程度有多麼嚴重呢?在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十月初五,禮部主事盧洪春顯得格外憂心仲忡。因為在二十天前,皇帝朱翊鈞多次不上朝,下詔說頭暈得厲害,必須罷朝。聯繫到自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連祭拜祖宗太廟都要遣人代行,作為禮部主事的盧洪春覺得要對皇帝講講禮了。大明帝國之治,禮儀為先。
  • 張寨與張氏祠堂(圖文)
    張寨與張氏祠堂在平頂山高新區遵化店鎮張寨村,有一處保存較完好的清朝建築。即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餘年歷史的張氏祠堂,也是遵化店鎮境內唯一的一座祠堂。祠堂正殿1.祠堂在村莊東部,東臨原張寨小學,坐北朝南,佔地約6畝。祠堂的大門是仿古建築,黃色琉璃瓦房頂,上面有龍獸。大門前鋪有一塊長3.5米、寬60公分、厚40公分的大青石。現任張寨村委委員的張佔全介紹,這塊大青石條原是村裡寨子門樓的過門石。
  • 不忘初心,逐夢路上…… 【明誠小學微信公眾號創建筆記】
    自1985年奠基至1999年竣工,自新校舉辦至2009年「祖安圖書館」落成暨十周年校慶,自2012年參與創建教育強鎮伊始至2016年完成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鎮驗收,再到2017年開始規劃教育現代化先進鎮建設之路,明誠人無懼荊棘泥濘,用堅定的步伐踏出坦途、繪就風景。
  • 平原縣最早的志書——明萬曆《平原縣誌》
    整理|王玉傑 明萬曆《平原縣誌》,二卷,劉思誠修,高知止纂。思誠,字克實,號定宇,直隸山海衛(今河北山海關)人,舉人,萬曆十五年(1587年)任平原知縣。知止,字明甫,邑人,進士,曾任山西陽曲、直隸長垣知縣。是志據明嘉靖時邑人張蕙所撰志稿重輯。
  • 冠山鄭氏祠堂文化與源流
    這3支派系,其一為庵埠文裡開濠派系,其祖屋有五落、四落、道東書屋、五落巷、祥記內、大夫第;據開濠鄭氏資料記載,學士公與肇勳公為金蘭兄弟,於宋末元初,由閩入粵,肇勳公在官裡創建鄭氏宗祠「永思堂」,學士公在開濠鄉創建鄭氏宗祠「永昌堂」。明萬曆年期,肇勳公之第七世裔孫喬集公與學士祖派系子孫會宗於文裡開濠,原「永昌堂」從「六社宮」遷址建於現址,祠堂號依然為「永昌堂」。
  • 明歷代魯王在兗州的建築考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敬王和朱壽鋐的誠心,終於感動了一位高僧,高僧對魯王說:今後五年內天不乾旱不澇,泗河裡不會發大水,蒼天助你五年內可建成大橋。朱壽鋐謹遵高僧指點,毅然決定捐出自己20年的俸銀數十萬兩,抓緊五年內建成泗水橋。接著魯王率百官再次到諸天寺祭拜諸天佛祖,緊接著備料,擇吉日抓緊施工。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泗水橋歷時五年建成,準時竣工。
  • 歙縣新南街偶見《陳令君霖雨碑記》碑!
    碑文的標題是《陳令君霖雨碑記》,碑文開頭第一行為「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邑人汪道昆撰」,接著後邊兩行為「文林郎提督學校巡按直隸監察御史……」「中憲大夫提督學校四川按察司副使……」下半行字跡模糊,無法辨認,碑文的具體內容無暇細看。碑的結尾處有清晰的「萬曆甲申五月望日」字樣。萬曆甲申是1584年,中和街的「許國石坊」正好也是這一年所建。
  • 《創建元宗關帝財神廟碑記》解讀
    碑額:皇清碑文:創建 元宗​ ①關帝②財神③廟碑記募化首人列後(略)布旋花名(略)經理首人(略)光緒十五年已醜歲臘月中旬吉日合會人全體共同立碑說明:「創建元宗、關帝、財神廟碑記」,現存永濟市博物館。碑高132釐米,寬50釐米;正文7行,行37字;楷書,字徑2釐米。碑字石已斷為三截,個別字跡受到影響,大部分完好。該碑大致分為七部分:1.碑額。2.標題。
  • 泗水第一山,被譽為「小泰山」,你去過嗎?
    所謂泗水第一山,就是指鳳仙山,位於濟寧市泗水縣境內,此山雖鮮為人知,卻不同凡響,素有「小泰山」之稱,大大小小山頭12座,主峰海拔608米,所以是泗水第一山。據明朝天啟年間的《重修鳳仙山玉皇殿前石崖碑記》記載:「不知鳳仙山何以得名,或者山形似鳳,或者仙姑在此修煉。」如此說來,在明朝那會兒,古人都搞不清楚鳳仙山的來歷了。至於又稱其為「奉仙山」,這個倒是好理解,清代時期,當地百姓來此山供奉神仙,故而留下了「奉仙山」之名。
  •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永嘉那些古祠堂...
    位於碧蓮鎮上村,原名劉氏宗祠,系明初開國功臣劉基的世祖祠堂。始建於元至正丁未年(1367),明中期重建。是一座四合院式木石結構的古老建築,坐北朝南,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氣勢恢宏,莊嚴肅穆,是元末明初典型的建築物,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永嘉郡祠」,後又御賜建「中山聖旨亭」於祠道,堪稱東南無雙。
  • 萬曆三十五年泉州強地震 姜知府率民眾災後重建載入史冊
    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滕村姜氏第七世孫姜寶高中進士,後官至禮部尚書;其子姜士昌亦登進士第,官至江西參政。姜寶、姜士昌二人譜寫了「父子進士」「尚書門第」等滕村佳話,也令滕村姜氏榮極一時。明代內閣首輔徐階曾親撰《滕村姜氏祠堂記》。在姜寶、姜士昌之後,滕村姜氏又出了一位名士,此人即姜志禮。姜志禮,字立之,號同節,為滕村姜氏第九世裔孫。
  • 翟氏祠堂之殤
    翟氏祠堂現狀「翟氏祠堂」創建於明末清初,以前是淄博翟氏家族的標誌性建築,整個祠堂佔地和建築面積宏大,老人們曾經講過,以前每逢重大節日,由年長宗親帶領族人先由信書門走到獅子大門
  • 李氏祠堂匯集
    廣東省佛山市李氏宗祠廣東省佛山市李氏宗祠位於廣東省順德區均安鎮鶴峰上村,是清鹹豐年間探花李文田家族的祠堂。該祠堂始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的漢族祠堂建築,屬於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福建省廈門市李氏宗祠福建省廈門市李氏宗祠始建於明初的的中國祠堂建築,屬於中國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清代、民國及1985年均曾重修。
  • 一代名臣:魏濬,明萬曆重臣
    魏濬,號蒼水,福建省松谿縣城關人,明萬曆重臣。為官清正,政績卓著,學問淵博, 著述甚多。
  • 祈雨碑記
    【簡介】 明萬曆二十年(1592)勒石。從太谷鳳凰山山頂原福緣寺舊址挖出,現存於太谷縣文物管理所院內。
  • 【深度】澄海某村有個「另類」祠堂,背後隱藏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你或還不知...
    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後溪村(庵前園)有一座獨特的祠堂——祖姑祠「金氏宗祠」,祠主金端潔(乳名二姑),是該村金氏四世祖金廣裕之女(伯父金寬裕的義女),生於明英宗年間(1436~1449),是一位不嫁姑。祠堂原來專祀金端潔,故俗稱祖姑祠,相傳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是目前潮汕地區發現建造時間最早的祖姑祠。
  • 高葉青 | 陝西明版道藏存佚考
    明萬曆年間有一位多才多藝的樓觀道士姬東坡,他的道行頗受萬曆皇帝的褒揚,樓觀正統十三年所賜的道藏既失,故朝廷又賜《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各一部,此事在清雍正《陝西通志》有載:「明萬曆間有道士姬東坡者,善鼓琴,講《南華經》,多自悟詩時出竒句。上嘉其恬寂,錫道經二藏,龍旂御仗、幢旛十六及瑞蓮圖,並勞以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