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是什麼?
太宰治寫過這樣一段話:「生活安樂時,創作絕望之詩;生活不如意時,寫出生之喜悅。」
拋去態度上的開闊、達觀,乍看起來像是一種違背人性的抗爭,換做一種理性的行為解釋叫做,堅持衍生出的秩序感,或者叫做自律。
這便是我從前理解的自律,用它去支撐意志力和精力的自我挖掘和管理。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規性的理解。
在行動沒有成為習慣之前,你會感覺到一種消耗和費力。從前遇到這種情況時,我不得不一次次的告訴自己,難做的事和重要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來平衡以感受為主,想要偷懶的自己。
也恰恰因為自律是一種克服人性弱點的挑戰,所以真正能做到自律的人很少。
這是早些年間我對自律的理解。
後來的人生告訴我,這只是一種表象的解釋。
《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這是從人生的緯度,大而廣的角度去詮釋自律的結果論。大多人自然知道自律的重要性,可為什麼依然很難堅持。
是因為懶惰、拖延逃避等等問題嗎?可這樣一個慣性常規性答案,並不能解決什麼。
後來,我明白了這不僅僅是表面看似的懶、沒有自制力。核心的問題是:對自我價值感的否定。
人工智慧專家吳軍寫過這樣一段話:自律的基礎是自我價值的認可。不自律問題的深層在於,人在一個複雜環境中不斷遭遇挫折,很容易就找不到自己的價值,甚至是否認自己的價值,所以才會自我放棄。
大概的表達是,人之所以不自律是因為對自己的否定,從而放棄了對自我延伸,探索的主動性。
而自律之所以可以被成功維繫,恰恰是因為一種自我認同感,在自我肯定,承認自己有價值的歸屬感中衍生的自律驅動力,從而練就了一套屬於自己的系統。
所以說自律的第一原動力不是堅持,而是自我認同。
當你不會再因外部因素否定自己的價值,為情緒所累,溫柔而堅韌,人格獨立之時,便是你越來越自律之時,這是一種成熟的自律,而這種成熟的自律會再次轉化為自我認同感,形成一種正向循環。
那時你便會擁有不再受困於安全感的自信與自勇的真正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