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姆·託賓 文 柏櫟 譯
2015-11-17 08:27 來源:澎湃新聞
【編者按】
《布魯克林》是愛爾蘭著名作家科爾姆·託賓創作於2009年的小說。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於今年11月6日公映。在這篇文章裡,託賓講述了在電影《布魯克林》中出現的自己家鄉——恩尼斯科西鎮的故事。恩尼斯科西鎮位於愛爾蘭東南的恩尼斯科西鎮,是我出生之地,也是我的小說《布魯克林》中女主角的家鄉,如今它依然擁有昔日的榮光。比如,由十九世紀中期英國優秀的教堂建築師皮金設計的大教堂。十六世紀九十年代沃洛普家族首建,並在十九世紀末被鎮上的磨坊主羅切重修成家宅的城堡。斯蘭尼河西岸有一些曾用於儲藏穀物的漂亮老石頭倉庫。從鎮中心的集市廣場輻射出去的幾條街上,有幾棟精美的商用房舍。
恩尼斯科西城堡在集市廣場和城堡之間的城堡街上,有一座叫雅典娜神廟的建築。那曾是一位老紳士的俱樂部,是有錢人傍晚休閒的場所。我記得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早期,在一個冬天,雅典娜神廟沿街的屋子著了大火,那屋裡都是沙發椅,還有一張放置當日報紙和所有雜誌、供會員翻閱的大桌。後面的屋裡有一張撞球桌。樓上挑高的大廳曾是舞廳,在六十年代早期成了劇院,後來它一直作為劇院併兼有多方用途,直到九十年代晚期整個建築因需要修繕而關閉。
五十年代末,我父親為從羅切家購買城堡及其花園,在雅典娜神廟舉辦舞會以籌募資金。當時羅切家已不住在那兒。他計劃把古堡改成博物館,並在原先花園的位置造一個現代舞廳。花園裡曾有網球場,羅切家的年輕人和他們的朋友以前在那打網球。一天,一個當地人發誓說他聽到有人高喊一聲「貝蒂小姐,給你球」,那是一個打網球的人正要給貝蒂·羅切遞球。
《布魯克林》女主角艾麗斯·萊西在我的小說《布魯克林》中,年輕的艾麗斯·萊西和她的朋友們去跳舞,那是五十年代早期,她們去的就是雅典娜神廟。她生活的鎮子當時還沒有超市,只有許多小店,大多數人沒有汽車和電話。它也和大多數愛爾蘭鎮子一樣,有著上百年的移民傳統。恩尼斯科西幾乎每一代人的每一個家庭,都有家人在英國和美國,他們中很多會在夏天回鄉度個短假。美國移民比英國少得多,因為路途遠,花費大。
你注意到從英美兩國回來的人有所不同。英國移民較為低調,許多看似不大有錢。美國佬就不一樣,光彩四射。他們口音奇特,衣著別致,還有花花綠綠的美元。在美國,他們明確表示,你能成為百萬富翁。即便是那些沒有發家致富的人,聽起來或是看起來也像是有朝一日能掙到大錢,只需要那麼一點兒運氣而已。美國都是幸運兒,至少大家是這麼認為的。
這些都發生在夏天鎮上的小巷子裡。冬天的恩尼斯科西回歸自我。我在多部長篇和短篇小說中寫過這鎮子,當我現在開車經過或是走過那些我筆下的街道,卻有奇怪而有趣的感覺。它們遠比任何小說所能描述的更為真實。它們是事物本身,是我們隱藏在文字中的生活,然後成為讀者想像中的東西。
在《布魯克林》開拍前幾個月,我與導演約翰·克勞利在休南區的一家餐廳用午餐。我發現他表現得很耐心,說話輕聲,態度直接。我也意識到他心裡還裝著別的事,我要電影在恩尼斯科西而不是其他小鎮拍攝實景的想法,大約就像小說家言,而不是對拍電影有一絲半毫了解的人。我沒有進一步要求,他也沒有承諾什麼。
科爾姆·託賓當他們告訴我,他們將在小說裡的那些街道拍攝恩尼斯科西的場景,我尋思他們是否了解其中含義。這意味著他們得設法讓雅典娜神廟重新開張,在我父親舉辦舞會的地方拍攝跳舞場景。他們要在我從小做彌撒的大教堂裡拍攝結婚場景。艾麗斯先是一個年輕的愛爾蘭姑娘,而後成為回鄉的移民,他們要拍攝她在鎮上走動的場景,那是我在小說裡想像的約翰街和法院街,也是我一直熟稔的街道。他們要在以前我們度假的地方拍攝海灘場景。
拍攝一宣布,好像整個鎮子的人都想當群眾演員。工作人員搭建了小店,把老銀行改成了郵局。但還有一些場景是純正的恩尼斯科西,尤其是艾麗斯走過的街道。那些街道——約翰街、法院街、低教堂街——並沒有多大改變,自五十年代起就沒有新建和重修。它們有種時光凝固的美感,從美國回鄉的姑娘打破了這種凝固,她戴著墨鏡,讓人人回頭。
重新開張的雅典娜神廟小鎮在電影中多了一份魅力,有時則有一種暗沉感,但最重要的是它顯得真純,真實,真確。當文字難以形容,文字的力量晦澀不明,視覺形象就鮮明而準確。在電影《布魯克林》中,恩尼斯科西有所改變,但也被捕捉到了。
這就容易想像五十年代早期從美國回來的姑娘突然變得不同了,容易理解她那住在法院街家裡的母親希望她留下來,也能明白這雙方之間的較力——一方是布魯克林的工作,另一方是恩尼斯科西的工作;一方是在溫暖夏季,星期天的克拉克勞海灘,另一方是科尼島的海灘;一方是輕易就熟悉了的故鄉,另一方是好不容易才熟悉的他鄉;以及兩個都允諾了艾麗斯的小夥子。那是拋棄一切的未來,也是需要想像和填充的未來。
《布魯克林》電影海報(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託賓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