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農耕文明逐漸沒落,工業化越發興盛後,城鎮化是水到渠成的事,醫療、教育、就業、養老等等優質資源越發集中在城市中,貧瘠的鄉村資源容不下肉身,只能去城市拼搏,給孩子一個好的起點。所以鄉村的年青人越來越少,尤其貧困的地區、村莊。我今天要說的是,出去打拼的農村人,如果在城市裡,已經紮根,甚至孩子都已經在新家娶妻生子,人老還會回來養老嗎?
我們村是永年縣東部一個平常的小村莊,以標準件為主。村裡出去擺攤的有300多家,有很多人都已經在所在的城市安家立業,有的甚至孩子都在新家娶妻生子,只因為他們父母還在老家生活,過年過節會回來看望父母,也都表示,如果以後幹不動了,就回村裡養老,所以就把老家房子翻蓋,或者在縣城買房子。
我本家的一位大伯,早年間在邯鄲市工作,理所當然地把四個兒子都安排在邯鄲市各個單位工作。家裡只剩下愛人,大伯很早就表示,退休了回到老家養老。現實情況是,大伯退休後又返聘,大娘沒等到他退休就因病去世,大伯習慣了城市生活,又找了一個老伴,直到去世才回到生他養他的老家,埋入家族墳墓。
接著說大伯的大兒子,我們平時就叫大哥。大哥今年70歲,也是在市裡居住,也退休十多年了,老伴前幾年前去世,兒子一家在羅成頭居住,他在渚河路居住。他經常說要回老家養老,卻一直不能得償所願。退休後,又給私人老闆幹活,攢錢給孩子買房買車。房車也都有了,兒子又舔了兩個大胖孫子。大哥喜上眉梢,自然要幫著看孩子。這一帶孩子又是六年,70多了,還是不能回家養老,大孫子上小學,小孫子上幼兒園,沒有人接送不行。兒子兩口子都是上班族,時間很不自由,不幫說不過去。大哥過年或者節假日時,有時會回到老家住上幾晚上,還不能耽誤孫子的上學,兒子的工作。直到這時,大哥才相信,老家以後也只能是旅店,故鄉是回不去了。歲數再大一點,大哥又需要孩子們照顧,自己回鄉下,自己照顧好自己還行,如果自己不能照顧自己,兒女們是不會同意他回鄉下養老的,因為孩子們的一切都在城市,晚年的大哥需要圍著孩子們轉。
我老家還有一個老夫妻,姓楊,快80歲了,四個孩子,三個兒子一個女兒,三個兒子都在東北擺攤,生意做得很大,已經定居20多年,戶口都已經遷了過去,孫子都是在當地出生、成長、結婚生子。這位老人的三個兒子每年都只回來一次,老大有時候兩年回來一次,因為家裡人多,回來過年也不方便。楊老漢曾經和我聊天時說,孩子基本上是回不來了,現在回來是因為父母還在,我們兩口子走了後,他們估計也不會回家過年了,也沒個念想了。就是百年後,也很難說入祖墳,一聲嘆息,誰又能體會老年夫妻孤獨的晚年,好在他們女兒在臨洺關居住生活做生意。老兩口有時間經常去看看女兒。村子裡面還有很多這樣的老人,和孩子們天隔兩方,思念盼望相見卻無能為力。
沒有人願意背井離鄉,拋家舍業去外地乞討生活,尤其是買不起房子的人打工人。故鄉容不下肉體,他鄉容不下靈魂。此中心酸,只能自己體會。但當紮下根後,身體和靈魂又融入城市後,再無人願意再回到貧瘠的家鄉。習慣了城市的燈紅酒綠,享受著城市資源的便利,又怎麼可能再回來?故鄉,家,越來越遠,慢慢只能成為一種情懷,出現在記憶中,甜甜的美夢中。你們覺得他們還能再回來嗎?歡迎留言評論。
圖片採用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