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牧羊女與羊群
中文別名:牧羊少女、牧羊女與群羊
外文名:Shepherdess and her Flock
作者:讓·弗朗索瓦·米勒
年代:1864年
材質:布面油畫
尺寸:81×101釐米
原創地:法國 巴比松
收藏地:法國巴黎羅浮宮
牧羊女與羊群(Shepherdess and her Flock):1864年米勒以這幅畫參加法國巴黎沙龍美展,獲得極高的讚譽。這幅畫無論是色彩,還是牧羊女形象都處理得比較細緻、統一、和諧。抒情的憂鬱,加強了全畫的感人力量,真實感加強了全畫的鄉土氣息。在這幅畫中,畫家捕捉了一個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場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禱著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線,平坦與遼闊無垠,牧羊女披著舊毛氈披肩,圍著紅頭巾,孤獨地與羊群為伴……這個頭上包著暗紅色繡花毧帽,身上披著厚重毛氈的牧羊女,背對著羊群與彩霞,兀自編織著手上的毛線衣,她微躬的身影與專注的神情,宛如禱告般的虔誠。
牧羊女站在落日餘輝裡,雖然因為逆光,臉部和身體比周圍的景色、羊群都要昏暗一些。 米勒流暢沉靜的色彩,把因為生活壓力而不得不微微傴僂的牧羊女身軀,描繪得像是一座矗立在大地上的雕像。
作品賞析:
米勒的《牧羊女與羊群》雖然不能夠歸為人物肖像,但是,由畫中的牧羊女卻可以看出時代和藝術風格的演進。
一個鄉村牧羊女,站立在草原的曠野中,默默在禱告上帝賜予一天的平安生活。安貧樂道,是法國農村宗法生活方式的精神支柱,它受到宗教觀念的長期約束,這是勞動者的基本品質。這種觀念的形成,與世世代代在土地上勤耕細作的操勞生活所養成的品格有著密切的關係。米勒由於自身的體驗,感受到這種品格的可貴性與可悲性。
在這幅畫中,為了展示農村婦女的日常勞動生活,畫家捕捉了一個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場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禱著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線,平坦與遼闊無垠,牧羊女披著舊毛氈披肩,圍著紅頭巾,孤獨地與羊群為伴。這個頭上包著暗紅色繡花毧帽,身上披著厚重毛氈的牧羊女,背對著羊群與彩霞,兀自編織著手上的毛線衣,她微躬的身影與專注的神情,宛如禱告般的虔誠。這幅畫無論是色彩,還是少女形象都處理得比較細緻、統一、和諧。真實感加強了全畫的鄉土氣息。
畫作背景:
19世紀的法國,社會動蕩不安,政權更替,戰爭頻繁,都市化與工業革命帶來許多社會問題。米萊在巴黎生活了十一年,親歷了城市生活的貧困,社會的動蕩不安和戰爭的殘酷。1849年,他決定終生定居於巴比松鄉村。從而開始了他偉大的農村系列畫創作。
藝術評價:
《牧羊女與羊群》完成後在1864年的法國巴黎沙龍展公開展出,獲得極高的讚譽。結果博得觀眾一致的好評,展場上佳評如湧,「精緻優美」、「曠世傑作」等讚美之聲不絕於耳,後來,法國名作家兼權威藝評家高帝耶(Théophile Gautier)也稱讚它是「一幅完美的畫」。
畫家簡介: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紀法國最傑出的以表現農民題材而著稱的現實主義畫家。他創作的作品以描繪農民的勞動和生活為主,具有濃鬱的農村生活氣息。他用新鮮的眼光去觀察自然,反對當時學院派一些人認為高貴的繪畫必須表現高貴人物的錯誤觀念。
■
😊好啦每天進步一點點
😊今天又認識了一幅畫
😊我是林老師,明天不見不散!
■
😊招生火熱進行中,諮詢請聯繫林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