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賞析】米勒《牧羊女與羊群》

2021-02-08 希格藝術


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的《牧羊女與羊群》雖然不能夠歸為人物肖像,但是,由畫中的牧羊女卻可以看出時代和藝術風格的演進。

作品:牧羊女與羊群 Shepherdess with her Flock

作者:米勒 Millet

年份:1864 年

材質: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尺寸:81 x 101 cm

館藏處: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 Musee d`Orsay, Paris


在這幅畫中,為了展示農村婦女的日常勞動生活,畫家捕捉了一個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場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禱著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線,平坦與遼闊無垠,牧羊女披著舊毛氈披肩,圍著紅頭巾,孤獨地與羊群為伴。這個頭上包著暗紅色繡花絨帽,身上披著厚重毛氈的牧羊女,背對著羊群與彩霞,兀自編織著手上的毛線衣,她微躬的身影與專注的神情,宛如禱告般的虔誠。這幅畫無論是色彩,還是少女形象都處理得比較細緻、統一、和諧。真實感加強了全畫的鄉土氣息。


《牧羊女與羊群》其實融合了《拾穗》和《晚禱》的長處:低頭祈禱、感謝上蒼賜予她工作機會的牧羊女,和其他畫作同樣都包涵著農民單純的心與虔誠的宗教情懷。


牧羊女站在落日餘暉裡,雖然因為逆光,臉部和身體比周圍的景色、羊群都要昏暗一些,但是,米勒流暢色彩,把因為生活壓力而不得不微微傴僂的牧羊女身軀,描繪得像是一座矗立在大地上的雕像,讓人們很難不多看幾眼;儘管她的衣衫襤褸,神情也很疲憊,但在米勒眼中,她和其他的農民都是"日復一日勞動,來養育這偉大民族、來締造這美麗國家"的英雄,有一種平凡的詩情畫意。


有人說那個虔誠的牧羊女就是米勒,或者說是他的精神化身,貫穿終身的是作者自己對大地、對自然的虔誠。憂鬱悲切的牧羊女,在夕陽的餘輝中,站立在曠野上,似乎在默默的禱告著。米勒由於自身的體驗,感受到貧苦勞動者的辛酸與痛苦,所以他以悲憫和同情的心態創作了這幅畫。


全畫洋溢著寧靜安祥的和諧之美。年輕的牧羊女站在羊群的前方,戴著紅帽,披著羊毛短鬥篷,低著頭正在打毛線。她獨自一人領著羊群,站在蕭瑟、陰暗、單調、平坦的曠野中,一望無際的草原一直延伸到遠處天地相會的地平線。


這幅風景畫的準確及其淡淡愁緒令人擊節嘆賞。牧羊女身後的羊群聚攏在一起,將夕陽餘暉反射成波濤起伏的光點。簡單的場景更能反映出畫家爐火純青的功力:完美的構圖、巨細靡遺的細節(如牧羊女腳邊散布的小花),人們再一次看到藍、紅、金黃色組成和諧完美的畫面。


"農民畫家"米勒從小就看著農民在近乎不人道的嚴格勞動中求生存,因此,當他在眺望自然時,也毫不忽略在自然中與大地結合為一的人類。與荷蘭風俗畫相比較,在這幅畫中毫無任何戲劇性的偶發事件,唯有暮色中成群的羊兒和低首祈禱的牧羊女。乍看之下顯得隨意的構圖法,透過深沉的暮色實更加深了畫面的靜謐氣氛。

-

-

SIGR希格,生活方式配畫的美學服務商

星級酒店油畫定製|樣板房油畫定製|商業空間油畫定


相關焦點

  • 印象共賞|《牧羊女與羊群》 米勒
    上期名畫回顧:《播種者》本期名畫鑑賞:《牧羊女與羊群》1864年米勒以這幅畫參加法國巴黎沙龍美展,獲得極高的讚譽。米勒從 1862 年開始構思這幅牧羊圖的創作。根據宋思爾(Alfred Sensier)的說法,雖然米勒未曾向任何人提及此事,但是「這件作品全盤佔據了他的思維」。藝術鑑賞《牧羊女與羊群》中,畫家採取逆光的手法,牧羊女背著光的站在草地上,宛如一尊雕像。
  • 每天認識一幅畫「牧羊女與羊群」
    1864年米勒以這幅畫參加法國巴黎沙龍美展,獲得極高的讚譽。在這幅畫中,畫家捕捉了一個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場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禱著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線,平坦與遼闊無垠,牧羊女披著舊毛氈披肩,圍著紅頭巾,孤獨地與羊群為伴……這個頭上包著暗紅色繡花毧帽,身上披著厚重毛氈的牧羊女,背對著羊群與彩霞,兀自編織著手上的毛線衣,她微躬的身影與專注的神情,宛如禱告般的虔誠。
  • 法國現實主義畫家米勒:19世紀農民的鄉村生活日常是這樣的
    米勒在法國諾曼第半島的鄉村出生,作為農民的兒子深刻影響了他日後的繪畫藝術。他在給朋友阿爾弗雷德·森西耶[Alfred Sensier]的信中寫道:「說實話,農民符合我的本性。冒著你把我當成社會主義者的危險,我也必須承認藝術的人性一面最能打動我……而藝術快樂一面從未向我展示出來。我不確定它是否存在,但我從未感受到。」
  • 場景人物油畫:牧羊女和她的羊群-米勒|美術作品
    A.D 19C法國畫家_讓·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生於1814年10月4日至1875年1月20日〕,法國藝術家,法國鄉村巴比松學派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們愛戴的畫家,以其農民畫而聞名,他那純樸親切的藝術語言尤其被廣大法國農民所喜愛,就連著名荷蘭藝術家梵谷也是他的忠實「摹」拜者。
  • 心理學——羊群效應
    所以,有經驗的牧民在放牧時,往往只要控制住好領頭羊,這樣羊群就不會走丟了。簡單來講,羊群效應可以理解為一種從眾,跟風、隨大流的心理,類似於別人幹什麼,我也幹什麼。
  • 抖音藝術名家吳俊伯作品賞析
    書畫藝術的表現力,來源於才藝高超含英咀華的文化修養。畫家吳俊伯在書畫創作上,畫畫形神兼備,尤貴神韻意境,山水優美奇駿,引人臥遊。翰墨作品筆力遒勁,放手寫心。以書入畫,以畫益書,兩者境界相通,氣脈貫穿,仰觀之下,總是令人嘆服。(吳俊伯 供圖)
  • 藝術人物——畫家華國良作品賞析
    藝術人物——畫家華國良作品賞析 2020-05-14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夜景油畫:月光下的農場-米勒|美術作品
    A.D 19C法國畫家_讓·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生於1814年10月4日至1875年1月20日〕,法國藝術家,法國鄉村巴比松學派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們愛戴的畫家,以其農民畫而聞名,他那純樸親切的藝術語言尤其被廣大法國農民所喜愛,就連著名荷蘭藝術家梵谷也是他的忠實「摹」拜者。
  • 【藝術風採】陳俊輝作品賞析
    重工藝術空間個人畫展與綿陽市政協副主席、民進綿陽市委主委李京平、民進綿陽市委秘書長鄧裕煒等合影      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給了我創作的靈感,天山的雄奇,戈壁的廣袤,玉門關的夕照,敦煌壁畫的輝煌史,使我從小就侵潤在這大美大愛的藝術氛圍之中
  • 羊群效應是什麼?
    羊群效應,是指;當我們長期處於人群中時,會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導致盲目跟風,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在放羊的時候,通常都需要一隻牧羊犬來管理羊群,防止羊群中有羊只丟失。因為羊群是一個散亂的組織,平時聚在一起,也是盲目地橫衝直撞。
  • 藝術大講堂——山東秧歌的藝術魅力與賞析
    今天經典藝術講堂線上課堂邀請北京舞蹈學院田露教授來給大家講講山東三大秧歌: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秧歌。中國的各大藝術院校、藝術院團、國家藝術基金等機構都會用三大秧歌的素材來進行創作。他們提取民間的舞蹈素材,通過創作把它們轉化為一種新的形象,賦予它更深入的情感和精神,賦予它藝術家對於社會、人文的獨特的思考。我們的工作是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有現實性、有當代創作手法、有現代意識的藝術作品,呈現在舞臺上,向今天的觀眾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 米勒油畫系列《鄉愁》
    1855年沙龍的閉幕式上,法國美術大臣富爾德說:「藝術如果為了追求新的現實主義的原則,忘記了大師們的美和傳統的純潔而崇高的領域,它就會走向自我滅亡,現實主義只想刻板地模仿自然中最缺乏詩意和崇高的東西。」
  • 實力派畫家鄭曉京老師手繪國畫藝術賞析:梅蘭竹菊
    實力派畫家鄭曉京老師手繪國畫藝術賞析:梅蘭竹菊 2020年08月29日 16:10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梅蘭竹菊國畫藝術以及其優雅的品質被人們所喜歡,自古以來梅蘭竹菊就是文人墨客所鍾愛的題材之一,有關於它們的千古名句也是不在少數的。
  • 《西藏山南拾麥穗者》重現米勒畫中景
    米勒出生在諾曼第省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 23歲時到巴黎師從於畫家德拉羅什,畫室裡的同學都瞧不起米勒,說他是「土氣的山裡人」。老師也看不慣米勒,常斥責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這位鄉下來的年輕人實在厭惡巴黎,說這個城市簡直就是雜亂荒蕪的大沙漠,只有羅浮宮才是藝術的「綠洲」。
  • 「翰墨名家」書法家樊衛東藝術作品賞析
    藝術簡歷樊衛東,男,1967年生,中共黨員,系中國劍光書畫印研究院研究員、理事、中國書法研究院藝術委員會會員等,大專學歷,現就職於陽曲縣環境保護局、任工會主席。自幼酷愛書法藝術,以帖學為宗,繼承傳統,不斷從古今書法大家經典法帖中吸取營養,精於行草,古樸凝重,雄渾典雅,法度嚴謹而不失變化。書法作品參加2008年振興中華迎奧運全國書畫名家展中獲「優秀獎」。
  • 青少年電影賞析活動帶領孩子感受電影藝術
    1月15日,中國國際兒童電影展青少年電影賞析活動在珠影文化創意產業園舉行。活動邀請了中國著名導演張前、袁軍擔任講師,與來自廣州地區15家中小學的90名青少年一起,在珠影文化創意產業園揚帆起航,了解電影文化、學習電影相關知識、感受電影的藝術魅力。
  • 音樂藝術中心線上課堂 | 經典音樂賞析 音樂裡的春天之十三
    音樂藝術中心線上課堂 | 經典音樂賞析 音樂裡的春天之十三 2020-03-07 13: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米勒?還是梵谷自己?
    3 創作題材受米勒影響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梵谷迷上了米勒的作品,臨摹很多他的畫。米勒很多作品中內容都是農民或身邊的人,或許梵谷很喜歡這種親切感,或許梵谷認為這種題材更容易發揮他自己的繪畫表現手法,梵谷在內容選擇上,受米勒影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