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我很喜歡的一家公司「貝殼」上市了。
貝殼、好未來、海底撈,都是我很喜歡的服務行業的公司。
說是服務業,但對客人來說,貝殼的產品是房,海底撈的產品是火鍋,好未來的產品是課程。
如果貝殼的產品是房,經紀人提供了買房賣房過程中的各種服務;
海底撈的產品是火鍋,店員提供了從就餐前到就餐後的各種有趣奇妙的體驗;
那麼婚禮行業的服務,又是什麼呢?
在討論什麼是「婚禮的產品」之前,我們先了解一個概念——「產品服務系統」。
這個概念把純產品到純服務,逐漸過渡分為五種:
第一種:純產品。
用戶用的是一個實體,不包含任何服務。比如礦泉水、漢堡。
第二種:產品導向。
實體為主,包含少量服務。服務目的是讓用戶可以順利使用產品。比如4S店賣車及提供的保修保養服務等。
第三種:使用導向。
也是實體為主,和第二種的區別是,用戶買的不是所有權,是使用權,比如共享單車。
第四種:結果導向。(這個就以服務為主了。)
用戶買的是一種結果,哪怕買了實體,也是為了達成結果需要用的手段。
比如,活動會展行業。企業花錢在XX酒店辦年會,並不是為了讓大家來吃飯的,而是為了「年會團建」這個結果。
第五種:純服務。
比如投資銀行、戰略諮詢顧問,等等。
可以看到,婚禮行業和活動會展行業類似,屬於第四種:
客戶買婚宴、買布置、買攝影、買婚紗禮服,都是為了辦好「婚禮慶典」這個結果。
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關鍵的觀點。先看看目前市場中提供的產品:
目前婚禮行業主要有婚宴場地、婚禮策劃、婚紗禮服、婚禮物品等幾大類商家,各自交付各自的產品。
其中,在婚禮策劃公司和用戶的合同內容裡,主要包括了策劃師、「四大」、布置這三塊產品。
我們常聽到行業中的一些觀點,認為婚禮策划行業競爭激烈,已經是紅海了。
可能是因為,這部分從業者是從自己賣的產品,來認知「婚禮的產品」。比如,只把「布置」當做自己的產品。
當對產品和競爭的理解,聚焦到「局部」時,自然會感覺缺少突圍的辦法。
什麼是婚禮行業客戶想要的產品呢?
客戶在領證以後,其實只有兩個需求:拍婚紗照、辦婚禮。
就婚禮來說,客戶的本質需求,是「自己想要的婚禮慶典」。
這是三場發生在同一時期的中國、韓國、西方的婚禮慶典。
雖然在這三張照片裡,我們看不到人的相貌氣質、看不到場地、看不到餐、看不到太多布置,但你能感受到這三場婚禮慶典的不同麼?
換句話說,你能感覺到這三個產品的差別麼?如果你是客人你喜歡哪個產品?
慶典,是一個比較整體的概念和綜合的感受。裡面既包括了實體,比如:酒店、餐、婚紗禮服、花、服裝,也包括了虛的,比如流程、音樂等等。
不管實的還是虛的,都是完成「婚禮慶典」這個產品的手段,而不是產品本身。
十多年前,我入行時,這行被叫做「婚慶」,現在很多人也還是習慣這麼叫,而從業者更喜歡被叫做「婚禮策劃」。
婚慶,婚禮慶典,wedding ceremony,是用戶角度最終買的產品;
婚禮策劃,wedding planning,是從業者的角度。
我們做好「婚禮策劃」是為了給客戶交付產品——「婚禮慶典」。
我們應該從客戶需要的「婚禮慶典」是什麼,推導出什麼是婚禮策劃需要做的工作。
經常能聽到在最初籌備婚禮的客人會問策劃師,「你們公司能幫我們訂酒店麼?你們公司負責這個麼?負責那個麼?哦,原來你們管這個,不管那個」。
這個對話過程,體現的就是客戶需要的產品,和策劃公司提供的產品之間的錯位。
客戶需要的產品,是「自己想要的婚禮慶典」,而不是某個場地、某個布置、某個主持。
從業者們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兜售自己的產品,解決客戶的局部需求。
幾年前,我一個朋友在三亞辦婚禮,從某一線城市找了一家行業裡廣泛認可的,也為很多明星做過婚禮的頂級公司。
婚禮後她跟我聊天說,布置確實不錯,但婚禮前前後後和現場都亂極了,策劃師對儀式流程也不大上心,整體體驗並不好。雖然婚禮後她向老闆表示了感謝,但內心是不滿意的。
也許,這家公司對婚禮產品的理解就是布置,且把這個產品做得很不錯了。
但他們理解的、鑽研的產品,只是客戶需要的產品的一部分。其他部分並沒有人負責,客戶的需求也沒有得到滿足。
從業者一定要逼自己跳脫出本身業務的局限,從用戶需求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好的提供「客戶想要的婚禮慶典」。
首先,我們應該充分挖掘用戶的需求。
能刻畫出客戶方(兩個家庭協商後)對「想要的婚禮慶典」,內心的、真實的、可推進的需求。
然後,基於這個需求做解決方案。這裡要注意,我們說的解決方案,不僅僅是布置、流程和音樂方案。還包括根據需求,為客戶整合商家資源,進行推薦。
比如,婚禮場地、主持、化妝、攝影、攝像、甜品蛋糕、婚紗禮服、伴娘服、儀式中小道具等所有和婚禮慶典相關的商家。
我特別理解很多從業者把布置作為主攻方向,因為這是我們收入的大頭。但還是建議,練習從客戶角度進行思考。
一方面,技能的提升是有限的、相對容易的。但圍繞客戶體驗的優化,是無限的、困難的。
否則,就容易陷入產品和營銷的同質化,把婚禮策劃公司做成了裝修公司,把策劃師培養成了場布負責人。當客戶需求重點不在布置上時,這類公司就會束手無策。
另一方面,以供給為中心,還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思考方式。會在很多細節,決定了我們行為的不同。
比如:
以供給為中心,就會向客戶兜售不同的主持人,然後安排主持人和新人談流程;
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策劃師會基於自己挖掘的客戶需求,向客戶推薦匹配的主持人。然後策劃師和客戶得到初步的流程、音樂方案後,再一起與主持人老師溝通優化。
以供給為中心,策劃師可能都不會向客戶推薦場地,因為策劃公司不靠這個賺錢。即便管,頂多也就是根據客戶的預算,發給客戶幾個婚禮場地。
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策劃師會基於自己挖掘的客戶需求,確定一個推薦場地列表,然後和客戶勘察場地,從婚禮慶典整體的需求出發,給出選擇建議(這些工作的內容和方式方法,在我們的統籌課程裡都有)。
美薇亭內部的所有統籌和策劃課程,都是在「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這個基礎上,打磨出來的。
我進入婚禮行業前,是給企業做諮詢顧問的,和婚禮顧問有較多共通之處。
比如,企業客戶希望提升運營效率。過程中買的IT設備只是達成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如果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當然希望賣給企業客戶很多IT設備硬體。但如果以賣設備的交易額導向去構思方案,很難真正贏得客戶。
還是要以解決客戶問題為目的去構思方案,然後把需要哪些硬體作為解決手段。
婚禮的產品,是客戶想要的婚禮慶典。場地、餐、婚紗禮服、配飾、花藝、燈光、流程、音樂、主持、化妝,都是向客戶交付這個產品的手段而已。
只有站在客戶的角度,才能看到更大的視野、更多的需求,才能讓我們避免陷入到局部競爭中;
只有站在客戶的角度,才能明確所有能讓婚禮慶典變得更好的工作,都是策劃師應該做的。
你的觀點呢?
| 編輯:吾君
歡迎留言發表您的看法!
付費閱讀
日本婚禮業界的危機,不只是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