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美國油氣市場有兩個可怕的事實,一個是大量公司借新債還舊債,一個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可能存在的「陰謀論」的情況。
先說第一個。
一些美國石油公司在5年前至10年前借的錢從現在開始將逐漸進入還債的高峰期。
下面是一張前兩個月的舊圖,是Rystad匯總的29家美國上遊油氣公司(主要是中小型公司,說是中小型,並不是真的小,只是相對於國際石油公司來說小一些,換個說法就是美國獨立石油公司)的需要還債的情況。
從2020年2026年,這29家企業要償還的債務和利息累計1330億美元。這個數字很大,但是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下面要說的。
他們怎麼還?
有一部分可能是拿帳上有的錢去還,那還不上的缺口怎麼辦?接著借。
金融機構還願意借給他們麼?當然不願意,油氣行業在美國給人的感覺就和煤炭行業在中國給人的感覺一樣,都是夕陽產業,人們更願意把錢借給鋼鐵俠馬斯克或者其他站在時代前沿、引導時代潮流的公司,除非——這些夕陽產業的企業願意支付的利息更高;或者這些企業也可以發行企業債,承諾一個高回報。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他們在5至10年前借的錢的利息/發債承諾的回報可能是n個多點,現在再借債的話,利息或回報到了多少?現在有的公司恐怕已經到了2n至3n個點!
這其中就包括巴菲特投資的西方石油公司(OXY)。它最新發行的債券給的回報率已經到了8個多點。
玩兒吧。
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兒。(1)龐氏騙局是拿新錢還舊錢,只要永遠有新錢進來,龐氏騙局就永遠不會破。這個事兒當然不是龐氏騙局,但是有相似之處。如果油價反彈得非常好,這些公司有錢了,那麼這些債他們都能還上。但這只是各種「如果」中的一種情景。(2)而繼續給這些企業融資的機構或個人,如果油價一直低迷的話,弄不好就會從「勇夫」成為「烈士」。當然,這也是各種「如果」中的一種情景。
可怕的是,這個事兒是美國油氣行業盡人皆知的事兒,見怪不怪。這樣一想,更加可怕。
這個遊戲肯定會有人玩兒不下去的。當然有些成本控制得好、對衝做得好的企業可能可以繼續玩兒下去。正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你搞不好,有人搞得好。從比例上來說,感覺多一半沒搞好(其中一些可能搞得很差),少一半還不錯。
哪些是那些少一半的企業?
7月底是很多公司發季報的時候,那時候我將逐一進行分析。分析深分析淺的吧,都分析分析。
我最近關注比較多的是RRC。之前我分析過這家公司的一季報,題目是 「從RRC一季報看美國優秀頁巖氣公司的成本、售價和對衝」 。
接下來,說第二個可怕的「事實」。
庫存數據、天氣預測數據等各種數據,有沒有造假的可能?
先來看天氣預測數據。
美國權威的天氣預測是GFS,而GFS也是NOAA下面的,所以可以認為這就是NOAA發布的。但是NOAA發布的是基礎數據,其他各種天氣預測機構根據這些基礎數據進行加工,比如根據不同地區的天然氣消費情況、單位TDD的天然氣消費等賦予不同的權重,發布自己的GWDD(天然氣權重度日)。理論上來說,只要我的電腦夠好、處理速度夠快,我自己也可以發布我的GWDD。就算不用電腦,用人腦大概也可以做出來一個八九不離十的示意圖。去年冬季我做了一段嘗試,太累,就沒繼續做。
全球最權威的是歐洲的ECMWF,基本上會比美國的GFS準。ECMWF也會發布基礎數據,其他機構再加工。
所以天氣預測數據會不會被造假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這些二次加工的機構會不會造假;第二個層次,就是NOAA或者ECMWF會不會造假。
由於ECMWF的會員國較多,所以ECMWF應該最不可能造假,NOAA應該也不會造假,但是不排除為了服務美國的國家利益在有需要的時候去造假,其他眾多的二次加工機構會不會造假?在信譽和金錢方面,他們可能會做出哪種選擇?在預測數據頻繁大幅變動的時候,外界的質疑聲是非常多的,這件事兒並不是新事兒,而是被質疑了好久,每發生一次大的變動,人們就會質疑一次。由於絕大多數人都無法去驗證這到底是大自然母親的性情不定還是機構的有意造假,也只能停留在質疑層面。
所以在作假的可能性上來說,眾多的二次加工機構>NOAA>ECMWF。而這個事兒,並沒有結論。
再來看看庫存數據會不會造假。這同樣是一個沒有結論的事情,但是外界也存在質疑。我先不說石油的庫存(美國石油學會API的石油庫存數據由於同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經常差距較大,弄得它不得不在網站上專門寫了一個聲明來解釋它的數據沒問題,大家由此就知道石油庫存在某種程度上是「一鍋粥」),今天只說天然氣的庫存,說說上次的120Bcf這個庫存。
上周四(6月25日)的庫存超出所有分析機構的預期,到了120Bcf。在各種分析機構的提前預測裡,最利空的恐怕也只有110Bcf。但是它就橫空出世了一個120Bcf。
天然氣庫存要容易預測地多,因為天然氣數據相對透明,我個人要預測的話基本上也會在那些機構的預測範圍。也就是說天然氣庫存各方還都是比較自信的,而一旦出現大的偏差,這些機構就會納悶兒,就會想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分析機構Bespokeweather就是其中一家,它在120Bcf發布的第二天就發了一篇文章說明了它的困惑——《對昨日利空天然氣EIA報告的更近的觀察》。我第一時間就看到了,覺得它說得有道理,但沒有深想,這兩天回想起來後,覺得有必要提一下。
它說了各種可能,然後說它覺得各種可能都無法解釋120Bcf這個數字。最後傾向於認為這個120Bcf是一個「失常(aberration)」,而只有再看一周的數據可能才能做出確定的判斷。
也就是說,這個120Bcf是長期跟蹤天然氣的分析機構無法解釋的。
這個120出來之後,市場的反應大家都看到了,來了個歷史新低。
但事實上,除了120之外,天氣的基本面已經開始轉好了。至少從上周五(6月26日)天氣其實就有積極信號(但市場在周五沒有積極反應,可能也是在躲避周末風險),然後這個變好的趨勢在周末得到了確認,導致了周一的高開。
如果周四沒有120,那麼天然氣價格可能會從周四就開始反彈,而不是創新低。
問題來了,這個120會是人為的麼?關注黃金白銀市場的人,可能都知道前不久的美國就業數據烏龍事件,先是公布了一個特別好的就業數據,周末又出來說那個數據歸類匯總有問題,就業數據沒有那麼好。這一出鬧劇讓黃金白銀價格恐慌性下跌之後又馬上彈了回來。玩兒呢?你說這背後沒有人幹擾?但這種事就是發生了。發生了這麼大的事兒,好像也沒有人需要對那個就業數據的反覆負責的。
那天然氣的這個120呢?人們也鬧不清,也同樣不會有人負責。恐怕也只能是在困惑之後被遺忘在歷史中。
這個鬧不清的事兒,也很是可怕。
天然氣市場基本面沒有大的變化,所以今天不做過多分享。
————————————
風險提示、免責聲明和有關說明
期貨不適合所有投資者,有產生損失的風險。因此,交易者應該僅僅投入他們可以承擔損失的錢,這些錢損失掉以後也不會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而且每次僅應投入這些錢的一部分,因為他們不能指望每筆交易都賺錢。所有在這裡討論的例子都是假設的情景,僅是出於解釋的目的,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
本號對於市場、天氣、庫存、技術面等的所有觀點僅是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實操建議,也不承擔任何責任。
本號從來沒有獲得過任何機構和個人的報酬,基於個人愛好,經常發文。
本號一直聚焦基本面知識分享,本號從來沒有喊過單,以後也不會,因為市場變化莫測。
未來在很大程度上是隨機的,如果不是隨機的,那麼未來就能用公式預測出來,能麼?不能。
————————————
本文僅為知識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