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餐飲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節約每一粒糧食,都是對大自然表達的敬意
文/馬進彪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習近平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新華網8月11日)
中國的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沒有一粒糧食是多餘的。因為在豐收的同時,還應當看到諸多欠發達地區的生活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客觀情況。尤其是一些農業資源較為匱乏的邊遠地區,這些地方才剛剛脫貧,儘管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但與社會平均生活水平還存在著相當的距離。而每一粒糧食對於這些地方的百姓來說都不僅僅是珍貴的糧食,還意味著是一種對未來小康生活更加篤信的心理符號。
在中國,糧食從來也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記載中的經典場景,基本上都與糧食有關,關於糧食生產的一切,都成為了歷史長河中永恆的文明符號,而所說的農耕文明,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關於糧食的文明。
北京的社稷壇五色土,表達的就是重視土地和糧食,意在五穀豐登。人們所熟悉的《耕織圖》,就是古代農耕文明諸多場景的集大成,很大程度上說,它就是基於糧食而衍生出的社會文明的記載。
當然,現在的中國總體上已並不缺乏糧食,但這並不能成為浪費糧食的理由。因為糧食是人們通過勞動在自然界裡得到的收穫,而勞動的付出,永遠都是社會的成本,勞動的付出也從來都是有價值的汗水,對它的起碼尊重,就是不浪費。
同時,節約每一粒糧食,也都是對大自然表達的敬意。因為自然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實,它總是趨向於稀缺,並從稀缺走向更加稀缺,正是因為如此,在現代社會文明理念的作用下,也才從國家法律高度上規定並保護了糧食土地的紅線,可見,這本身也是農耕文明在現代社會的內在傳承與外延伸展。
現代文明對每一個人的基本要求是可以消費,但不可浪費。因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既包括精神的,也包括物質的;而對物質的消費,當然就是實現對美好生活嚮往並得到恰當滿足的重要層面。
而不可浪費的意義則在於,對任何餐飲食品都要取之有度,懂得珍惜,找到現代消費文明的「黃金平衡點」。因為從社會總體角度來說,任何資源都沒有多餘的,只是更需要它的人還沒有到來而已,如果今天的人浪費了明天的資源,那就是欠了下一代人的帳,但這不該是現代文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