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晚,由武漢廣播電視臺主辦的「一城好人——2015感動江城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舉行,3個團隊和10位個人獲頒年度特別團體或年度人物。
武漢地鐵3號線一期攻堅團隊、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隊、武漢園博園建設團隊獲評為2015年度特別團體。趙梓森、官東、劉玉、朱新洲、李淑範、盧桂芝、劉源一家、沈勝文、胡瑩君、錢瑞獲評為2015年度人物。
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一位男同學到貴州山區支教的是聾啞孩子,在頒獎現場他用手語發出愛的呼聲:讓我們一起關心和幫助這些特別的孩子!記者郭良朔 攝
2015感動江城年度人物評選活動於2015年3月啟動。武漢廣播電視臺各頻道、頻率開闢《感動江城》、《尋找身邊好人》、《凡人善舉》、《時代楷模》等專欄,播出了上百位感動江城人物的事跡。評委會從已經報導的人物中遴選出25個候選人和團隊,由社會公眾投票和評審組定評,最終產生2015感動江城年度人物。
年度人物評選標準為:為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者;關鍵時刻衝鋒在前,英雄壯舉超越普通人;敬業愛崗,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業績;在改革創新中追夢圓夢的人物和團隊;傳承中華美德和體現優良道德風尚的典型。
感動江城年度人物評選自去年起每年開展,今年是第二屆。
市領導李述永、潘漢生、譚仁傑出席頒獎活動。
特別團體>>>
1.武漢地鐵3號線一期攻堅團隊
【獲獎名片】地鐵群英
【事跡簡介】2015年4月底,地鐵3號線一期工程盾構穿越漢江時,遭遇泥巖無法掘進。建設團隊冒著隧道隨時可能坍塌的危險,克服了這一世界罕見的地質難題。
2.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獲獎名片】播火驕子
【事跡簡介】武漢理工大學每年都有一批大四畢業、品學兼優的本科生到研究生支教團做志願者。他們以接力的方式延續上一批支教隊員扶智扶貧的志願工作,為山裡孩子帶去改變命運的希望。
3.武漢園博園建設團隊
【獲獎名片】大城工匠
【事跡簡介】第十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的核心用地曾是武漢的最大垃圾填埋場,來自四面八方的設計者與建設者,共400多個團隊,近2萬多人,經過一千多個不休不眠的日日夜夜,讓這座昔日最大垃圾場華麗轉身。
年度人物>>>
1.趙梓森
【獲獎名片】光纖泰鬥
【事跡簡介】1976年,趙梓森拉出了我國第一根實用光纖。他為我國光纖通信技術的研究、形成、發展和應用推廣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倡導和奔走下,「中國光谷」從一個概念成長為武漢的新名片。因為他,世界光通信領域有了武漢的名字。
2.官東
【獲獎名片】救人英雄
【事跡簡介】長江「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發生後,時任海軍工程大學潛水分隊隊員官東主動請纓參加救援,一連救出兩名倖存者;在危急時刻,他果斷將潛水設備讓給被困人員,自己冒著生命危險從江底潛遊出水。
3.劉玉
【獲獎名片】創客紅娘
【事跡簡介】2002年,華中科技大學教師劉玉首創Dian團隊,召集在校大學生完成企業的真實項目。14年來,劉玉手把手培育的Dian團隊孵化了50多家創業公司,累計培養了553名成員,其中2位隊員榮登福布斯「中國新銳創業者」榜單。
4.朱信洲
【獲獎名片】全能義工
【事跡簡介】青山區武東街航舵社區居民。他身兼數職,既是社區義診醫生,也是義務城管,還是民事調解員。他義務進行殯葬服務48年,送351人安詳離去,沒收過一分錢。
5.李淑範
【獲獎名片】江城喀秋莎
【事跡簡介】武鋼退休職工。愛上中國小夥,她遠嫁異國他鄉,隨夫來漢參與武鋼創建。如今四世同堂,仍然唱歌跳舞。她是武漢千萬人口中唯一的俄羅斯裔中國公民,也是青山區111街社區鄰居眼中「不老的喀秋莎」。
6.盧桂芝
【獲獎名片】無指媽媽
【事跡簡介】為了籌錢給兒女治療,她用沒有一根手指頭的手,在武漢街頭鉤毛線花賺醫療費。身殘志堅,她靠自己的努力贏得尊嚴。為幫助困難群體,她將4萬多元善款捐出成立「盧桂芝愛心基金」。
7.劉源一家
【獲獎名片】熱血家庭
【事跡簡介】劉源一家被稱為「江城第一熱血家庭」。多年來,一家三口堅持獻血470次,總血量能夠挽救700多條生命。妻子郭珍玲獻血167次,獲無償獻血終身榮譽獎。兒子劉明明,從18歲開始堅持無償獻血,已獻血113次。
8.沈勝文
【獲獎名片】當家片警
【事跡簡介】百步亭文卉苑社區責任民警。紮根社區奉獻多年無怨悔,被譽為「沈當家」,他將一個問題和困難重重的「包袱」社區,治理成無大要案件、無重大火災事故、無重大交通事故、無有影響群體性事件的安全明星小區。2015年入選「中國好人榜」。
9.胡瑩君
【獲獎名片】巡診仁醫
【事跡簡介】東西湖區走馬嶺社區醫生。從業53年,始終堅持「赤腳醫生」的本色,堅持「馬路巡診」,傾情服務當地居民四代人。社區有居民2萬人,2000多人的病史都記在她的腦子裡,被稱為醫院的「最強大腦」。
10.錢瑞
【獲獎名片】捐肝孝子
【事跡簡介】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2014年12月,母親病情忽然惡化,得知活體肝移植手術是挽救母親的唯一方法,他不顧父親反對,毅然獻出自己60%的肝臟,讓母親重獲新生。2015年被評為中國好人。(長江日報 記者胡雪璇 蔣太旭)
現場>>>
官東父母趕來頒獎現場
「當你被激流漩渦困住那一刻,腦海裡本能的反應是什麼?」昨晚在頒獎現場,主持人劉芳菲問官東。
「把裝具讓出去的時候,我什麼也沒想。當真的遇到危險時,我想到我的家人,如果我不能出水,就再也見不到他們了。」官東回答。
據了解,官東現在正在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深造。「未來,我還是要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做好眼前事。」官東說,他希望能再回到武漢,回到海軍工程大學,奉獻自己。
談到軍人的職責,官東說,軍人就是兩個字——擔當。作為人民子弟兵,人民有難的時候,你不上,誰上?
3月19日晚,官東的父母從安徽寧國來到了頒獎典禮現場。現場播放的短片裡,官東的父親官昌元說,在電視裡了解到兒子的故事後,很激動,也很高興。他同時也提醒官東,要確保自己的安全,「你安全了才能救更多的人」。
回憶起當時的心情,官東的母親陳景芳依然覺得膽戰心驚。「兒子從水裡面逃生回來,我感到特別危險。兒子平時執勤任務,從來不跟我們打電話。」
在生活中,26歲的官東已是許多人眼裡的英雄、男神、90後楷模,可是官東並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特別。「我並不是什麼英雄,作為一名軍人,我做了我應該做的。」官東說。(記者胡雪璇)
劉玉期待創業者做平凡事成靠譜人
「如果說對創業者有什麼期待的話,我希望是『做平凡事 成靠譜人』。」劉玉說。
「年輕人創業的熱情和夢想是非常感人的。但結合我的經驗來看,影響成功率的最重要因素是要『靠譜』。」劉玉說,自己審項目就看兩條,要麼有數據,要麼有案例,「這是實實在在的奮鬥才能得來的」。
劉玉介紹,自己目前並沒有離開講臺,做「創客紅娘」完全是業餘的。自己成為「創客紅娘」,完全是應運而生。「因為我的Dian團隊出現了很多創業公司,有的還上了福布斯新銳榜,一邊是投資人慕名而來要找好項目,一邊是更多的創業人員需要支援。我就順手做些牽線搭橋的事,成了『紅娘』。」
「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就不簡單,平凡的事情重複做就不平凡,我最大的樂趣就是看到一代又一代的學生給我帶來驚喜。這種驚喜會伴隨我一生。」劉玉說。(記者胡雪璇)
最感人的擁抱:
母親與「捐肝孝子」相擁
22歲的錢瑞,獻出自己60%的肝臟,讓母親重獲新生。昨晚在頒獎典禮現場,媽媽走上頒獎臺為兒子錢瑞頒獎,母子倆緊緊地擁抱在一起。臺下不少觀眾眼睛溼潤了。
在湖北武漢,肝移植手術中,子女給父母移植,這是首例。錢瑞說:「我覺得自己沒做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我只是希望媽媽多活一天。」
最動情的眼淚:
「無指媽媽」為感恩而流淚
「無指媽媽」盧桂芝因一場大火失去所有手指。主持人劉芳菲手上捧著一束漂亮的手工花,她說,這是她花50元在江漢路地鐵站,從盧桂芝手上買的。
「在這束平價而美麗的手工花後面,卻是一個常人無法想像到的感人故事。」劉芳菲說到這裡,盧桂芝第一次哭了。她說,她要感謝所有幫助過他們的人。昨晚為盧桂芝頒獎的是她的丈夫、兒子和領養的小女兒。
最遠頒獎嘉賓:
貴州女大學生和山區小學校長
3月19日晚,為「播火驕子」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隊頒獎的是兩位來自貴州的客人,一位是貴州民族大學舞蹈專業的女大學生,她在支教團隊的資助和輔導下完成高中學業,考取了大學;另一位是貴州省一所偏遠山區小學的校長,武漢理工大支教團曾經在這所學校支教。
當4位充滿朝氣的支教團隊代表走上頒獎臺時,臺下掌聲不斷。(記者蔣太旭)
訪談
主持人劉芳菲:這是一座溫暖和充滿愛的城市
「一切的一切,不管是武漢本地人的故事,還是來到武漢的外地人,在這座城市所經歷的事情,都讓我感受到了武漢這座城市的人情味,這是一個城市人民幸福的基礎。」昨晚,連續主持兩屆感動江城頒獎典禮的央視知名主持人劉芳菲,向長江日報記者講述了她眼中的武漢。
「我以前來過武漢三四次,去年主持感動江城2014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時,我忽然間覺得這個城市是那麼的鮮活,那麼的溫暖。」劉芳菲說。「這一次來武漢,又了解到這麼多人和故事,我覺得武漢不愧是一座英雄之城,這也是一座溫暖和充滿愛的城市。」
劉芳菲記得第一屆感動江城人物袁曉燕。「她是一位做臨終關懷的護士,總結時我說了一句發自內心的話,『我不知道天上的天使長什麼樣子;但是我看到了你,我終於知道,人間的天使長什麼樣子』。」
「還有這一屆的無指媽媽盧桂芝,她展現出的那種女性的力量,她在火災發生之後20多年的時間裡,從來沒有放棄過、抱怨過,這個女性的力量特別讓我感動。」劉芳菲說。(記者胡雪璇)
評委:發現感動 傳遞感動 讓武漢感動世界
「發現別人的感動,更是為了傳遞感動,無論地鐵還是公交,無論是楚河漢街還是胭脂路司門口,只要你向他人投去一個關愛的眼神,只要自己回報他人一份不必費心費力的善意,我們的武漢就一定能讓整個世界感動!」「感動江城」活動評委會主席、著名作家劉醒龍說,生活也好、文學也罷,不能對身邊的普通人視而不見,這正是感動江城人物評選的意義。
「人生路上,能有這些可親可敬的普通人相伴而行,實在是我們的幸事。」劉醒龍連續擔任兩屆評委會主席,他對獻血家庭劉源一家印象深刻,上屆「感動江城」評選落選,全家人很平靜,像以往一樣繼續定期無償獻血,評委會對這一家多了一份尊敬。還有武漢理工大學支教志願者團隊,多少年多少莘莘學子抱著一腔熱血,不怕耽擱一去不返的青春,義無反顧地奔赴偏遠鄉村,這在娛樂至上的今天,已是一種偉大的精神!
「感動江城人物,平凡中見證偉大,現在的武漢變得更加現代化,城市的道德感也在提升。」評委、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單波說,一個有崇高精神追求的城市,才能全球化。全球化不能拋棄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我們要讓自己溫暖地活著,自信地活著,充滿力量地活著。我們力推英雄壯舉當然是可以的,但一些小人物的故事,時刻提醒著我們:衡量一個人的成功,不一定是財富,而是善良、道德、自尊自信。
評委、市社科院研究員黃紅雲說,武漢是一個有著千萬人口的大城市,雖然「感動江城」每年只評選出十幾個人,但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堅韌、執著、善良會不斷向社會傳遞。她說,「感動江城」的目的,除了表彰人物,還要引領更多的人共同追求大愛的情懷。(記者蔣太旭 胡雪璇 實習生陳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