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之心有多縝密?3大統御思維做到極致,專治下屬各種不服

2020-12-26 愛讀行動派

導語

三國-魏鹹熙元年(公元264年),司馬昭作出揮師滅蜀、順江滅吳的驚人決策。在滿朝文武一片反對聲中,司隸校尉鍾會挺身而出,力陳滅蜀大業正當時宜。司馬昭趁熱打鐵,馬上組建了鍾會為主、鄧艾為副的項目領導小組,兵分兩路,劍指成都。有意思的是,司馬昭夫人王氏早就對丈夫吹過枕邊風:鍾會是個見利忘義、愛生是非的「刺頭」,寵信重用必然引起禍端。作為三國時期「終結者」之一,司馬昭絕非識人不明之輩,為何把如此功蓋天下的項目大膽交給鍾會呢?司馬昭有怎樣更深層次的謀劃呢?

司馬昭對滅蜀之戰的控制,藏在人事布局

一、沒什麼比服從來得更「解渴」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高貴鄉公曹髦評價司馬昭如是說。

是啊,亂臣賊子的「鍋」,司馬家怕是甩不掉了,只有通過滅蜀、伐吳,一改持續40餘年天下分崩局勢,才能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名正言順地稱孤道寡

可司馬昭也有難言之隱!長年來,諸葛亮、姜維組織北伐犯魏已是常態;反觀魏軍攻蜀,在司馬懿「畏蜀如虎」的「戰略忽悠」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刻意「人設」下,顯得「難於上青天」。甚至,連久戍西線戰場的「技術大拿」鄧艾,也認為時機未到,反覆提出異議。

出於兩個判斷,司馬昭需要扭轉局面。

司馬昭迫切需要滅蜀的不世之功

一者屁股下的座位變了,過去老爹司馬懿忍辱負重,實質上是同諸葛亮互相證明重要性,避免在軍權方面被「鳥盡弓藏」,保證權力遊戲的參賽資格,才有了後來的高平陵之變;如今已經實際掌權,魏國已是自己的「買賣」,「做大蛋糕」已經接替「戰略忽悠」成為主線二者實力差距大了,除了魏國「身大力不虧」的實力優勢,司馬昭廢除民屯解放生產力,「德攻淮南」收復人心,治兵修甲足足準備了6年之久;相反蜀漢劉禪寵信宦官、大將軍姜維窮兵黷武、內部各派系矛盾重重,司馬昭甚至掌握了蜀漢兵力分布,他人眼中的豪賭,不過是實力對比發生深刻變化下的順勢而為。

看似兇險,實則穩賺的項目,對於沒有掌握充分情報信息的群僚來說,看的就是服從度。老大言語一聲,心底期盼的就是小弟的「說幹就幹」。

鍾會的挺身而出,解了司馬昭決策落地「饑渴」,也為滅蜀項目再添了幾分把握:作為自己的主要謀士,鍾會的實戰能力,已在平諸葛誕之亂時已得到充分證明。

於是,司馬昭堅定果敢地任命鍾會為10萬大軍主帥。這不僅僅是能力上的信任,更是權力服從度的超額回報:鍾會挺身而出的那一刻,已經將滅蜀項目的個人成敗與司馬昭的根本利益深度捆綁了。

鍾會的積極響應,贏得了豐厚的回報

二、暗藏玄機的滅蜀項目布局

曾仕強先生曾經說過:「當皇帝把大軍交給將軍時,他對將軍無比信任;當大軍奔赴戰場時,皇帝就開始擔心將軍會不會謀反了。」

作為成熟的領導,寄希望於幹部本人是否忠誠是幼稚行為,高手從來都習慣於預先做好研判與布局

剛好,司馬昭就是此類高手,夫人王氏的擔心,幾項人事任命中,已悄然布局了

滅蜀項目的布局有四大玄機:

①鍾會為主,鄧艾為輔乃以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徵西將軍鄧艾以為蜀未有釁,屢陳異議;昭使主簿師纂為艾司馬以諭之,艾乃奉命。《資治通鑑·魏紀十》

鍾會與鄧艾,一位是政治新星,一位是沙場宿將;一位是運籌帷幄贏得信任,一位是戰場搏殺贏得尊重;兩人迥異的成長路徑,決定著雙方難以形成親密無間的配合關係。另外,在職銜上,鍾會的鎮西將軍比鄧艾的徵西將軍還差一大截,卻贏得了司馬昭「愛的供養」,滅蜀項目的頭把交椅。

鄧艾屈居鍾會之下

不平衡吧?要的就是不平衡!

請將不如激將」。於鍾會,空降+火速提拔,屁股下的位子很燙,需要激發全部潛力,用勝利來證明自己;於鄧艾,熟悉對手+地形,手中的刀已經饑渴難耐,同需以不世之功告訴世人,誰才是國之幹將!

雙方必有一戰?鍾會、鄧艾的互相不服,才是有效防止其滅蜀後據土為王的根本。野心家與技術幹部在開疆拓土階段,各憑本事搞業績;到了「摘果子」階段,兩個特別「有主意」的人,誰願意屈居人下?

激發證明欲,用其鋒芒;各自為政,互相牽制。司馬昭把鍾會、鄧艾「一魚多吃」,怎一個「666」了得?

②「防火牆」諸葛緒詔諸軍大舉伐漢,遣徵西將軍鄧艾督三萬餘人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連綴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督三萬餘人自祁山趣武街橋頭,絕維歸路;鍾會統十餘萬眾分從斜谷、駱谷、子午谷趣漢中。《資治通鑑·魏紀十》

在這次滅蜀任務中,除東線鍾會,西線鄧艾,還有一個存在感極低雍州刺史-諸葛緒從中線出擊。諸葛緒比起他的同族諸葛亮、諸葛瑾的軍事才能,堪稱雲泥之別。唯一值得稱道的是謹慎小心。司馬昭為何在兩位軍事大拿中間,塞一個「庸才」呢?把3萬兵馬交給鍾會、鄧艾不香嗎?

滅蜀之戰魏蜀攻守示意圖

我們發現,司馬昭對於三線的作戰方略只有「上半集」:鄧艾攻至沓中、鍾會攻至漢中,諸葛緒更是簡單,輔助鄧艾阻擊姜維。

其實,諸葛緒的作用,妙就妙在「上半集」。

如前文分析,鍾會、鄧艾雙方在證明欲激發,又互不服氣的情況下,把精力放在滅蜀項目上,蜀軍必然東西線持續受壓,早晚出現崩潰;但如果雙方(甚至其中一方)攻下沓中、漢中後,把精力放在十餘萬大軍統治權上,很容易產生「兄弟爭雁」的悲劇

諸葛緒就是這道「防火牆」。首先,諸葛緒夾在中線,鍾會、鄧艾兩線自然隔離;其次,諸葛緒配合鄧艾,雙方兵力達到6萬,野心家鍾會便在兵力上難以取得絕對優勢,「兄弟鬩牆」的想法只能延後;再者,諸葛緒的穿插、配合,影響著蜀軍的兵力分配,鍾會、鄧艾只能抓住戰機向南推進,隨著地形複雜化,雙方自顧不暇,鍾會攻劍南、鄧艾偷陰平幾成定局,矛盾爆發再次推後到蜀國滅亡。

如果沒有這道「防火牆」,鍾會、鄧艾如若提前火拼,儘管滅蜀項目可以獲得成功,但其中一方據圖為王的風險大大增加

諸葛緒的存在,避免了矛盾提前爆發

③隱蔽戰線衛瓘鄧艾、鍾會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節監艾、會軍事,行鎮西軍司,給兵千人。《晉書·衛瓘傳》

互相牽制、又有防火牆,總該放心了吧?司馬昭不這麼認為,因為滅蜀項目的「下半集」還缺一道「保險」,監軍衛瓘進入了滅蜀項目領導小組。很多朋友說了,監軍不就是殘害忠良的那幫小人嗎?他們作威作福,行軍打仗要「好吃好喝好招待」不說,還喜歡「瞎指揮」「冒功請賞」,能起什麼好作用?

不可否認,很多監軍不稱職,但衛瓘不在其列。

作為司馬昭的心腹,衛瓘深知領導「督察將帥,防範變亂」的權力心思,「早請示,晚匯報」的基本操作除外,衛瓘還手中握有1000兵士,這意味著,衛瓘隨時可以根據司馬昭的密令或者對形勢判斷,組織「斬首行動」,將鍾會、鄧艾火拼和據土稱王的風險降至最低。

事實的發展,也印證了衛瓘絕非「閒棋」。司馬昭決心收拾鄧艾時,衛瓘隻身入營,本著「首惡必誅,脅從不問」的原則安撫將士,一夜之間鄧艾屬將紛紛投奔衛瓘,鄧艾父子順利生擒;待到鍾會陰謀造反時,衛瓘虛與委蛇,潛回軍營,節度各軍擊敗鍾會,平息騷亂。

監軍衛瓘成為滅蜀項目收官的關鍵人物

在鍾會、鄧艾兩位「軍事特長生」面前,衛瓘更具「權謀特長」,關鍵時刻以凌厲的操作手腕運作了2次「斬首行動」的成功,為滅蜀項目畫下了圓滿的收官句號。

④形勢比人強「夫蜀已破亡,遺民震恐,不足與共圖事;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會若作惡,只自滅族耳。」 《資治通鑑·魏紀十》

「人算不如天算」,不過,如果「人算」能把「天算」考慮入內,形勢基本上板上釘釘了。司馬昭在滅蜀項目的安排上,之所以能放心大膽地重用鍾會、鄧艾,更在於深刻洞察「形勢」後,對「造反」條件的研判。成功需要成百上千可條件的綜合配合,但失敗僅需一個而已。

恰恰,鍾會謀反失敗,缺的正是最重要的一個條件:「軍心」。

夫人心豫怯則智勇並竭,智勇並竭而強使之,適所以為敵禽耳。《資治通鑑·魏紀十》

司馬昭分析認為,滅蜀之戰結束後,鍾會唯一可恃的資源就在十餘萬兵馬和蜀漢遺民。戰爭結束,軍心思歸,十餘萬將士並不像鍾會打光棍兒,去國擊遠,期盼的是活著回去;而蜀漢殘兵,則軍心思定,特別是劉禪投降後,更沒有鬥爭的意義。鍾會唯一可用的資源,心有別想,自然談不上戰鬥力了。

鍾會並不能完全掌控大軍

三、愛讀君曰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看到,司馬昭在滅蜀項目運作中,兼顧了業績增長與內部制衡,令原本存在較高失控風險的隱患消弭於無形,為未來西晉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全十美」的下屬只存在於幻想中,很多時候,我們「七美」「八美」也難求。用還是不用?司馬昭給我們的啟示是,關鍵還得看怎麼用。

人盡其才,取長補短

司馬昭的統御藝術,向我們展示了三大思維模式

①階段性思維人盡其才是一項大課題。在滅蜀之戰中,司馬昭對階段進行了劃分:滅蜀前、滅蜀後;再由此衍生出階段風險的潛在爆點:提前火拼、據土反叛;進而安插了兩條階段保險:諸葛緒、衛瓘。這齣熱鬧的滅蜀大戲,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節奏。細想之下,對於量才使用,只需人才在關鍵階段發揮關鍵作用即可,思維懶惰而選擇一竿子插到底,則會喪失對事物發展的主導權、控制權。

②制衡性思維制衡是控制的靈魂。制衡,可能來自於職務待遇差異、價值觀差異,也可能來自第三方攝入,還有可能來自於依託資源的力量對比。作為決策者,司馬昭的思維遍歷了入局者鍾會、鄧艾、諸葛緒、衛瓘甚至普通將士的方方面面,親身帶入了各種形勢下的利害取捨,從而查缺補漏。如此縝密的思維,確保了體系內形成了聯動的風險控制機制,不輕易出現崩盤失控。

司馬昭操盤過程中,體現了三大統御思維

③匹配性思維很多人能夠判斷鍾會將要謀反,但只有司馬昭確信盡在掌握中。這樣的判斷絕非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對條件梳理的匹配性思維基礎之上。司馬昭在他人糾結於「是什麼」的時候,已然在用「憑什麼」來考量鍾會,用「怎麼辦」來謀劃應急處突了。因此,在低緯度思考中自以為抓到好牌,洋洋得意的鐘會,已然落入了司馬昭的布局。大潮退去,鍾會才發現自己在裸泳。

結語

往事並不如煙,司馬昭在操盤重大任務時,展現的布局與用人之術,值得我們的玩味和思考。

【愛讀行動派】始終相信:「以欣賞藝術品的角度觀摩歷史人物,善推理,求真經,只為過好今生今世!」我是【愛讀行動派】,別具一統解讀歷史職場,深耕帝王將相枯榮背後的究竟邏輯!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關注、點讚、轉發、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3-1:廣州恆大專治「專治各種不服」?
    中超第五輪比賽首先在八冠王廣州恆大和有「專治各種不服」美稱的河南建業隊打響!這兩隊從名面實力上看,廣州恆大要遠強於河南建業。但是,這兩卻各自有自己的特點。更為軟肋的是,板凳中高水平球員不多,這就表明,建業只能一套陣容打天下,無人可用!但是,建業有一種「遇強不弱」的血性,遇強則強,往往爆冷戰勝強隊,因此,人們送給河南建業「專治各種不服」的美稱。正是由於「專治各種不服」,很多著名的主教練都倒在河南建業的腳下!
  • 3-1:富力薩巴給力,「專治各種不服」反被治?
    中超此輪迎來倒數後二名的比賽,由廣州富力迎戰「專治各種不服」的河南建業。最終,富力巴薩相當給力,一人獨造三球,以3-1完勝建業。河南建業在中超向來不懼任何強隊,被冠以「專治各種不服」的美稱,去年就是這支球隊將當時國安主帥施密特轟下臺。
  • 誰的司馬昭之心
    「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是曹髦討伐司馬昭的檄文。一個「弒」字包含的意思那是顯而易見的,就是對臣子的一種譴責。所以董狐那句「趙盾弒其君」,才會成為千百年來史家們治史的準則。 事實上,司馬昭一生也沒有推翻曹魏政權,自己當皇帝。然而,歷史卻把這樣一個弒君的罪名安在了司馬昭的頭上,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成為了一句成語,司馬昭就成了謀朝篡位、爭權弒君的代言人。
  • 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司馬昭到底有多囂張?
    其實從某個角度去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說法是有誤的,應該把司馬昭中的昭去掉,改成「司馬之心,路人皆知」,只有這樣才符合當時司馬一族專攬曹魏政權的境況,而司馬昭只不過是曹髦樹立給天下人看的專權的司馬一家的代表。
  • 曾經專治各種不服的河南建業,如今勝率僅11%,建業怎麼了
    含淚吞下了大連人攻入的4球,失球數已成大連賽區之最,積分排名也暫列賽區末位。曾經號稱專治各種不服的建業隊,如今已反過來「被各種不服專治」每個球隊贏下比賽都有一定的因素經過了九輪的聯賽球隊以1勝3平5負積6分排在賽區末端,勝率僅11%。如按此趨勢發展,這無疑是一個降級的數據。
  • 「專治各種不服」締造者門文峰:河南建業是最棒的!
    說起門文峰教練,不是建業球迷可能對他不太了解,但是說起一個中超名詞您絕對會知道——專治各種不服!正是他帶領「升班馬」河南建業隊在2007年連平北京國安、上海申花、山東魯能三大強隊,建業「專治各種不服」的稱號一炮打響!小編是建業老球迷,跟老門是舊相識,趁他這兩天回家辦事,見了個面,聊了聊近況。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拼音】: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
  • 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一場旨在反對司馬家專政的宮廷政變雖然夭折了,但是司馬師也知道,雖然他實行的恐怖政策壓制住了那些圖謀他的人,但是朝中反對他的還大有人在,說到底,反對派能鬧出動靜來,主要還是皇帝年長,如果找個不懂事的小孩子當皇帝那麼這個朝廷就容易控制的多了。  當然司馬師的奸詐虛偽也不再乃父之下,這也是所有政治人物的通病,都喜歡裝模作樣,可以說作秀也是玩政治這一行人的職業病。
  • 「專治各種不服」還想重溫舊夢?
    河南建業以「專治各種不服」在中超揚名立萬。這次河南建業的全面翻新顯然是想重振雄風,重溫「專治各種不服」的舊夢!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個人們廣為熟知的成語,語出自《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意思為司馬昭篡權的野心
  • 面對「專治各種不服」的建業,恆大首發有調整
    建業隊向來有「專治各種不服」的傳統,本場比賽對陣衛冕冠軍廣州恆大,建業會不會爆冷、會不會給恆大製造難題,將是很大的看點。3.在上輪輸給山東魯能的比賽結束之後,大部分媒體都批評恆大的中場缺乏創造性,作為高拉特的「第一替代者」,張修維算是恆大目前的最佳選擇了,上一場替補出戰的張修維本場比賽很有可能進入首發陣容
  • DNF:武器強化12有多難?強化12券價格是11券的7倍,專治各種不服
    不過地下城重來不缺賭徒和歐皇玩家,隨著大量的盒子被開啟,拍賣行上的11券和12券也是慢慢的多起來,但是,兩者之間的差價卻是相當的大!首先是11強化券,按照跨三A的實時物價,拍賣行的最低價格是3700萬金幣,價格較低。
  • 為什麼曹髦會評價「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可能沒那個心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流傳甚廣的成語出自魏武帝曹操的曾孫,魏國的第四任皇帝曹髦的口中,這句話是用來形容司馬昭想要篡國的野心已經到了人盡皆知的地步。按說司馬昭最後也沒能當上皇帝,他的帝王封號還是自己兒子晉武帝司馬炎改朝換代後給追封的,那麼為什麼會得到曹髦這樣一句評語呢?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
    典故出處:《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四·三少帝紀第四》引《漢晉春秋》: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
  • 讀三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一場旨在反對司馬家專政的宮廷政變雖然夭折了,但是司馬師也知道,雖然他實行的恐怖政策壓制住了那些圖謀他的人,但是朝中反對他的還大有人在。說到底,反對派能鬧出動靜來,主要還是皇帝年長,如果找個不懂事的小孩子當皇帝那麼這個朝廷就容易控制的多了。  當然司馬師的奸詐虛偽也不再其父之下,這也是所有政治人物的通病,都喜歡裝模作樣,可以說作秀也是玩政治這一行人的職業病。
  • 《三國隨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一場旨在反對司馬家專政的宮廷政變雖然夭折了,但是司馬師也知道,雖然他實行的恐怖政策壓制住了那些圖謀他的人,但是朝中反對他的還大有人在。說到底,反對派能鬧出動靜來,主要還是皇帝年長,如果找個不懂事的小孩子當皇帝那麼這個朝廷就容易控制的多了。  當然司馬師的奸詐虛偽也不再其父之下,這也是所有政治人物的通病,都喜歡裝模作樣,可以說作秀也是玩政治這一行人的職業病。
  • 專治各種不服已不再是河南建業的標籤,中超升班馬展現黑馬潛質
    0-3落後能否強勢追平?而且本隊是升班馬,是中超賽場上的絕對菜鳥,而對手則是強大的聯賽老牌勁旅北京國安。只要努力,沒有不可能,青島黃海三球落後的情況雖然未能上演超級大逆轉,但連追三球逼平,還是讓京城之師驚出了一身冷汗。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麼意思
    臨終之前,司馬師把朝中一切權力都交給了弟弟司馬昭。司馬氏父子三人,一個比一個厲害,一個比一個專橫。司馬昭總攬大權後,野心更大。他不斷剷除異己,並總想取代曹髦。曹髦知道自己只是個傀儡,遲早會被司馬昭除掉,就打算鋌而走險,幹掉司馬昭。有一天,曹髦把跟隨自己的幾個心腹大臣召進宮裡,氣憤地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是說,司馬昭的野心,連過路人都知道了)。
  • 司馬昭之心​​ | 《中國上下五千年》(121)
    司馬昭之心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馬家族,結果被廢黜,司馬師立曹丕的孫子曹髦(máo)為帝。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虛名,手中卻沒有實權,只是個傀儡(kuí lěi),連任命一個朝廷官員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權力都集中在司馬師和他弟弟司馬昭手中。司馬昭是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哥哥司馬師死後,他接替做了大將軍。司馬昭同父親、哥哥一樣,工於心計,謀略過人。司馬昭剛剛坐上大將軍的寶座,鎮東大將軍諸葛誕謀反,司馬昭率兵討伐,大勝而歸。司馬昭為人奸詐,他認為魏國完全是依靠司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進進出出都有三千名手執武器的護衛前呼後擁,所有的事情也不稟報朝廷,而直接由他決斷。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歷史評判 ‖楊森武
    魏帝曹髦忍受不了司馬昭的欺壓,率領宮中士兵去討伐司馬昭,卻被司馬昭派去的賈充、成濟等人,在宮門外將曹髦殺死。皇帝的死,震驚朝野,國內人心惶惶。司馬昭害怕與論譴責,假裝非常難受的模樣,痛哭地以頭撞輦。內有忠直的大臣要求司馬昭處死賈充,司馬昭無奈,只好殺死了兇手成濟,並夷其三族。成濟死前,破口大罵司馬昭是無比奸惡之徒!司馬昭的惡行,洛陽城內人心畏懼,但也有正義之人不服司馬昭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