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作為迄今為止在NBA闖蕩最成功的中國球員,在剛進入NBA時同樣備受質疑。即便在功成名就之後,也有一些言論表示,姚明的成功全靠2米26的身高。事實上,從NBA的發展歷史來看,身高絕對不是決定成就的唯一標準,甚至很多身高超過2米29的大個子,只能是球隊的「飲水機管理員」。
去年,凱爾特人籤下的一名落選秀球員法爾曾經引起很多媒體和球迷的關注。原因無它,身高達到2米31的法爾,即便是在長人林立的NBA也高出一籌。不過,創下NBA歷史身高記錄的法爾儘管成為當地媒體和球迷的寵兒,但始終沒有在場上表現出實力。只有在極少數場次的垃圾時間,我們才能看到這個巨人的身影。
獨行俠的塞爾維亞中鋒博班-馬揚諾維奇似乎也有一些「中看不中用」。自2015年進入NBA以來,博班在馬刺等多家球隊始終沒能站穩腳跟。身高2米24的他體重也超過了130公斤。按理說,這樣的龐然大物在如今的NBA賽場決定能有一席之地。不過,動作緩慢的他一點也沒有當年姚明那樣出眾的靈活性,也只能偶爾擔任替補藍領的工作了。
大個子球員身體笨重的缺點十分普遍,比如曾經在NBA打拼了6個賽季的莫雷桑,身高2米31的他簡直慢的出奇,也屢屢成為防守端的突破口。即便個人十分努力,由於笨重緩慢的缺陷,他也很快離開了NBA。
當然,也有一些超級大個子擁有比較「苗條」的身材。比如波爾,身高達到2米31的他體重卻只有90公斤左右。這樣的身體比例,讓他活脫脫就是一根移動的長竹竿,非常不協調。或許是力量方面嚴重不足,波爾儘管擁有很多球員夢寐以求的身高,卻根本站不住腳,只能偶爾蓋帽,場均得分甚至只有可憐的2分。
和波爾相比,外號「猛獁象」 馬克伊頓除了身高數據旗鼓相當之外,身體硬度則高出一大截。有身高有體重的他場上防守極為強悍,還曾經得過最佳防守球員。當然了,馬克伊頓似乎把所有的才華都分配給了防守,進攻端慘不忍睹,籃下優勢明顯的他命中率一度只有40%而已。
說到「姚麥時代」的經典時刻,不得不提到一個「背景牆人物」布拉德利了。身高2米29的他也是竹竿型球員。他給人印象最深的畫面,就是被麥迪騎扣了。不得不說,大個子球員要想在NBA立足,身高、體重、技術缺一不可。如此可見,在NBA9個賽季能夠保持場均「20+10」的姚明,真得是憑藉實力成為頂級中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