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跟軍刀有著很大的差距,古代的日本只有武士才能攜帶佩刀,武士佩刀有一長一短,長刀為太刀,短刀叫脅差,脅差是備用武器,只有在長刀損壞時才能使用。日本刀發展至今也有數千年的歷史的。
日本國寶級名刀也有不少:三日月宗近、菊一文字則宗、長曾彌虎徹、妖刀村正、備前長船長光,持有者為佐佐木小次郎。至於軍刀,算不上日本名刀之列,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才有軍刀的概念。
普法戰爭之後,法國戰敗,日本效仿德國軍事,明治十八年(1885年),以麥可少校為代表的德國軍官來日本陸軍大學任教,日本陸軍的戰術和軍制也是師從德國, 海軍則為英國制,就連日本刀也西洋化了。
1933年2月6日,荒川五郎、慄厚彥三郎為了提倡日本精神以及固有文化,就向日本政府提出了復興日本刀劍建議案,一個多月後,日本關東軍第6、第8師團和混成第14、第33旅團等部8萬餘眾向長城進攻,長城抗戰爆發。
中國軍隊第29軍第37師大刀隊先後摧毀日軍炮兵陣地,殲滅敵軍3000餘人,中國大刀一戰成名,當時的日本報紙說:自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以外,而遭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
1934年日本就徹底廢除了華而不實的西洋式指揮刀,軍官一律改佩日本式的軍刀,在長達14年抗日戰爭當中,我軍繳獲的一把把日本軍刀,都是他們侵略的證據,在鶴壁市就有一位老人,繳獲了一把日本天皇佩刀。
這位老人叫侯永勝,是土生土長鶴壁市鉅橋村村民,1926年出生,讀書幾年私塾,隨著抗日戰爭爆發,侯永勝見證了日本的諸多暴行,在1940年,他便加入了抗日遊擊隊,他參加了大大小小400多場戰鬥,他成為了浚西遊擊隊隊長。
1945年7月,濬縣城還有一夥日軍在負隅頑抗,盤踞在城內的日本兵不多,也就80來人,侯永勝就聯繫了大部隊,他帶著遊擊隊埋伏在濬縣城城西門前的橋上,在大部隊發動進攻的時候。
日軍節節敗退,日本軍官騎著馬向著城西逃竄,侯永勝看著日本軍官,毫不猶豫開了槍打中了他,受到驚嚇的馬,將日本軍官拋下,侯永勝跑過去,繳收了包括軍刀在內的戰利品,其餘的日本兵也是趕了過來,他不敢逗留,鑽進了玉米地裡面。
這把指揮刀長1米多,用紫色的牛皮套著刀鞘,刀身上一面刻著日本國旗和「天皇·45997」,另外一面刻著「坂本吉太郎」五個字,侯永勝也因為擊斃了日本軍官榮立二等功,這把軍刀成了他的榮耀。
他也一直保留著軍刀,以前日本打算出價100萬購買,但侯永勝拒絕了,這把刀不僅僅屬於他,更是日本犯下諸多罪行的證據,理應讓更多人的去了解這背後的故事,2014年12日,侯永勝在家中逝世,享年87歲。
這把天皇御賜的佩刀也被收入了博物館,告誡著後人不應該忘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