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時代流行一種相當於早期小說體裁的說故事文學——物語,後來以日本民情風俗為題材的大和繪遂結合文學主題的物語形成敘事長捲圖畫,又稱"繪卷物"。繪卷物的內容以圖畫或書法為主,是屬於貴族的精緻藝術,供貴族休閒時刻細細玩味之用,欣賞時放在桌上,一次展開約30—80釐米長,畫家和觀者以一對一的方式溝通。
繪卷物的作者是一群御用畫家,大多出身貴族,由他們選擇題材,提供構圖草稿,標色,接著由另一群藝人完成調色和上色的工作。長捲圖畫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源氏物語繪卷》,主題是日本宮廷的羅曼史,文字作者是紫式部,完成於10世紀末期。紫式部(式部是一個官名)其實並不是作者的名字,而是她父親或哥哥在宮廷當中的職位。
作者的父親叫藤原為時,是當時日本有名的中國文學學者,也是日本的大貴族。在10世紀與11世紀之交,日本的貴族都要學習中國的學問,作者身處貴族家庭,自幼隨父親學習中國的詩文,還會彈琵琶,擅長繪畫,並且崇信佛教。她在大約二十二歲時和比自己年長二十多歲且已有妻室子女的地方官藤原宣孝結了婚,親身體會到了一夫多妻制下的複雜家庭生活。
在丈夫去世後,她開始創作《源氏物語》,書中的主人公沒有具體姓名,因為當時的日本貴族認為直書其名是不禮貌的。書中源氏最喜歡的一個女人是他養大的一個小女孩,這個小孩子一直穿著紫色的衣服,當時人們都叫她"紫",後人就把寫這本書的女作者叫作"紫",而"式部"則是因為她繼承了父親的官職。
《源氏物語》誕生一百年後,成為婦孺皆知的著名小說。書中大量描寫宮廷貴族的服飾、行止和逸事,因此大為流行,也有了許多版本流傳,其中也包括有繪圖的版本。在12世紀早期的時候,就有人將《源氏物語》的手卷中加上了繪畫,每一卷就加進好幾張繪圖。
原來的繪卷版本作於1120—1130年間——相當於中國兩宋之交的徽宗、高宗時期——如今僅殘留十九幅畫面和二十幅詞書,從文字書寫風格看來,至少有當時頗負盛名的四名書家的手跡(這些作品如今分藏於德川美術館和五島美術館),書法的文字和圖繪被看作同等重要的藝術作品。
源氏物語共分五十四章,當初應至少有二十部繪卷,包含數百幅圖繪和數千幅詞書,如今殘存的圖畫大部分來自最後一章,即《宇治十章》,所以今天我們對《源氏物語繪卷》的風格和技法的了解實在非常有限。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它和宣揚佛理的插畫不同,不是為廣大民眾畫的,而是流傳在貴族圈中的精緻美術,表達了12世紀平安後期對前期的文學及祥和社會的懷念及淡淡的哀愁。第十五卷《蓬生》是流傳下來最早的一卷繪畫。
它描繪主人公光源氏晚上和用人坐牛車在外閒逛,看到常陸宮末摘花的房子十分破舊,便叫用人去房子裡看看,他愛的那個女人是否還在。光源氏在幾年前將屋中女子拋棄,此時他只是途經此地,順便來看一看這個女子。這幅畫就是表現用人準備跑過去看房子裡的情況,在用人和房子之間,是雨後長得十分茂盛的野草,雨水把光源氏和用人的衣襟打溼了。
畫面另一端的房子被描繪得十分破舊,垂簾後面能看到一位老婦,仿佛用蒼老的聲音在問:"是誰在外面?"光源氏的用人則仿佛在對答:"你們的女主人還在嗎?她有變化嗎?"把這幅畫局部放大,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顏色都已經脫落了。畫中細緻地描繪了房前長滿野花野草的破敗花園和木頭都已朽爛的房子,透出悽涼與悲慘的氣氛。
有學者曾用化學手段分析這幅畫中顏色的本來面貌,並將此圖重新著色後繪製出來。通過後人著色的畫,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平安時代的官僚貴族畫卷的顏色,他們的服飾與唐代衣冠極為類似。這幅圖所表現的情節雖然不是《源氏物語》故事的開端,卻是藝術史學者研究《源氏物語》繪圖的開端。第二張傳下來的圖是關於關屋,也就是描繪過關的情景。
畫中兩隊宮廷貴族坐著牛車或騎著馬,身穿朝服,在這個名叫"關"的地方相遇。相遇時他們非常尷尬,想相互迴避。這時的主人公光源氏已經比上幅圖中年長一歲了。他長相俊美,但因為是妃子所生,所以皇后對他頗為妒忌。光源氏被皇帝貶到遠離當時國都京都的關東,在回來的途中,遇到了常陸介的一隊人馬。雙方都知道對面是誰在過關,但是都沒有出來相見,而是躲在了牛車的門帘之後,只露出寬大的袖袍和裙角。
在這張圖的現代還原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圖中山水的描繪方式。其中山體前後錯落的描繪方法,是從唐朝傳到日本的青綠山水的表現手法。但有趣的是,圖中有幾處可以看到山體或地面漸變為雲霧,這種迷惑觀者視覺的奇特表現方法,我認為在12世紀初就已有人運用了。這種手法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是不曾見到的。
德川博物館的研究者的複製十分仔細,他們將畫中右側山頭上的三棵樹幹都如實地還原了出來。但是我認為研究者未能還原畫中山石的深淡渲染,這渲染出的深淡變化是十分精華的部分,儘管如今由於褪色,在原畫中我們已經看不大出來這種深淺的微妙變化。這種精微的顏色變化,20世紀還原出的抄本中十分武斷地抹去了,由藍到綠的變化顯得非常生硬,畫面也變得扁平。
而平安時代的原作中,我們可以在畫面中看到由顏色渲染所帶來的一種立體感,如同中國宋代繪畫中所表現的那樣。不過在現代的複製版中,研究者們細緻地發現了畫面左側由土坡漸變為雲霧的細節,並將這個精彩的表現手法如實地還原了出來。
在抄寫《源氏物語》時需要配圖,但又不可能將所有的情節都畫下來,所以當時的人們將那些沒有畫下來的部分,以文字的形式抄在帶有雲紋的精美紙張上。這種帶有雲紋或山紋的紙張源自唐朝,我們可以看到上面有一粒一粒的小點,這是當時人把金箔切得十分細碎後,用帶有靜電的毛筆頭將碎金箔吸起,紙上就會留有小的焦痕。
當時的日本貴族正是用這種美麗的紙張來寫信寫詩,他們用平假名來書寫,儘量少用漢字。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用筆帶有唐楷的一些特徵,明顯的提、按、頓、挫,且下筆有一定力道。平安時代的日本女子被要求使用假名而不是漢字來書寫,是因為當時認為漢字過於複雜,不適宜女人來書寫。
現在我們來看看光源氏後面的遭遇。畫面當中的光頭和尚正是已經退位的朱雀皇帝——當時的皇帝只要退位就要剃髮做和尚。皇帝的第三個女兒女官公主嫁給了光源氏,這時光源氏已經三四十歲了,公主比他要年輕得多。公主不甘寂寞,與光源氏另外的年輕朋友柏木幽會,有了私情。在公主懷孕時,光源氏懷疑公主肚中的孩子並不是自己的。
畫面左側的公主顯得羞愧難當,掩面伏在地上,說想抽離塵世去當尼姑。畫面顯示她無顏告訴父親實情,也不敢面對丈夫光源氏(坐在中間偏左的前方)。光源氏就座在公主的右側,反而表現得十分憐憫妻子的遭遇,他雖然知道事情的原委,但礙於貴族的體面,並沒有說破真相,並極力勸阻其出家為尼。光源氏用各種詩文來隱喻自己會接受公主肚中孩子的想法。在文學作品裡,光源氏被描寫為非常羨慕嶽父出家為僧的抉擇,也希望揚棄俗世的生活,卻一直無法如願。畫面右側的諸多女侍也都感染了悲傷的氣氛,為此焦急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