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時代流行物語的小說,和敘事長捲圖畫,漲知識了

2020-12-22 韻律伴隨

平安時代流行一種相當於早期小說體裁的說故事文學——物語,後來以日本民情風俗為題材的大和繪遂結合文學主題的物語形成敘事長捲圖畫,又稱"繪卷物"。繪卷物的內容以圖畫或書法為主,是屬於貴族的精緻藝術,供貴族休閒時刻細細玩味之用,欣賞時放在桌上,一次展開約30—80釐米長,畫家和觀者以一對一的方式溝通。

繪卷物的作者是一群御用畫家,大多出身貴族,由他們選擇題材,提供構圖草稿,標色,接著由另一群藝人完成調色和上色的工作。長捲圖畫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源氏物語繪卷》,主題是日本宮廷的羅曼史,文字作者是紫式部,完成於10世紀末期。紫式部(式部是一個官名)其實並不是作者的名字,而是她父親或哥哥在宮廷當中的職位。

作者的父親叫藤原為時,是當時日本有名的中國文學學者,也是日本的大貴族。在10世紀與11世紀之交,日本的貴族都要學習中國的學問,作者身處貴族家庭,自幼隨父親學習中國的詩文,還會彈琵琶,擅長繪畫,並且崇信佛教。她在大約二十二歲時和比自己年長二十多歲且已有妻室子女的地方官藤原宣孝結了婚,親身體會到了一夫多妻制下的複雜家庭生活。

在丈夫去世後,她開始創作《源氏物語》,書中的主人公沒有具體姓名,因為當時的日本貴族認為直書其名是不禮貌的。書中源氏最喜歡的一個女人是他養大的一個小女孩,這個小孩子一直穿著紫色的衣服,當時人們都叫她"紫",後人就把寫這本書的女作者叫作"紫",而"式部"則是因為她繼承了父親的官職。

《源氏物語》誕生一百年後,成為婦孺皆知的著名小說。書中大量描寫宮廷貴族的服飾、行止和逸事,因此大為流行,也有了許多版本流傳,其中也包括有繪圖的版本。在12世紀早期的時候,就有人將《源氏物語》的手卷中加上了繪畫,每一卷就加進好幾張繪圖。

原來的繪卷版本作於1120—1130年間——相當於中國兩宋之交的徽宗、高宗時期——如今僅殘留十九幅畫面和二十幅詞書,從文字書寫風格看來,至少有當時頗負盛名的四名書家的手跡(這些作品如今分藏於德川美術館和五島美術館),書法的文字和圖繪被看作同等重要的藝術作品。

源氏物語共分五十四章,當初應至少有二十部繪卷,包含數百幅圖繪和數千幅詞書,如今殘存的圖畫大部分來自最後一章,即《宇治十章》,所以今天我們對《源氏物語繪卷》的風格和技法的了解實在非常有限。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它和宣揚佛理的插畫不同,不是為廣大民眾畫的,而是流傳在貴族圈中的精緻美術,表達了12世紀平安後期對前期的文學及祥和社會的懷念及淡淡的哀愁。第十五卷《蓬生》是流傳下來最早的一卷繪畫。

它描繪主人公光源氏晚上和用人坐牛車在外閒逛,看到常陸宮末摘花的房子十分破舊,便叫用人去房子裡看看,他愛的那個女人是否還在。光源氏在幾年前將屋中女子拋棄,此時他只是途經此地,順便來看一看這個女子。這幅畫就是表現用人準備跑過去看房子裡的情況,在用人和房子之間,是雨後長得十分茂盛的野草,雨水把光源氏和用人的衣襟打溼了。

畫面另一端的房子被描繪得十分破舊,垂簾後面能看到一位老婦,仿佛用蒼老的聲音在問:"是誰在外面?"光源氏的用人則仿佛在對答:"你們的女主人還在嗎?她有變化嗎?"把這幅畫局部放大,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顏色都已經脫落了。畫中細緻地描繪了房前長滿野花野草的破敗花園和木頭都已朽爛的房子,透出悽涼與悲慘的氣氛。

有學者曾用化學手段分析這幅畫中顏色的本來面貌,並將此圖重新著色後繪製出來。通過後人著色的畫,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平安時代的官僚貴族畫卷的顏色,他們的服飾與唐代衣冠極為類似。這幅圖所表現的情節雖然不是《源氏物語》故事的開端,卻是藝術史學者研究《源氏物語》繪圖的開端。第二張傳下來的圖是關於關屋,也就是描繪過關的情景。

畫中兩隊宮廷貴族坐著牛車或騎著馬,身穿朝服,在這個名叫"關"的地方相遇。相遇時他們非常尷尬,想相互迴避。這時的主人公光源氏已經比上幅圖中年長一歲了。他長相俊美,但因為是妃子所生,所以皇后對他頗為妒忌。光源氏被皇帝貶到遠離當時國都京都的關東,在回來的途中,遇到了常陸介的一隊人馬。雙方都知道對面是誰在過關,但是都沒有出來相見,而是躲在了牛車的門帘之後,只露出寬大的袖袍和裙角。

在這張圖的現代還原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圖中山水的描繪方式。其中山體前後錯落的描繪方法,是從唐朝傳到日本的青綠山水的表現手法。但有趣的是,圖中有幾處可以看到山體或地面漸變為雲霧,這種迷惑觀者視覺的奇特表現方法,我認為在12世紀初就已有人運用了。這種手法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是不曾見到的。

德川博物館的研究者的複製十分仔細,他們將畫中右側山頭上的三棵樹幹都如實地還原了出來。但是我認為研究者未能還原畫中山石的深淡渲染,這渲染出的深淡變化是十分精華的部分,儘管如今由於褪色,在原畫中我們已經看不大出來這種深淺的微妙變化。這種精微的顏色變化,20世紀還原出的抄本中十分武斷地抹去了,由藍到綠的變化顯得非常生硬,畫面也變得扁平。

而平安時代的原作中,我們可以在畫面中看到由顏色渲染所帶來的一種立體感,如同中國宋代繪畫中所表現的那樣。不過在現代的複製版中,研究者們細緻地發現了畫面左側由土坡漸變為雲霧的細節,並將這個精彩的表現手法如實地還原了出來。

在抄寫《源氏物語》時需要配圖,但又不可能將所有的情節都畫下來,所以當時的人們將那些沒有畫下來的部分,以文字的形式抄在帶有雲紋的精美紙張上。這種帶有雲紋或山紋的紙張源自唐朝,我們可以看到上面有一粒一粒的小點,這是當時人把金箔切得十分細碎後,用帶有靜電的毛筆頭將碎金箔吸起,紙上就會留有小的焦痕。

當時的日本貴族正是用這種美麗的紙張來寫信寫詩,他們用平假名來書寫,儘量少用漢字。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用筆帶有唐楷的一些特徵,明顯的提、按、頓、挫,且下筆有一定力道。平安時代的日本女子被要求使用假名而不是漢字來書寫,是因為當時認為漢字過於複雜,不適宜女人來書寫。

現在我們來看看光源氏後面的遭遇。畫面當中的光頭和尚正是已經退位的朱雀皇帝——當時的皇帝只要退位就要剃髮做和尚。皇帝的第三個女兒女官公主嫁給了光源氏,這時光源氏已經三四十歲了,公主比他要年輕得多。公主不甘寂寞,與光源氏另外的年輕朋友柏木幽會,有了私情。在公主懷孕時,光源氏懷疑公主肚中的孩子並不是自己的。

畫面左側的公主顯得羞愧難當,掩面伏在地上,說想抽離塵世去當尼姑。畫面顯示她無顏告訴父親實情,也不敢面對丈夫光源氏(坐在中間偏左的前方)。光源氏就座在公主的右側,反而表現得十分憐憫妻子的遭遇,他雖然知道事情的原委,但礙於貴族的體面,並沒有說破真相,並極力勸阻其出家為尼。光源氏用各種詩文來隱喻自己會接受公主肚中孩子的想法。在文學作品裡,光源氏被描寫為非常羨慕嶽父出家為僧的抉擇,也希望揚棄俗世的生活,卻一直無法如願。畫面右側的諸多女侍也都感染了悲傷的氣氛,為此焦急不安。

相關焦點

  • 品讀《源氏物語》日本平安時代貴族的愛與欲
    #不過,你也可以說,《源氏物語》不過是日本平安時期一個貴族男人與無數女人糾纏的愛欲故事。《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誕生於11世紀的日本平安時代,也就是中國宋朝的時候。這部一千多年前的巨著,由當時擔任宮廷女官的紫式部撰寫而成,描繪了桐壺帝之子源氏及其後代的情感悲歡,尤其是源氏與各種女性的愛恨糾葛,以及平安社會政治鬥爭對其命運的影響。《源氏物語》直接影響了日本核心藝術理念物哀美學風格的形成,可以說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奠基之作。
  • 由《源氏物語》著手,解析日本平安時代的婚戀狀況
    在日本平安時代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中,描寫了主人公光源氏和眾多女性的戀愛故事。在這裡,筆者就從《源氏物語》」這部小說入手,為大家解析一下日本平安時代的婚戀情況。從《源氏物語》中探尋平安時代的婚戀情況《源氏物語》的作者是紫式部。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時代的著名作家與和歌詩人,曾是平安時代中期一條天皇的中宮藤原彰子的侍從女官。
  • 日本平安時代有怎樣的社會風情?《源氏物語》給你答案
    在道長執政的平安時期,日本社會矛盾眾多,這種矛盾既有統治階級內部天皇、上皇與攝政之間的矛盾;又有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矛盾;還有平安時代女性地位的現實。《源氏物語》以這種歷史現實為背景,通過主人公源氏的愛情來表現當時社會的矛盾,反映社會的現實。
  • 治癒系《鎌倉物語》:散文化詩意敘事和生活化溫暖氣息的日式奇幻
    這部慢節奏電影時長足有兩小時,需要大家摒棄快餐時代的浮躁感,用心去聆聽和感知。影片通過一色正和、亞紀子、優子太太和化成青蛙怪的本田先生這幾個關鍵人物,展現他們的言行舉止、生活細節,配合光影音樂,折射出鎌倉作為異界和人間交匯處,妖魔鬼怪與人類和平共處的奇幻本色。
  • 兒童文學的敘事研究應大有可為
    二戰之後,隨著西方學術界對流行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在當時作為其研究分支之一的兒童文學研究逐漸走向第一次繁榮。兒童文學研究從發展初期就較為重視批評理論的發展。在進入21世紀以來,西方兒童文學研究發展勢頭依舊強勁,重點從意識形態研究轉向國別和文類研究。出現了許多新研究視角,如翻譯、流行文化、性別研究和出版研究。但是,兒童文學理論的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
  • 日本優秀小說《源氏物語》的作者是日本皇宮中的一個寡婦嗎?
    日本文學作品豐富,不僅有東野圭吾的懸疑小說以及《日本書紀》《萬葉集》等文學作品,還有物語系列的《源氏物語》。物語是日本的一種文學體裁,是由口頭傳唱發展為文學作品,本意就是故事、傳說,流行於平安時代(794 ——1192)。
  • 鎌倉時代的文化,簡而言之就是刀光劍影,具體便為家徽和軍記物語
    日本幕府將軍畫像而早在武家政權崛起之前的平安時代,日本受唐風、和風交流融合的影響,孕育出了獨具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尤其是經由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之後,日本文化的特徵及內涵也基本成型。因此,自鎌倉時代開始後,日本之後的文化發展並無如平安時代之繁多璀璨。
  • 深受唐風洗禮的日本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的「神鬼」與唐風的影響密切相關既然提到了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也不妨解釋一下為何平安時代下充斥著豐富的「神鬼」色彩。首先,桓武天皇遷都的重要原因,並非如小說遊戲中說的那樣,是因為舊都平城京不堪妖魔侵擾,才重新選址平安京作為國都。
  • 為什麼大神共推《風姿物語》為網文開山作
    儘管如此,《風姿物語》仍是第一部長篇網絡小說,羅森也是第一位職業網文作家。關鍵的原因是,《風姿物語》撐破了印刷時代的局限,彰顯了網絡小說區別於紙質小說的媒介特性——不僅是篇幅問題,更是寫什麼和怎麼寫的問題。
  • 大和和紀與《源氏物語》的創作幕後故事
    就在這時,正好接觸到田邊聖子的《新源氏物語》,書中沒有引用任何原文段落,卻能忠實傳達出作品本身的面貌,我不禁想:「對呀!這樣的創作方式,漫畫應該也能辦到,不如來挑戰一下《源氏物語》吧?」我又考慮到戰國時代的女性,結局幾乎都十分慘烈,畫起來心裡一定相當難受;平安時代和戰國時代不同,並沒有什麼打仗的機會,正合我意!
  • 日本小說創作的最巔峰《源氏物語》,體現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
    在疫情期間,閒來無事,讀《源氏物語》;感觸頗深,這本書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時期為背景,描寫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經歷和愛情故事。歷70餘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鮮明的也有二三十人。反映了平安時代的文化生活和社會背景,在貫徹寫實的「真實」美學思想的同時,也創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被譽為日本小說創作的最巔峰,中日文化、文學融合的典範。物哀的審美意向除以源氏掙扎的一生反映出來外,還透過作品中所有與源氏命運連在一齊的女性的不幸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 如何讓《源氏物語》更易讀?
    與當今相比,平安時代無論是生活方式、水準,還是生活環境;無論是人淡如菊、心素如簡,還是玉食錦衣、鼓腹含哺,除了史料記載之外毫無考證。但是仔細鑽研古書,沿其軌跡,漸漸你會發現,即便語言在表達上具有時代局限性,但在心理活動的演變,或是思維方式上都有許多雷同。21 世紀的年輕人的確不會在信息發達和知識泛濫的現在選擇啃噬古文,但是若能通過閱讀白話文的版本,單純地品讀故事情節,相信許多人都會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心有靈犀」。
  • 發現 月 斧:刀片一般的敘事 ——讀文西小說《被忽略和杜絕的》
    這樣的小說有一股特別的力道。力道來自刀片一樣鋒利的敘事。小說是敘事的藝術,敘事見出一個作家的高下,也見出一個作家的性情。文西寫小說不久,但敘事不凡。寫小說屬於新領域。在這個新的領域,文西的冷峻和冷酷,似乎不全部來自詩歌資源,文西的詩歌裡還時不時會閃爍一點無關緊要的憂傷和懷舊。
  • 紫式部《源氏物語》,堪比《紅樓夢》的皇家絕唱
    引言《源氏物語》被稱為世界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日本平安時代女流文學的代表之作。該作品以細緻且富有文採的筆觸,虛構了一個富有代表性的宮廷貴族社會,並洞察其中的人情事態,構成了一部極具時代特色的風物長詩,被認為是完成度極高的劃時代的作品。
  • 湘潭八旬老人43載研究圖畫象形字(組圖)
    150米圖畫象形文字《離騷》長卷再現千古名篇湘潭在線4月13日訊(湘潭晚報記者 文/圖 陳旭東)今年83歲的衛順德老人,用他大半輩子精力研究解碼「字源於畫」的造字藝術與書法藝術150米長卷再現千古名篇衛順德老人是湘鋼的一名退休幹部,早年畢業於中南軍政大學經濟專業。老人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用漢字原生態書法創作的《離騷》長卷。這幅長卷長約150米,重達25公斤,是他耗費兩年完成的。
  • :流行敘事及其對立面
    認為科學和現代性的力量已經無情地使眾神變得多餘,這種觀點依然強大。科學與宗教之間存在著根本對立,這被視為西方現代性的一個典型特徵。查爾斯·泰勒:《世俗時代》在本文中,我將對「科學導致世俗化」這一敘事進行評價,並且敘述它的漫長歷史。
  • 《青銅時代》的敘事手法:黑色幽默
    敘事手法,即為講述故事的方式,涵蓋著所謂的「敘事風格」。文字的韻律和敘事風格並不能截然分開,法國新小說家和卡爾維諾等都是現代小說的革新者,他們著力最多的地方,還是對於敘事藝術的開拓。敘事藝術和小說韻律是同一質地概念的不同演繹,在王小波眼中,現代小說的精髓就在於韻律。
  • 我在這《源氏物語》的一年裡 · 夏之歌:長吟與長恨 | 浮生
    之於日本,舶來的漢詩和本土的和歌(和歌亦受漢詩影響,此不談)會曾碰撞。奈良時代至平安中期,漢詩盛行。日本認為此中國物產先進於本國之物產,競相學作,是為日本漢詩。這一當時文學創作的主流,把發端於「記紀歌謠」的傳統和歌,不留情面地擠到了次位。
  • 續.終物語終於發售,小說最後阿拉垃圾君和蕩漾的私語實在令人感動!
    作為迄今已經是第18作的物語小說系列「理論上的完結篇」,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續 終物語》早已吊足了粉絲們的胃口。昨日的秋葉原虎之穴總店,即為其新書上架特別製作了宣傳POP:「剛剛為宿敵之戰打上終止符的阿良良木君。果然100%的終極翻盤逆轉才是屬於他的專屬風格!」而搶先閱讀小說的日本網友,光心的讀後感也挺曖昧:「劇情少見多怪的一本,但小說最後某官配情侶的私密對話實在令人蕩漾不已。」
  • 從敘事結構、敘事策略和敘事方式三個方面來解讀《活著》的魅力
    小說的成功不僅在於它的深邃主題,也在於作者的深厚筆力,今天我來解讀分析這部小說的獨特魅力,從三個方面展開敘述:小說的雙層敘事結構;小說中運用了重複和中斷的敘事策略;無處不在的溫情敘事方式。餘華借福貴老人之口賦予《活著》豐富的主題和內涵,小說的主題更加凸顯:「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這裡運用第一人稱視角更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拉近了讀者和小說中故事主人公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