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諸侯模仿周天子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

2020-12-16 騰訊網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千年前老子就告訴我們禍福相依的道理,一類現象的出現我們需要用多種角度去辯證的看待。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許多事情在當時擁有著致命性的打擊,但放置在歷史的洪流中它們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之正於國家也,就好像天平稱物,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無論是封建社還是奴隸社會天子都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且這種權力不被容許下放,但是在春秋時期卻出現了各國諸侯僭越禮制學習天子的事件,本篇文章將帶領著讀者探究春秋時期諸侯頻繁僭禮的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

一.中華民族禮儀的發源地,擁有百年歷史的周王朝卻在春秋時頻出各國諸侯模仿周天子的行為

1. 喪葬規格超越天子

周王朝為鞏固統治開國以來就制定了十分嚴苛的等級制度,上至天子下到士大夫都需嚴格遵守不得跨級,而古人對於死亡的敬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不同階級的墓葬規格也都有明確規定,但是在春秋時期這些規定卻無人遵守。

宋文公去世以後,他的兒子們就認為周天子只空有一個表面上的空名,對於他們強大的諸侯國是無能為力的,自己的父親為了諸侯國奉獻一生既然其他諸侯國的諸侯死後都可以按照天子的禮儀下葬他們自然也是不甘落後的。

於是就準備了許多的陪葬品「木炭,成倍的陪葬車馬,四面呈坡形的棺槨,活人陪葬的數量」無疑不用周天子下葬的規格來甚至還有超越之勢。這樣大不敬的舉動當即就受到一些所謂君子的反對認為這是違反禮教不恪守規矩的,如果周天子怪罪下來無人能夠承擔。

面對這樣的警告宋文公的葬禮還是順利按照最初的想法舉辦,周天子即使有心怪罪也沒有力量與諸侯國抗衡。

從小小一個宋文公入葬我們就能看出周天子在春秋時期大權旁落的頹敗之勢,諸侯國們敢僭禮的如此頻繁也與此關係密切。

2. 頻繁舉行盟會越級現象嚴重

西周初期,禮樂徵伐都是自天子出來維護國家安定掌控軍事聯盟,但是在春秋時期天子出卻逐漸演變為禮樂徵伐自諸侯出,諸侯國們紛紛推選出實力強大的國家進行只有天子才能舉行的盟會

齊桓公是姜姓齊國的第十五代國君,在齊桓公的勵精圖治下齊國的實力日漸增長開始雄霸一方,此刻的天下已經隱隱開始有了割據動蕩的架勢,身處齊國附近的各個小諸侯國便開始屈服於齊國的庇佑之下紛紛向齊桓公遞交表達和平友好的書信。

齊桓公就認為既然大家都想要在亂世中明哲保身乾脆就結盟給自己定製一道穩定的屏障,此意見一出立刻就得到了幾個諸侯小國國君的贊同,他們紛紛屈尊來到齊桓公所在的地方,千裡迢迢只為由齊桓公主持達成聯盟,其實在此之前也不是沒有舉行過盟會,但由諸侯國國君主持的卻是第一次史稱「北杏之盟」

由此可見,在周天子無力維持小諸侯國的安定與生存空間後依附於強國是他們唯一的選擇,至於究竟符合周禮的規定與否在生存的困境面前都將變得一文不值。

3. 獅子大開口的聘禮需求

在西周鼎盛時期,為表示對周天子的敬畏與尊重各國諸侯都要定期向周天子朝覲和聘問,這也是諸侯國朝覲述職的義務之一,但是在春秋時期,諸侯們不僅不再定期朝覲聘問,有的實力雄厚者竟然做出享受天子般的舉動。

魯國一向是最恪守周禮的地區,其他國家在見到魯國後仍會誇讚一句魯國的周禮最為在周全,但是在春秋時期魯國給周天子朝貢的次數只有四次,如果在以往周天子是會對魯國的不當的行為予以處罰降級,但是隨著實力權力日益架空周天子只是空有名號,其餘諸侯國見素有禮儀之邦的魯國都不再死守周禮,便更加肆無忌憚的一次朝貢都沒有向周天子進行,反倒諸侯國與諸侯國只見來往密切送禮頻繁

由此可見,春秋時期聘禮制度嚴重崩壞,周天子的權威受到挑戰,各國諸侯之間相互朝覲聘問也是為日後的結盟割據奠定基礎。

二.各國諸侯紛紛效仿周天子,不僅不是大不敬還象徵著時代的進步和眾人思維方式的大解放

1. 對死板禮儀的批判

周禮作為中華民族最早的禮儀模板是備受人追捧的,人們恪守禮儀知禮懂禮本身沒錯,但是過於局限於禮儀就會顯得人死板,所以在春秋時期人們開始出現對周禮的反抗。

在周禮的規定中有說過女子嫁作人婦後如果沒有婆婆的允許是不能夠自己擅自下堂的,魯宣公的女兒出自名門大家自小學習禮儀規矩是一把行走的禮儀標杆,她在嫁給宋共公以後也是將禮儀完備的讓人挑不出一點錯處。

但是就這樣一位大家閨秀最後卻落得一個香消玉殞的下場,原來宋國在公元前543年時發生了一場大火,作為人本能的應急反應都應該跑到火小的地方去避火,但是宋伯姬卻將這一要求義正言辭的拒絕了。

她告訴前來搭救的人說道「婦人的規矩,婆婆不在沒有她的允許我怎麼可以擅自下堂,就算是避火也不行。」宋伯姬成也禮儀敗也禮儀,如果她的腦子稍微懂得變通也不會玉減香消。

諷刺的是宋伯姬自認為的英勇行為並未受到當時人的稱讚相反人們對於宋伯姬這種不顧生命的刻板行為表示不解與唾棄認為她是一根筋。

由此可見,在春秋時期人們思想日益解放開始關注的人自身的需求,對於泯滅人性的禮儀不再盲目推崇,這也是諸侯們能夠效仿天子的原因之一。

2. 和平外交思想的出現

春秋之前周禮有明文規定,非我族類必有異心,諸侯國們與外族聯姻是不利於國家安定的行為但是春秋以後各諸侯國不僅肯定了這種外族聯姻,還認為同姓也能結為夫妻。

晉獻公因為出於晉國的獨特地理位置考慮,企圖用和平的方式來謀求晉國外部環境的穩定,為了安撫戎狄的情緒彰顯友好關係,晉獻公想到了應用兩國派使者結婚的方式來維持關係的穩定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和親,戎狄對於晉獻公的示弱與求和自然不會反對,將本國的驪姬和小戎子遠嫁。

自此就開了兩族聯姻的先河,我們在史料記載中也能多次看到晉國人對於這種方式並不排斥,聯姻不僅能夠換來晉國邊境的和平為晉國爭取到強有力的後盾,對於晉國的基因改善也能做出貢獻。其他諸侯國在看到晉國此舉的有利之處後也開始對周禮最先規定的條例於不顧紛紛效仿

不與外族聯姻在西周早期或許對於維護國家穩定有著重大意義,但是隨著環境的改變諸侯國之間都在夾縫中求生存,對於外族的幫助他們也不再排斥,這其實也是一種思想解放的表現。

3.打破傳統人才選拔渠道

春秋時期學在官府轉移到學在民間,教育機會與方式的改變讓更多的人在獲取知識後迫切的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獲得君主的賞識,人才的獲取也不再是傳統的門第論。

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較為動蕩的時期,各國人民的包容性也遠超出過去,楚才晉用這樣類似的事情在這一時期屢見不鮮。如果你出生於春秋時期的普通人家,其實更像當今社會的高考可以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各國急需人才的情況下傳統貴族們卻大多不學無術有真才實學的寥寥無幾不能為國軍所用,而此刻各個新思想的湧現讓許多思想家免費講學宣傳思想他們也廣收弟子,這就讓你擁有了學習的機會。

而當時的大環境較為寬鬆我們從曹劌論戰就能看出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能入朝覲見國君提出自己的想法可見各諸侯國是廣納人才的,這就給予了你更改階級的可能,單從秦國來講商鞅是外族人,李斯只是一個小吏出身但都因為才華而在秦國做出一番偉業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名。

由此可見各國諸侯打破傳統吸納新新人才來壯大本國實力,而人才們對於禮的認知也大多都認為禮應作為政治的從屬物所以諸侯國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也認為只要實力強大即使模仿天子也無關緊要,這也加劇了諸侯們野心的膨脹,爭霸是歷史必然的結果。

結論:

社會的改革與進步總離不開動蕩,任何想要取得成功的果實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在春秋戰國時期那個分裂割據的階段我們可以體會到各國百姓在夾縫中求得生存的艱辛,也理解周王朝四分五裂下那些擁護周禮的舊氏貴族。

但問題周天子大權旁落已經成為事實,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都會促使著新的階級更替,所以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做法也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無奈之舉,國家中的有識之士率先進行改革,推翻舊的制度頻繁僭越,這一時期百家爭鳴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文化思想碰撞,這場獨特的僭越,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也為長達千年貫穿中國歷史的封建統治社會制度打下基礎,中國歷史迎來了新的開端。

而被奪權消亡的周王朝,我們只能為它的命運感到惋惜,或許這損害了一部人的利益,但歷史的車轍攆過,誰也不能判斷對錯,因為歷史是多面的,有得必有失我們找不到也不會有兩全其美的答案。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周天子已成吉祥物,為啥沒人滅他,諸侯:誰願意去找死
    春秋戰國,周天子已成吉祥物,為啥沒人滅他,諸侯:誰願意去找死 中國古代有一個很有趣的時代,這個時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明明天下有周天子,卻沒有人聽他的,甚至連最小的諸侯國都比周天子的實力強。周天子基本上成了一個城主,而不是天下共主。
  • 箭射周天子,春秋不義戰的開始!
    箭射周天子講的是春秋初期周天子和鄭國的之間幹架的事。咋幹起來了呢?其實春秋初期東周剛開局,這場面還算平靜,當時的周天子還能抖一抖老大的架子,但沒過多久,鄭國是這邊兒搞搞,那邊兒打,經過一系列戰火的洗禮,鄭國成為諸侯中的小霸王誰也不敢惹,連周天子都挺怕的。周天子一看自己老大的地位不穩,那可不行!
  • 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徒有虛名?周天子:我的「虛名」還是有作用的
    他說,這時候只有三個或四個地方產生了哲學,其它任何地方都沒有,這就是中國、印度和希臘,或者還可以加上以色列,人類至今的文化,依舊是這四種文明和思維方式的延續、發展和變化。雅斯貝斯所說的這個「文化軸心時代」,在中國正是春秋戰國時代。
  • 西周中後期的一樁疑案,周天子烹殺諸侯,背後的秘密是什麼
    背後有什麼秘密可言?,都是諸侯欺負天子,但在西周時期,周天子還是有威望和實力的。,然後當年的太子姬燮在諸侯的幫助下才成為周天子,而太子姬燮就是周夷王。諸侯朝拜周天子同時因為周夷王是諸侯擁立的,以當時的國際形勢來看,天子已經管不住實力強大的諸侯了,當時的楚國國君熊渠已經不向周王室進貢了,並且還把自己三個兒子都封了王,當時的王只有周天子自己是王
  • 歷史解密:春秋時,諸侯是怎樣欺負周天子的?不聽話,就割你家麥子
    ,鄭國的鄭武公派兵護送周平王到洛邑,並做了周平王的卿士,也就成了周天子的權臣,後天鄭武公死了,大兒子繼位,就是鄭莊公,鄭莊公跟他老爹一樣也是周天子的權臣,一樣欺壓周天子。祳鍡脬遲唯僦檱諗壬騚阺搼蜧峛凡珏佭慨蜈頏釀顙滌刀颰鑿睱坶茞幅霼噯獊隊甧斠玵襞巺慤遞闍小礯纑粂逄贋笧廊第一招就是阻斷周平王和其他諸侯的聯絡,鄭莊公的老爸叫鄭武公,這個名字裡的武公真的可不是白叫的,鄭武公很能打,他把原來在洛邑周圍是二十幾個小諸侯國都吞併了,現在這些小國都歸了鄭國,鄭國一下子就成了一個大國,所以周平王現在邊上這一圈的城市都是鄭國的,等於說鄭國把周天子包圍了,周平王就沒有辦法和其他諸侯國取得聯繫
  •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在幹啥?
    有那麼一年,周平王東遷到洛邑,這一年之後的周王朝叫東周,從這一年剛開始周王朝失去操縱諸侯國的能力,諸侯國亂馬脫韁,相互爭地盤的春秋時代來臨。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諸侯王日趨富強後,繼續被周王室控制,就不符合各國的發展利益了,為了國家的發展,兼併時代到來,持續衝擊著周王對諸侯的操縱,相對著周王的操縱能力日趨下降。宗周的實力都還沒徹底缺失,但根據地洪水災害持續,而洛邑東土猶存發展趨勢的空間。
  • 為什麼周平王只是遷了一下都,周天子就開始被諸侯吊打?
    周天子仗著剛剛消滅商朝的餘威,並且擁有大量姬姓諸侯,還能維持住全國的統治,但是如我所說,用不了幾代,周王室就會逐漸喪失對地方的控制。其中,周代第三任天子周昭王南徵死於漢水之濱,第四任周穆王雖然東徵西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朝政鬆弛,周王室開始由盛轉衰。
  • 魯國春秋之前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大諸侯,為何變成弱國,原因在此
    答案必定眾說紛紜,但是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魯國必然是這些諸侯國中數一數二的大諸侯,為何呢?這是因為魯國的地位決定的。春秋之後大家都知道,周天子失權,諸侯紛爭,但是在春秋之前呢,周天子還是擁有著很強的實力,說一不二。
  • 春秋時期,周天子已沒了存在感,為何晉齊楚不敢取而代之?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發領著正義聯軍打敗了商紂,不但建立了周政權,還分封了天下的幾百諸侯。不過稍微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從武王死後,周天子沒傳幾代就淪為了打醬油的擺設,基本上沒啥存在感,尤其步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周王一個比一個悲催。直到了戰國末期,秦才敢冒天下大不為而滅了周。
  • 常說春秋霸主,那麼霸主是怎麼體現的呢?法律規定還是諸侯認同?
    常說春秋霸主,那麼霸主是怎麼體現的呢?法律規定還是諸侯認同?看春秋歷史您怎麼都不會繞過「春秋爭霸」和「春秋霸主」這兩個歷史專有名詞,那麼有的讀者可能會感到困惑:這個霸主的地位究竟是怎麼體現的呢?是通過法律的形勢來確定呢?還是通過諸侯選舉,承認霸主的地位呢?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很大,西周初年諸侯國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幾十個了,不過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卻有一個極其特別的諸侯。宋國。而它特別的原因,在於它的臣民為商朝遺民,被封爵之人也是殷商貴族,正兒八經的貴族。
  • 春秋時期,諸侯王是否幹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
    (齊桓公)不過,雖然說最早出自於《後漢書》,但其實,這句話本身說的,就是春秋時期的事情。這裡的「天子」,自然指的是周天子。「諸侯」則指的是諸侯國的那些國君。春秋時期,早期爭霸的齊桓公和晉文公,他們之所以能夠爭霸,名義上也都是採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辦法。齊桓公「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意思,出現了齊桓公帶著諸侯大軍,屯兵在楚國邊境上的時候。當時,楚成王派使臣前來問齊桓公,你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我們兩國相隔遙遠,風馬牛不相及,你為什麼要進入我們的國土?
  • 在春秋時代,這三位諸侯為何能當上「霸主」?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分布形勢圖齊桓公:尊王攘夷扛大旗,一匡天下成首霸齊桓公是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周天子想藉機提升自己在諸侯中的威信,派大夫單伯領兵,會同齊、陳、蔡三國兵力討伐宋國。宋國見齊桓公有周天子的支持,便請求歸順王室,與諸侯和好。第二年,齊桓公邀請周天子的代表單伯,並召集衛、鄭、宋三國國君在鄄地會盟。由此,齊國開始稱霸中原。但是,當時北方和南方的少數民族時常入侵中原,中原各國深受其害。
  • 周天子到底為什麼要給韓趙魏封侯?(也許司馬光的確天真了……)
    公元前403年,時任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冊封晉國的韓趙魏三家為諸侯,三家分別建國,標誌著「三家分晉」獲得了正式承認。而且韓趙魏派出了自己家的大夫,也就是家臣,去同齊國的大夫田和等人會盟,已經是自視成「諸侯」了!當然在《呂氏春秋》中有另一種記載,叫「虜齊侯」,也就是說齊康公在戰爭中被趙韓魏俘虜了,如果是這種情形,那齊康公的「表演」就更容易理解了。
  • 春秋爭霸爭的是什麼?為什麼說五霸是五位諸侯而非五個諸侯國?
    對於春秋五霸,可能很多人會有個誤區,就是認為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實力最為強盛的五個諸侯國,但事實上,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最能「號令天下」的那幾個諸侯,而其原因要細說起來,那就得和春秋這個時代背景相結合了。
  • 戰國時代最難的國家:周天子剛封侯就被滅,復國之後又被滅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代,從周天子統一下的諸侯分封制度,逐漸過渡到秦朝那種郡縣制的集權帝國,這中間發生了許多有意思的事。畢竟因為周朝的思想和意識,跟現在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看那一段歷史,會感覺那一時期的人很多想法和做法都很奇怪。
  • 從「數典忘祖」到「問鼎中原」,周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殘忍捐義曰紂,用來形容帝辛一生的「功績」,倒也適合不過,由此可見,諡號對於古代的君王來說很重要,它背後不單單是一個稱呼,更代表了一生的所作所為。終結商紂王和商朝生命的人是周武王,同樣,他經過了牧野之戰,一舉成名,建立了周朝,但周朝同樣不能一直享有榮光,到了周幽王這代,周朝的權力經歷了一次「滑鐵盧」,自此落地的周天子已經不如諸侯了。周幽王時期,犬戎攻破了鎬京,周幽王身死,同時也標誌著西周滅亡了,但周朝並沒有因此滅亡,因為諸侯又擁立了周幽王的兒子為周天子,自此東周開始了,當然春秋戰國的亂世也開始了。
  • 鄭莊公為什麼被稱為春秋小霸?因為他一箭射中了周天子!
    周天子親自率領軍隊攻打諸侯,這又是一件大事。而周天子之所以親自帶領軍隊攻打鄭國,那是因為在此之前,鄭國的一系列行為大大的挑戰了周天子的權威。而後又在莊公三十一年,鄭莊公假借周天子的名義討伐宋國。 所以說,莊公三十七年,周桓王親自帶兵攻打鄭國的這場軍事衝突,並不僅僅是因為周鄭兩國的利益衝突,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周天子為了維護尊嚴,才親自率軍討伐諸侯。 對於這次軍事出擊,周桓王做了細緻的安排。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而這件事情最為關鍵的就在於,公元前403年,周威王以周天子的身份任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這就給他們瓜分晉國提供了大義上的支持。 實際上,這件事情的真正因果是韓趙魏三族在實質上先瓜分了晉國,但名不正言不順,所以脅迫利誘周王室進行冊封,以此獲得合理的地位。
  • 春秋戰國時諸侯打得不亦樂乎,周天子為何不管?其實原因很現實
    從此以後,周王就成了天下的真正主宰;而諸侯們負責保護周天子的安全,同時諸侯的級別低於周王,他們需要尊敬愛戴這個真正的老大。然而後來步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周王依然存在,諸侯也不夠對他們不敬,但為何那些諸侯互相打得不亦樂乎時周王卻不管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從周王朝的歷史演變就可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