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人物】 硝煙戰火中走出的民族英雄 ——記中共七大代表、冀中回民支隊司令馬鳳舞

2021-03-03 西安回坊

neirongtiyao

     馬鳳舞同志是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抗美援朝硝煙戰火的民族英雄。是威震敵膽享譽全國的馬本齋回民支隊第二任支隊長,也就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電影《回民支隊》主要原型之一;他是抗美援朝戰場上冒著美軍飛機狂轟濫炸搶修鐵道運輸線,用鮮血和生命保障軍用物資到達前線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政委。馬鳳舞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代表,也是唯一的回族代表。他在七大上,堅決擁護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並在大會上發言,全面闡釋了黨的民族政策,受到了與會代表的高度讚賞。他在黨的民族工作戰線上是一名卓越的理論家和領導者,他也為抗戰時期、解放戰爭、解放初期黨的民族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馬鳳舞同志雖英年早逝,但他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卻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那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英勇奮鬥精神以及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永遠為後人所緬懷,對當今的人們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你無法把握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把握它的寬度;無法預知生命的外延,卻可以豐富它的內涵;無法把握生命的量,卻可以提升它的質。」法國文學家託馬斯·布朗爵士這段哲理名言,多少年來,引發了多少人對生命價值的思考。英年早逝的馬鳳舞同志用他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浴血奮戰的一生詮釋了生命價值,大大的擴展了生命的寬度,豐富了其內涵。彰顯了一名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回族人民優秀兒子的人生價值。

電影《回民支隊》

       馬鳳舞同志是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抗美援朝硝煙戰火的民族英雄。是威震敵膽享譽全國的馬本齋回民支隊第二任支隊長,也就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電影《回民支隊》主要原型之一;他是抗美援朝戰場上冒著美軍飛機狂轟濫炸搶修鐵道運輸線,用鮮血和生命保障軍用物資到達前線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政委。馬鳳舞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代表,也是唯一的回族代表。他在七大上,堅決擁護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並在大會上發言,全面闡釋了黨的民族政策,受到了與會代表的高度讚賞。他在黨的民族工作戰線上是一名卓越的理論家和領導者,他也為抗戰時期、解放戰爭、解放初期黨的民族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馬鳳舞同志雖英年早逝,但他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卻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那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英勇奮鬥精神以及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永遠為後人所緬懷,對當今的人們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馳騁疆場,抗日救國

      馬鳳舞同志1913年8月生於河北省定縣大禮村一戶貧苦回族農民家庭,他1937年參加八路軍,跟隨抗日英雄馬本齋浴血奮戰,出生入死,轉戰冀中平原與陝甘寧延安抗日戰場,沉重打擊日本侵略者。193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先後擔任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班排長、政治指導員、大隊大隊長等。他是日寇聞風喪膽的回民支隊的創始者之一。

      1943年11月14日擔任回民支隊第2大隊大隊長的馬鳳舞,率所轄第4、5、6中隊,在馬本齋支隊長的指揮下,從尚和、昆吾一帶出發,經過兩天兩夜的隱蔽急行軍,於16日夜到達八公橋附近,會同友鄰部隊一起包圍了敵人的司令部,戰士們奮勇衝進敵穴,偽軍們猝不及防,敵參謀長甄紀邱和特務團長都做了俘虜,特務團大部繳械投降,擊斃和俘虜敵軍2100餘人,繳獲輕機槍17挺,步槍1600餘支,子彈4萬餘發,電臺兩部,戰馬百匹,糧食數百萬斤及兵工廠一所,此戰使敵偽軍陣腳大亂,為我主力部隊掃清了障礙。我主力很快掃清了八公橋外圍據點,很快掌握了山東敵後戰場的主動權。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回民支隊終於迎來抗日勝利。據統計,在抗日戰爭期間,馬鳳舞率2大隊先後參加所在的回民支隊進行的大小戰鬥870次,斃傷俘日軍13000餘人,斃傷俘偽軍、漢奸、特務23400餘人,合計殲滅敵軍36000餘人。為冀中地區的抗日鬥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前赴後繼 解放中國

   1944年,馬本齋同志因病在延安逝世。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定,以30萬大軍圍攻中原解放區,內戰全面爆發。7月上旬,馬鳳舞率領回民支隊的部分幹部戰士從陝北延安返回冀中,在大城縣大尚屯與冀中第7、8、9、10軍分區的回族武裝合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支隊(也稱新回民支隊),下轄兩個大隊,共1000多人。該支隊是老回民支隊的繼承和發展,也是當時冀中軍區唯一的一支機動野戰部隊。馬鳳舞任支隊長,蕭穎任政治委員,白振武任副支隊長,劉秀武任參謀長。新回民支隊成立後,先後參加了第二次勝芳保衛戰、青滄戰役、子牙河東戰鬥和減河戰鬥等戰事,成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地方主力部隊。

     1948年1月中旬,馬鳳舞率領回民支隊會同冀中第10軍分區75團、78團出擊大清河北,連續攻克雄縣、霸縣、昝崗、牛駝、白溝等城鎮,橫掃大清河沿岸堡壘20多座。國民黨河北保安部隊王鳳崗部在大清河苦心推行的「三角暗碉、點線封鎖」戰術徹底破產。5月,回民支隊調到第九分區活動,參加了徐水縣白塔鋪伏擊戰和北常堡阻擊戰,消滅了大批敵人。尤其在白塔鋪伏擊戰中,擊斃國民黨軍新2軍副軍長張輯戎,致軍長高卓東頭部重傷,摧毀敵裝甲車6輛。10月下旬,國民黨傅作義部襲擾石家莊,企圖突襲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回民支隊協同冀中第9軍分區獨立營,在民兵的配合下,擔負保定至張登、溫仁一線的阻擊任務,用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形式,阻敵3天,勝利地完成了阻擊任務。11月上旬開始,回民支隊和冀中軍區部隊圍攻保定市,22日敵人棄城北逃,保定市解放。回民支隊進駐保定市,擔任市內警戒任務。

     1949年5月,中央軍委通知:將鐵道縱隊改為鐵道兵團,滕代遠任司令員,呂正操任副司令員。馬鳳舞任由回民支隊改編的鐵道兵團第二支隊(對外仍稱回民支隊)政委,劉震寰任支隊長。1949年12月,在他倆的指揮下,鐵道兵團第二支隊搶修兩廣、湖南鐵路成績顯著,受到兵團黨委嘉獎。

     據統計,回民支隊在解放戰爭期間,共作戰100餘次,殲滅國民黨軍3000餘人,繳獲各種槍枝3000多支、彈藥數萬發,攻克據點碉堡60餘處,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

     從50年代過來的人應該能記住,當年國內熱播的兩部影片《鐵血大動脈》和《鋼鐵運輸線》,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我中國人民志願軍每天需要成千上萬噸軍用物資送上前線,除公路運輸外,鐵路運輸成為最重要的運輸手段。對此美軍調動了朝鮮戰場上百分之八十飛機實行所謂「絞殺戰」對我鐵路運輸線進行狂轟濫炸,妄圖憑藉空中優勢扼殺我運輸線。317鐵路線是中朝部隊軍需物資運輸主幹線。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某部官兵冒著敵機轟炸、火炮威脅和遍布炸彈與地雷的危險,一次又一次進行全面搶修搶搭橋梁、搶修鐵路、搶運物資,敵人炸多少就修多少,炸多少次就修多少次。

戰爭期間,美軍派出百餘架飛機對鴨綠江橋進行輪番轟炸

         用自己生命保證了鐵路運輸線暢通無阻,保證了我軍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使之成為真正的「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這就是由馳騁抗日戰場的回民支隊,改番號的鐵道兵二師。馬鳳舞就曾任這支部隊的政委。 抗美援朝戰爭初期,中央軍委為了保障戰爭物資運輸,特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任命馬鳳舞為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政治委員。1950年6月10日,中央軍委又將鐵道兵第二支隊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第二師(馬鳳舞、袁光先後擔任師政委),馬鳳舞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二師政委、黨委書記。馬鳳舞、袁光和師長劉震寰率領這支隊伍,浴血奮戰在抗美援朝前線。搶修被美軍炸斷的鐵路,保證前線的物資運輸,被譽為「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在槍林彈雨中志願軍不惜一切代價修好補給線

      根據《中國人民志願軍編制序列-2 》第四次戰役部隊序列記載: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第2師》(轄橋梁第2、12團,線路第22團)師長劉震寰,政治委員馬鳳午,副師長肖春先,副政治委員李子華,參謀長張峰銘。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二師首長合影:師長劉震寰(前排左五)、政委馬鳳舞(前排左六,馬鳳舞同志系回族,是繼馬本齋之後冀中回民支隊第二任支隊長)、副師長肖春光(第二排左一抱小孩者,1969年任鐵道兵副司令員)

     馬鳳舞政委和劉震寰師長、肖春光副師長率領鐵道兵二師的官兵在十分危險的艱苦環境中,前赴後繼,英勇奮鬥,頭上頂著敵人飛機的轟炸和掃射,腳下伴著隨時都在爆炸的定時彈、子母彈、細菌彈、燃燒彈……的威脅,在物資和設備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克服了洶湧的洪水和泥石流等惡劣自然環境帶來的種種困難,因陋就簡,用土辦法解決了大量施工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創造了許多讓敵人難以想像的奇蹟。在和敵人鬥智鬥勇中,填平了無數個彈坑,排除了一顆顆炸彈,架起了一座座橋梁,送走了一列列軍車。取得了包括反「絞殺戰」在內的一個又一個勝利,建起了一條打不垮、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受到了上級領導的嘉獎和表揚,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勝帝國主義侵略的壯烈史詩中不可缺少的一頁。

     317地段,是京義線上的咽喉要道,是敵人轟炸的重點,志願軍鐵道兵二師就負責317地段的保衛與搶修。敵人向317地段發起了瘋狂的絞殺戰,一天最多來襲敵機增加到200架(次),投彈500多枚,破壞線路860米,被炸土方近4萬立方米。

      鐵道兵二師的官兵每天頂著敵機的轟炸,浴血奮戰在鐵道運輸線上,經常是線路剛修通就遭破壞,夜間修通第二天白天又被轟炸。

     在運輸戰線上展開了一場敵炸我修、我修敵炸的破壞與反破壞、「絞殺」與反「絞殺」的殘酷鬥爭。。

    鐵二師搶建大寧江鐵路大橋就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程。正值朝鮮零下32℃的嚴冬季節,江面是凍冰,地面是凍土,開挖橋頭基礎必須把冰層和凍土層剝離,施工難度特別大。志願軍鐵道兵二師的官兵們用手和鐵錘將將冰層穿透破成大冰塊,冰塊就被冰下水流託浮在水面上,再用拉冰網將冰塊拖上岸邊,依此方法向四周擴挖。因冰下水流很急,木樁立不住,就跳進沒腰深的冰冷刺骨的水中,用手扶穩木樁,冰上的同志們掄錘打樁。

     他們冒著敵機的轟炸在冰冷刺骨的江水中施工,22團十一連指導員劉雲峰因掩護戰士撤離,被殺傷彈擊中犧牲,兩名戰士及多名鐵路工人被奪去了寶貴的生命。戰士們舉著烈士被炸掉的胳膊,流著熱淚面高呼:「同志們,這是美帝又欠下我們的一筆血債,我們要堅決打敗美帝國主義為烈士們報仇!」就這樣,他們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經過頑強的奮戰,僅用6天半時間就完成了3公裡便線的修復任務。保障了軍需物資到達前線。

優秀的民族工作者

    1950年,中央通知鐵道兵團在二師抽調一部分回族幹部到甘肅、青海兩省少數民族地區工作。7月6日二師政委馬鳳舞帶領劉金聲、王瑞剛、鎖雲龍、張景祥、馬金等32名團營連級以上的幹部前往西北地方工作。

馬鳳舞同志在革命戰爭年代出生入死,浴血奮戰於疆場,是一名傑出的軍事指揮家,在革命建設年代,他勤於思考,善於學習,用革命軍人的睿智審視思考工作,以革命軍人的果敢謀劃工作,以革命軍人的英勇去幹工作。他這種優良品格與作風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馬鳳舞同志是一名智勇雙全的革命家,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他任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理論水平。 1944年8月至1945年9月在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48年2月至12月在中央黨訓班及華北局黨校學習,畢業後留校,在華北革命大學任班主任至50年3月。豐富的革命實踐後,再經過較為系統的理論學習,馬鳳舞如虎添翼,工作能力得以大幅度的提升,成為一名文武雙全的革命者。

    1945年4月至6月馬鳳舞同志作為晉察冀代表團成員參加中共七大,並在大會上作關於對今後如何進行回民工作並求得回民解放的發言。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新聞報導中這樣記載著:

    「會議過程中充滿民主和團結的氣氛,在討論大會的報告和發言中,許多代表暢所欲言。任弼時、陳雲、彭德懷、張聞天、高崗、陳毅、康生、博古、楊尚昆、彭真、聶榮臻、陸定一、劉伯承、朱瑞、古大存、李質忠、李富春、烏蘭夫、林彪、馬鳳舞、劉瀾波、張鼎承、傅鍾、葉劍英等在大會上發了言。大會先後通過政治決議案、軍事決議案和新的黨章,選舉了新中央委員會。」

     馬鳳舞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的發言,站在我黨民族理論與政策的高度,分析了我國回族同胞的歷史與族源,尖銳指出回族同胞千百年來遭受苦難的根源是歷代封建王朝,特別是清朝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與壓迫以及民族歧視政策。

       他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中國人民領袖毛澤東同志,領導中國共產黨,一貫承認回回是一個民族,主張民族平等,團結回回民族,共同抗日,在中共所領導的解放區,堅持正確的政策。毛澤東同志在《論聯合政府》裡,對少數民族問題更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完全同意孫中山先生的民族政策,共產黨人應積極幫助各少數民族的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這個政策而奮鬥,應幫助各少數民族的廣大人民群眾,包括一切聯繫民眾的領袖在內,爭取他們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解放與發展。」

中華民國卅四年(1945)3月18日《解放日報》

     接著,他用大量事實說明了我黨民族政策在解放區取得的巨大成就:「共產黨創造了十九個解放區,這些地區的回民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已翻了身,與一切民族享受著同等權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幫助下,回民已建立起為爭取中華民族解放及回民解放的武裝,如冀中回民支隊大隊、伊斯蘭支隊、回民遊擊隊、本齋大隊、自衛軍少先隊及民兵。其它解放區如冀魯邊、冀魯豫,山東以及陝甘寧邊區等地,回民均有自己的武裝。這些武裝已經發揮了他們英勇殺敵,保衛祖國的作用。在共產黨所領導的解放區,回民還組織了群眾團體,如晉察冀、冀魯邊,有回民抗日救國總會、分會,邊區回協,他們還參加政權,建立了自治區。各根據地參議會都有回民參議員。」

     他最後指出:「根據上述客觀事實,顯然可以看出回回民族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能有他們光明的出路,才能得到解放。因此,必須在人民領袖毛澤東同志的旗幟下,按照他的正確路線,放手動員廣大回民,把他們團結到共產黨的周圍,為爭取中華民族及回回民族徹底解放而奮鬥。」

      馬鳳舞同志在黨的七大上的發言,雄辯有力地宣傳了我黨民族政策及其成就,鼓舞了回族及各族人民的革命鬥志。馬鳳舞還於1945年10月29日在中共中央黨報《解放日報》上發表了《回民的出路》的署名文章,進一步闡述了民族政策和解放區回族人民的新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精神財富。

      50年代初期,馬鳳舞被中央政務院任命為首任西安市民委主任,曾與馬鳳舞同志工作過的原西安市民委主任、陝西省民委主任的李淑賢老人回憶馬鳳舞同志時,深有感觸地說:「馬鳳舞同志儘管擔任西安市民委主任時間很短,但他那種雷厲風行、實事求是的作風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說影響著我的一生。一件事是,50年的一個周末,我當時在市民委秘書科工作,當時才18歲,有一次我接到市政府請馬鳳舞主任開會的通知,我當時由於急於參加市政府青年人的周末舞會,忘記通知馬鳳舞主任參加。事後,馬主任嚴厲地批評了我。此後,半年多的時間裡,他每逢大會小會說紀律時,都要以此為例。他嚴肅地說:『如果是在戰場上,你若耽誤一分鐘,貽誤戰機,不知要犧牲多少戰士啊!』他對我的教育終生難忘,至今記憶猶新。鳳舞主任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作風,他在工作中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極為反對搞浮誇、虛假。如我們每年的個人工作總結會和民主生活會,大家在發言中,都很謙虛,都把缺點失誤說的很多,甚至誇大缺點,把長處和短處說的很少。馬鳳舞主任開誠布公地在會上說,大家工作中,優點和長處肯定是主要的,如果我們不把優點和長處全面公正地總結出來,就談不上如何發揮長處更好的工作。而對缺點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沒必要多說,誇大缺點同樣也是錯誤的,這不屬于謙虛的範疇。鳳舞同志在工作中把握全局立意高,謀劃工作穩紮穩打。這一點,給我影響最深的是抗美援朝活動。他到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抗美援朝活動,馬鳳舞主任給我們講:『抗美援朝是保家衛國的需要,我們要在組織好群眾支援前線的同時,利用這一活動向群眾宣傳教育愛國主義精神,弘揚民族精神,以此凝聚人心,增進民族團結,克服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各種困難和複雜局面,萬眾一心保家衛國,發展我們的社會經濟事業。』他安排部署時,要在全市少數民族層層宣傳,全民動員。在他的精心籌劃和指揮下,我市少數民族抗美援朝活動搞的轟轟烈烈,在社會上形成很大的影響。無論是和平籤名活動還是聲援遊行活動,還是捐獻活動,都形成全民參與之勢,特別是遊行活動,可以說是,全市回族群眾凡是能行動的都上街參加了。西安市民委1951年工作總結中這樣寫到:「普及深入抗美援朝運動與開展社會教育,抗美援朝工作是我們51年的中心工作任務,也是推動其他工作的關鍵。

50年代,馬風舞安排民委幹部谷少悌在清真大寺做政策說明工作

      我們首先採用多方面多樣的宣傳會,並通過阿訇在清真寺內宣傳,使廣大回民群眾普遍地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使得這運動在宣傳教育下,群眾覺悟的基礎上逐漸深入。

西安市各界回蒙民反對美帝武裝日本的示威遊行(右一馬德涵)

         二月二十八日組織了回蒙民六千多人的反對美帝武裝日本的示威遊行。五一組織了回民七千九百餘人的愛國示威遊行,其中阿訇滿拉幾乎是全體參加,從不出家門的婦女也結成了一千五百多人的隊伍。八千餘人參加了締結和平公約宣言和投票反對美帝武裝示威活動。

反對美帝武裝日本傳單

       十名青年男女參加了軍事幹部學校的學習。使抗美援朝運動逐漸變為群眾自覺的運動。」馬良驥老阿訇回憶起馬鳳舞說,當年西安回族群眾抗美援朝遊行聲勢浩大的原因,主要是馬鳳舞主任把過去很少聯繫的陝西籍和河南籍的回族同胞都動員起來了,這樣既彰顯了回族群眾愛國熱情,也增進了民族團結。回族群眾的愛國支前精神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讚賞,並湧現出許多模範人物。 1951年7月至1952年7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亞洲司專員。

作者:馬新芳

相關焦點

  • 為了尋訪「回民支隊」歷史印記!女作家王小丫專程來莘縣!
    1938年6月,人民自衛軍回民幹部教導隊與河北遊擊軍回民教導隊在河間合編,成立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馬本齋為總隊長。1939年7月,回民教導總隊改稱冀中軍區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1942年7月,回民支隊轉戰冀魯,1944年2月7日,馬本齋不幸病逝,後安葬於莘縣張魯回族鎮。回民支隊是一支英雄部隊,至今還沒有人通過文學作品為其完整地樹碑立傳。
  • 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打得日寇聞風喪膽
    抗日戰爭時期,這支以回民為主組成的抗日部隊在華北平原屢建戰功,威震敵膽,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被八路軍冀中軍區譽為「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毛澤東稱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踏進華北,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當時,冀中地區四五十個縣的回族人士響應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紛紛組織抗日武裝。
  • 【回族人物】民族英雄劉震寰
    成為滄(州)鹽(山)地區的傳奇式人物。抗日戰爭時期:1937.9.24.滄州淪陷後,即成立滄縣人民抗日遊擊隊,任隊長;1938.8.在滄鹽公路仵龍堂伏擊日軍騎兵隊,全殲十餘人,擊斃日軍大佐賴川,轟動津南地區。1939.6.部隊改為冀南軍區六分區津南支隊六大隊,任大隊長;指揮了羅寨戰鬥,大獲全勝。
  • 【紅色正寧】正寧人應該知道的回民支隊的英雄事跡
    同年,並先後營救中共新正縣一區區委書記郭廷藩(解放後任青海省政協副主席)、回民遊擊隊隊長馬全德脫險轉移。1939年,陝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成立陝甘寧邊區回民抗日救國協會,馬生福當選會長。同年11月,他與林伯渠、李鼎銘等18人被選為陝甘寧邊區第二屆政府委員。同時,當選陝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參議員。1941年7月,他率弟子王長河、王明芳、馬玉和(新中國建立後任西安市副市長)3人到延安清真寺開學,任教長。
  • 「新四軍和皖南地區出席七大代表全部遇害」屬於誤傳(下)
    江天輝,時任中共皖南特委軍事部部長,於1941年4月到達延安(他如何赴延安情況不清楚),7月撰寫了《皖南特委工作報告》一文,後參加延安整風運動,出席七大。林芳,又記載為林方,上海產業工人,時任中共涇縣縣委書記,後調到中共皖南特委任職(《汪大銘日記》,15-16頁、136頁),皖南事變中犧牲。
  • 古同松柏清如竹 言可經倫行可師--緬懷中共七大代表王維光輝戰鬥的人生
    古若松柏清如竹 言可經倫行可欽--緬懷中共七大代表
  • 傳承紅色基因 唱響紅色主旋律
    綠色鋪滿了這個村莊,當你走進這個小村,你會發現,這個小小的綠色山村竟然是一個紅色的山村,曾經上演過一曲曲英雄的壯歌。這裡曾是中共汾陽縣委、汾陽縣抗日民主政府的駐地。1948年7月,汾陽解放,中共汾陽縣委汾陽縣民主政府從這裡走進汾陽城,因而這個村莊享有「汾陽西柏坡」的美譽,敖坡村地形險要,溝深坡陡,易守難攻,敖坡村是晉綏革命邊區最南端的抗日橋頭堡。
  • 「鞭炮鄉」走出的伢子 毛澤東為何親筆贊他是「民族英雄」?
    圖據國博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吳冰清  在一次和日軍的交戰中,八路軍多人傷亡。但其中有 一位受傷同志,待遇有點不一般。著名的印度援華專家柯隸華大夫親自為他診斷、搶救,聽聞消息的毛澤東和朱德命令醫院「不惜一切搶救」,毛澤東還派專人送去200塊大洋,並寫下親筆信讚譽他是「民族英雄」。  這人是誰?
  • 荷花的光影:孫犁作品中的故事及人物原型
    (《孫犁文集》第七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3月版)這就清楚地表明,孫犁先生在寫長篇小說《風雲初記》時,裡面的故事和人物很多都是真實的,子午鎮就是現實中的子文鎮,孫犁先生的老家東遼城村距此地半公裡。小說中的五龍堂村,其實就是距離東遼城村1.5公裡左右的南、北郝村,抗日戰爭期間孫犁先生多次在此村住過,編輯《冀中一日》時更是在這兒工作了很長時間。
  • 你知道新興縣梁氏家族在近代史上都走出了哪些軍政人物嗎?
    在本文中,筆者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新興縣梁氏家族在近代歷史上走出的軍政人物。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蔡廷鍇先生在其自傳中曾記載到民國時期新興縣的「四大家族」分別是:李、梁、葉、彭,梁氏家族在新興縣的影響力可見一斑。梁氏家族能夠名列「新興四大家族」之中,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從梁氏走出的傑出人物之影響力出眾,而在這些人物當中,軍政人物又佔了很大的份量。
  • 行走紅色沙果園,它的革命歷史鮮為人知!
    壹紅色印記紅軍?沙果園?是的,在咱峰峰光榮的紅色革命鬥爭史上,的的確確曾經有過這麼一支黨史、軍史、地方史都承認,但卻鮮為人知的「中國工農紅軍第20軍」。在反袁和反對賣國條約「二十一條」的鬥爭中,張兆豐同志組織峰峰同盟會員、哥老會員以及拳術界人物舉行起義,夜襲磁縣公安局半坡村分所,全殲警察,繳獲槍械八支。不久,他投筆從戎,考進陝西陸軍講武堂,畢業後在陝西靖國軍第四路任副團長、總司令部參謀處少校參謀等職。1924年列席國民黨一大,後任國民黨直隸省黨部執行委員。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負責直隸省農運工作。
  • 劉成齋:從硝煙戰火中走來
    1950年6月,韓戰爆發,囂張狂妄的美軍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畔。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入朝參戰,劉成齋跟隨部隊幾經輾轉踏上了朝鮮的土地。劉成齋:「我們白天沒法行軍,只能等天黑了才走。路途中,每隔一華裡就有一個崗,美軍戰機來了我們就趕緊藏起來。
  • 冀中軍區六分區警備旅第二團的由來和沿革簡介
    一九三七年九月,中共無極縣委負責人以100多名「七七事變」前的老黨員為骨幹,加上300多名同情黨的淳樸農民和50多名革命知識分子,組建了晉察冀抗日義勇軍第五支隊(後簡稱五支隊,營級)。五支隊成立後迅速攻克了無極、深澤兩城,作為革命根據地。後來同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同志所部的東北軍691團一個連合併,又連克晉縣、深州兩城。
  • 永遠的英雄人物
    先後任贛東北省、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10軍、紅11軍政治委員,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他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贛東北實際相結合,創造了一整套建黨、建軍和建立紅色政權的經驗,毛澤東稱之為「方志敏式」的根據地。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任紅10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至皖南遭國民黨軍重兵圍追堵截,艱苦奮戰兩月餘,被7倍於己的敵軍圍困。
  • 紅色平江,將軍故裡,從平江走出的四位開國上將
    紅色平江,將軍故裡,從平江走出的四位開國上將 平江縣在近代孕育了60多位晚清和民國時期的軍政要員和92位國民革命軍抗日將領。這裡更是中國革命的發祥地之一、中國工農紅軍的搖籃之一,曾發生過三月撲城、平江起義、平江慘案等重大革命事件。
  • CCTV8熱播劇《一馬三司令》主角原型是天大人
    三兄弟的義舉帶動了魯中當地一大批熱血好漢參與到抗戰中來,由此成立了一支抗日義軍。這支在戰爭中不斷壯大的義軍,被改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支隊,成為了在山東地區一支紀律嚴明的抗日中堅力量。「一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專打日本鬼,保護老百姓。」這首抗日歌謠至今在齊魯大地傳唱不衰。
  • 歷史人物簡介!呂正操
    呂正操就住在中共代表的樓下,他和中共代表羅瑞卿等常有聯繫,對中國共產黨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蔣介石扣押,1937年3月,蔣介石強令東北軍改編。當年5月,在一個行軍帳篷裡,呂正操秘密完成了入黨儀式。
  • 在紅色經典作品中尋找時代力量
    近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三集紅色經典題材紀錄片《國家記憶——紅色沂蒙》獲得社會廣泛關注和好評。在不斷地打磨提煉過程中,攝製組發現對於沂蒙精神的現實教育意義,在於把一個個生動具體的歷史人物活動事件提升到思想、精神層面進行闡釋挖掘,引人深思、催人奮進,這種深刻的理性思考是對把黨的事業和人民群眾的利益生活、喜怒哀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沂蒙精神的深刻揭示。
  • ...村裡仍有「大炮」座鎮,曾是廣遊二支隊司令部|番禺紅色基地vlog
    紅色番禺作為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聚集地之一,「七一」建黨節,讓我們一起去探訪這些熟悉又陌生的革命遺蹟,追憶建黨偉業中那些紅色往事。曾是廣遊二支隊司令部》福湧潘氏宗祠位於番禺區沙灣鎮福湧村石湧上街。為石湧村潘氏族人的祖祠,祠前原為廣闊地坪,現為公園。祠堂坐東朝西。總面闊9.60米,深兩進13.80米,建築佔地170.88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