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2020-12-23 石頭訴歷史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出塞二首》的其中一首,原文是: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出關萬裡去參加遠徵的人都還未回來,倘若曾經能夠抵禦外敵的龍城飛將還在的話,絕不會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王昌齡出塞二首

這首詩中最容易讓人引發爭議的就是:「龍城飛將」四個字,那龍城飛將是誰?

關於龍城飛將,歷來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龍城飛將是李廣

《史記 李將軍列傳》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龍城飛將

也就是說在史記中,明確記載了李廣的外號就是飛將軍,這也是漢朝被記載唯一有飛將之稱的將軍,而且李廣作為鎮守邊境的將軍,從漢文帝時期開始,一直到在漢武帝,幾十年的時間都在鎮守邊境,李廣曾經擔任右北平太守,有李廣在右北平郡,匈奴人是不敢進犯的,但是匈奴人不敢進犯右北平,不代表匈奴人不敢越過陰山進入漢朝其他過境城市,事實上,從漢文帝到漢武帝,匈奴多次進犯漢朝,漢文帝時期有四次大規模入侵,漢景帝時期有三次大規模入侵,這不是李廣能擋住的。

第二種說法:龍城飛將是衛青

主要是從龍城兩個字解析的,因為衛青曾經率軍從上谷出發,進攻龍城,這裡的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典故,再加上衛青是漢武帝一朝功勳卓著的軍事將領,正是衛青開啟了漢朝對匈奴作戰的信心,並在衛青的指揮打擊下,收復了大量被匈奴奪佔的漢地,才讓匈奴的胡馬不敢南下放牧,所以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

飛將軍李廣

第三種說法:龍城飛將是指像衛青和李廣這樣鎮守邊境、保家衛國的將軍,並不特指一兩個人,而是一批人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做,得從詩人王昌齡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王昌齡是唐朝的邊塞詩人,他的作品大多是描寫邊境風光以及邊塞將士的內心,王昌齡本人又在漢朝做過官,還曾經多次遊歷了唐朝的邊塞地區,所以對描述邊境情況很有一套。

從王昌齡的角度出發,他只是個詩人,並不是歷史學家,他知道衛青或者李廣都是從史記上了解的,史記對衛青和李廣的傳記中夾雜了司馬遷的個人情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衛青在漢朝歷史上的功勞遠遠大於李廣,衛青在與匈奴的作戰中獲得了數不清的功勞,而且都是有據可查的,史記也記載了衛青的功勞,比如: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共有七次,斬獲敵兵五萬餘人。

衛青與霍去病

但是李廣呢,李廣在整個漢朝對於軍功的記載根本就沒有,但是仍然佔據了一個人獨享一篇傳記的位置,衛青還是和霍去病共一篇傳記呢,李廣的傳記通篇沒有具體數據的功勞記載,因為根本沒有,即使衛青的功勞非常大,但在史記中卻有這樣描述的話:

《史記 佞幸列傳》: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這話的意思是說:從此以後,宮內被皇上寵幸的臣子,大都是外戚之家,但是這些人都不值得一談。至於衛青、霍去病也因為外戚的關係而得到顯貴和寵幸,但他們都能憑自己的才能求得上進。

飛將軍李廣

這話好像是誇獎衛青與霍去病是靠才能上進的,實際是看不起衛青與霍去病的功勞,因為在整個漢朝,出身才是做官最重要的標準,李廣出身貴族,而衛青與霍去病出身奴隸,是被士族階層出身的司馬遷所看不起的,這是那個時代的價值觀,代表了像司馬遷這樣的文人的普遍看法,所以唐朝詩人王昌齡通過史記了解衛青與霍去病時,很容易受到司馬遷的影響。

王昌齡不是歷史學家,他寫詩無需表達是否歷史真實存在,只需要表達自己的情感就行,他不需要把「龍城飛將」具體地描述為哪一個人,只需要龍城飛將這個詞能表達他想說的話就行,從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意境來看,它不是讚美哪一個人的,而是表達一種情感,一種邊塞情感,王昌齡在意的顯然是這首詩中的最後一句話:不叫胡馬度陰山

西漢帝國雙壁:衛青與霍去病

也就是不讓胡人的馬南下陰山放牧,引申為保家衛國的意思,至少是誰讓胡人的馬不能南下放牧,這個人無需解釋得很清楚,這顯然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而是一批人,這一批人就是所有為唐朝守衛邊關的將士,而龍城飛將作為漢朝抵禦匈奴人的名將,在整個漢人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所以就被引申為所有為國作戰、抵禦匈奴的漢人名將,成為邊塞將軍的代名詞,而不是具體指衛青或者李廣某個人

所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詩中的「龍城飛將」是特指為守衛邊關的將士,不是指衛青,也不是指李廣。

這個意思就像用「萬人敵」來代表文武雙全的將領意思一樣,但是說到萬人敵,你就會想到項羽、關羽、張飛等人,但是萬人敵並不特指項羽、關羽、張飛,而是指的一批人,一批文武雙全的將領。

相關焦點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李廣嗎?
    唐朝詩人王昌齡在他的七言絕句《出塞》中寫下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這首詩因為選入了中小學語文教程,可謂是家喻戶曉。作者的觀點很明確,龍城飛將要是在,胡馬就不敢度過陰山,那麼,龍城飛將說的是誰,不少人可能認為是漢武帝時期的飛將軍李廣,事實上,龍城飛將真的是指李廣嗎?恐怕未必,至少不單純指李廣。飛將軍李廣李廣綽號飛將軍,是漢朝對抗匈奴的得力幹將,曾經鎮守邊疆,打得匈奴破膽,聽見李廣名字就犯怵。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衛青,為啥安在李廣頭上?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度陰山。詩裡說的龍城飛將註解都是李廣,但是實際上講的是衛青,為啥這麼說呢?龍城大捷主角是衛青 在歷史上衛青最的成名戰役就是龍城大捷,在漢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再次南下襲擊上古。漢武帝派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四路大軍出擊匈奴,四路人馬各率一萬騎兵。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指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號曰『飛將軍』,避之不敢入塞。右北平,唐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盧龍縣。唐時有盧龍府、盧龍軍,杜氏《通典》:『盧龍塞在縣西北二百裡。』其土色黑,山如龍形,故名。若『龍城』,見《漢書·匈奴傳》:『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崔浩曰;『西北胡皆事龍神,故曰大會處為龍城。』所以,唐竇威《出塞》:『潛軍度馬邑,揚旆掩龍城。』楊炯《從軍行》:『牙璋辭風闕,鐵騎繞龍城。』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還是李廣呢?
    今天標題中的這句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還是李廣呢? 《出塞》的含義 大概意思是:依舊是那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戰爭已經持續了很久,但是戰士還沒有回來。萬裡的徵戰,倘若龍城的飛將還健在,絕對不會允許匈奴南下度過陰山。
  • 【每周詩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注釋但使:只要。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2.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 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 青奇襲龍城的事情。
  • 每日一首詩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
    dàn shǐ lónɡ chénɡ fēi jiàng zài但使龍城飛將在,bù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不教胡馬度陰山。【注釋】: 但使:只要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
  • 「但使龍城飛將在」,龍城飛將究竟指的是誰,李廣還是衛青?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首句寥寥7字,一輪明月、一座雄關,就將數百年的秦漢邊境勾勒而出。時光滄桑與蕭蕭邊關,在王昌齡筆下,如此自然唯美地結合到了一起。這綿延萬裡的邊關外啊!
  • 飛將軍是李廣,那麼「龍城飛將」是指衛青還是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匈奴在右北平,稱李廣為「漢之飛將軍」的前一年春季,衛青就已經打到龍城了。而那時同樣是一塊去打匈奴的李廣將軍卻在關市附近戰敗,被俘後逃回漢朝,並且差點被砍了腦袋。至於「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李廣,衛青倆人。
  •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匈奴的龍城找到了,飛將是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這首七言絕句《出塞》,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吧?近日,考古界傳來一個重大發現消息,蒙古學者經過多年的探索挖掘,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以西大約470公裡的地方,發現了2000多年前強大剽悍的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政治宗教中心------龍城的遺址。
  • 史記和唐詩中有答案: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不是李廣會是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佳作,這篇《出塞》還引起了很大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到底是誰?」這個爭論甚至還波及到了司馬遷,很多人都說世家子弟司馬遷跟李廣關係好,所以在《史記》中摻雜了私貨,故意貶低衛青霍去病而抬高李廣,以至於後人才會誤解李廣就是王昌齡筆下的龍城飛將。
  • 「但使龍城飛將在」指的是李廣還是衛青?我的答案和你不一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邊塞詩。王昌齡先用互文見義的修飾手法暗示了邊關戰事從不間斷。然而戍邊將士們一旦參加戰鬥,就很難回來了。只要有龍城飛將在,外面的胡人們就入侵不了邊疆。這首詩寫得很好,不過這裡有一個很大的疑問,龍城飛將究竟指的是誰?歷來也是爭議不斷的。
  • 不教胡馬度陰山前一句中的「龍城飛將」到底指的是誰?
    因此說「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是有道理的。②李廣的曾祖李仲翔葬於狄道之東川,李廣的祖父李伯考,隴西守,家居狄道。從而說明了狄道是李廣的故裡。此外李廣的二十三世孫唐高祖李淵的祖籍是狄道,唐代的學者和李廣的後代更喜歡把李廣的後裔說成是「隴西狄道人」。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衛青,為何許多人認為是李廣?
    龍城飛將基本能確定是衛青,主要原因就是漢朝只有衛青一人打到了匈奴龍城,也有人說龍城飛將是分開指兩個人的,龍城指衛青,飛將是李廣,只能說都有可能,但指衛青一個人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
    「龍城飛將」,指奇襲龍城的西漢名將衛青,後來更多的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人。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不教:不叫,不讓。教,讓。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2] 度:越過。
  • 【每日一詩】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作者簡介】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
  • 龍城飛將是李廣還是衛青?綜合史料與唐詩,我們就能得到明確答案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佳作,這篇《出塞》還引起了很大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到底是誰?」這個爭論甚至還波及到了司馬遷,很多人都說世家子弟司馬遷跟李廣關係好,所以在《史記》中摻雜了私貨,故意貶低衛青霍去病而抬高李廣,以至於後人才會誤解李廣就是王昌齡筆下的龍城飛將。當然也有一種說法,那就是王昌齡本人也認為龍城飛將就是李廣,因為在唐朝,是李家做天子,而李廣和李淵都是隴西人,誇一誇李廣是可以換取高官厚祿的。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是一個奇怪的情況出現了,李廣從軍將近40年時間,可以說立下戰功無數。但是無論是漢景帝還是漢武帝都沒有講李廣封侯,那麼這位名將,究竟為什麼一直沒有能夠封侯呢?請教王朔,王朔對其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且因兵敗被貶之後,一天夜晚回家路過霸陵亭,霸陵尉按規定堅決不放行。後來李廣復職,公報私仇,殺了霸陵尉。明人董份於是說:「廣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殺降也,亦淺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
  • 「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還是李廣?同類作品推斷,李廣更符合實際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到底是衛青還是李廣,這個爭議一直存在。 爭議的原因也看似都有道理: 認為寫的是「衛青」,因為衛青曾經有率軍奇襲龍城的戰績,「龍城飛將」應該是特指衛青; 認為是寫「李廣」,因為李廣才被稱為「飛將軍」,衛青並沒有這一稱呼。 那麼,誰更有道理呢?還是李廣說更為靠譜一點。
  • 「但使龍城飛將在」,說的不是李廣,而是奪取了這個關鍵地區的衛青?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詩歷來很有爭論,關於飛將是誰,傳統的說法是李廣,畢竟李廣飛將軍的名號太出名,李廣還是眾多唐朝詩人眼中的男神;但是衛青才是直搗龍城的漢朝將軍,所以最近衛青才是該詩主人公的說法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