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和唐詩中有答案: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不是李廣會是誰?

2021-02-13 有時間看簡史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佳作,這篇《出塞》還引起了很大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到底是誰?」

這個爭論甚至還波及到了司馬遷,很多人都說世家子弟司馬遷跟李廣關係好,所以在《史記》中摻雜了私貨,故意貶低衛青霍去病而抬高李廣,以至於後人才會誤解李廣就是王昌齡筆下的龍城飛將。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那就是王昌齡本人也認為龍城飛將就是李廣,因為在唐朝,是李家做天子,而李廣和李淵都是隴西人,誇一誇李廣是可以換取高官厚祿的。

但是我們細看《史記》和王昌齡詩作,就會發現這二位都很客觀,《史記》沒有貶低衛青霍去病,也沒有刻意抬高李廣,是有人斷章取義,這才讓我們誤解了司馬遷,甚至也誤解了王昌齡:這二位都沒說龍城飛將就是李廣。

首先要解答的問題,是司馬遷是否貶低了衛青霍去病

作為厭戰階層的代表,司馬遷對衛青霍去病屢次北徵,或許有些不同意見。這也難怪,因為歷朝歷代的文人士大夫都是如此,從漢武帝時期的博士狄山,到宋朝的朱熹二程,直到明朝的東林黨人,似乎都不太喜歡戰爭。

雖然對衛青霍去病北徵頗有微詞(當時還看不到長久利益,只能看到戰爭消耗,這是歷史局限性,怪不得司馬遷),但是司馬遷對衛青霍去病的戰功,卻一點都沒有抹殺:「大將軍青,凡七出擊匈奴,斬捕首虜五萬餘級,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驃騎將軍去病,凡六出擊匈奴,斬捕首虜十一萬餘級。及渾邪王以眾降數萬,遂開河西酒泉之地(置酒泉郡,後分置武威、張掖、燉煌等郡),西方益少胡寇。」

司馬遷在對漢軍損失表示惋惜的同時,也肯定了衛青霍去病繳獲大量戰略物資:「捕首虜數千,畜數十萬……驅馬牛羊百有餘萬,全甲兵而還……得右賢裨王十餘人,眾男女萬五千餘人,畜數千百萬,於是引兵而還……取食於敵,逴行殊遠而糧不絕。」

對衛霍繳獲大書特書,甚至可能還有點誇張成分,這些文字跟寥寥數語的「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復入塞者不滿三萬匹」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而且司馬遷之所以記載漢馬損失,是為了解釋漢朝為什麼要設立大司馬一職:「乃益置大司馬位,大將軍、驃騎將軍皆為大司馬。」

不管怎麼說,在司馬遷的筆下,衛青霍去病都是用較小的損失換取了巨大的戰果和收益,這就是一個良心史家的董狐直筆。

接下來再看司馬遷有沒有刻意美化李廣

司馬遷對李廣的記載,是功過分明。李廣私受梁孝王劉武將軍印、以欺詐手段殺降、洩私憤枉殺無錯之霸陵尉,都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有明確記載。

如果不看司馬遷的《史記》,我們根本就不會知道李廣原來還做了這麼多錯事。

李廣打仗確實勇敢,能夠手格猛獸,但是司馬遷對李廣的勇敢,也並不是完全贊同:「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

從這兩段記載中,我們能看出司馬遷是不贊成作為將軍的李廣以身犯險的,因為這樣也是對麾下漢軍的不負責任,同時也明確指出了李廣多次兵敗的主要原因,就是李廣太冒失。

如果我們細看《史記·李將軍列傳》,就會發現司馬遷對李廣兵敗當斬是認可的:「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

就連李廣之死,司馬遷也認為衛青沒有一點責任,而且衛青當時是很客氣地慰問李廣並詢問情況,看起來司馬遷還有點替衛青辯解的意思:「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送給李廣乾糧醇酒),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

對李廣之死有客觀評價,司馬遷也對李陵之降李家被滅有一個公正評述:「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其兵盡沒,餘亡散得歸漢者四百餘人。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能看出三點:其一,李陵是能逃跑而沒逃跑,麾下步兵能跑掉四百多人,有馬的李陵之所以不跑,是不想回到漢朝承擔責任;其二,李陵到了匈奴,是在戰場上立功並娶了匈奴單于女兒的,這一切都發生在李家被按律族誅之前;其三,隴西李家是以李陵為恥的。

我們也正是通過《史記》,才了解衛青霍去病的千秋功業,也知道了李廣李陵的一些負面資料。

當然,司馬遷對衛青霍去病有批評,對李廣李陵也有讚揚,但這正是實事求是一分為二功過分明,如果一味讚揚或詆毀,那麼《史記》也就不會被後世史學家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了。

細看王昌齡詩作,就會知道他的讚揚的是誰

王昌齡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在詩文中盛讚飛將軍,還真沒有奉承李唐皇室的意思,因為他根本就沒說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飛將軍就是李廣,甚至也沒說那位將軍姓李。

筆者查閱了王昌齡所做二百一十首詩作,除了本文開頭提到的《出塞》,還有《從軍行》《變行路難》等篇章都描繪了漢匈之戰,並先後提到了參戰人員和戰鬥地點:大將軍、單于、龍城。

「大將軍出戰,白日暗榆關。三面黃金甲,單于破膽還。」

「秋草馬蹄輕,角弓持弦急。去為龍城戰,正值胡兵襲。軍氣橫大荒,戰酣日將入。長風金鼓動,白露鐵衣溼。」

「單于下陰山,砂礫空颯颯。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

通過這三首詩,我們基本可以斷定:王昌齡詩中能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是衛青而不是李廣,因為李廣從未與單于主力作戰,沒當過當將軍,更沒一戰封侯,而是在龍城之戰中當了俘虜。

對於龍城之戰,《史記·卷一百一十一·衛將軍驃騎列傳》跟《漢書·卷五十五·衛青霍去病傳》記載基本一致,只不過「龍城」分別被寫為「蘢城」「籠城」:「(衛青公孫賀公孫敖李廣)軍各萬騎,青至蘢(籠)城,斬首虜數百。騎將軍敖亡七千騎、衛尉李廣為虜所得,得脫歸,皆當斬,贖為庶人。賀亦無功,唯青賜爵關內侯。」

衛青率領一萬漢軍鐵騎直搗龍城首戰建功封侯,以後他和外甥霍去病就成了匈奴的噩夢,能讓匈奴單于聞風喪膽落荒而逃的,還真是漢大將軍衛青,這一點司馬遷記載得很清楚:「大將軍軍出塞千餘裡,見單于兵陳而待,於是大將軍令武剛車自環為營,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匈奴亦縱可萬騎。會日且入,大風起,沙礫擊面,兩軍不相見,漢益縱左右翼繞單于。單于視漢兵多,而士馬尚彊,戰而匈奴不利,薄暮,單于遂乘六騾,壯騎可數百,直冒漢圍西北馳去。」

擊潰甚至可以說是大部殲滅匈奴主力後,衛青又在一夜之間追殺二百裡:「會明,行二百餘裡,不得單于,頗捕斬首虜萬餘級。」

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都含蓄地認為衛青沒有一戰擒斬匈奴單于,李廣和趙食其是有責任的:「大將軍之與單于會也,而前將軍廣、右將軍食其軍別從東道,或失道。」

《史記》比《漢書》多了四個字:「後擊單于。」

所謂「後擊單于」是後來參加了圍殲戰,還是因落後而沒有參戰,這一點讀者諸君都心明眼亮,是不需要筆者贅述的。班固認為李廣和趙食其都沒參戰:「大將軍引還,過幕(漠)南,乃相逢。」

綜合史書與唐詩中的記載和描述,我們能得出一個結論

探尋歷史真相,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斷章取義。如果我們把《史記》中關於衛青霍去病李廣三人的記載多讀幾遍,就會發現司馬遷是很客觀公正地還原了絕大部分史實真相:既沒有一味貶低衛青霍去病,更沒有一味虛誇李廣。

我們把史書與唐詩中的記載和描述綜合起來,就會發現王昌齡不是李白,他也沒有必要把盛讚李廣而博取李唐皇室的歡心。細看王昌齡的邊塞詩,我們甚至可以描畫出《大將軍衛青北徵路線圖》。

綜合史書與唐詩中的記載和描述,我們能得出一個結論: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飛將軍,是衛青而不是李廣,但李廣仍然不失為一代名將。李廣的忠勇,只適合為將而不可為帥,他適合當先鋒破敵陣,但是還不足以震懾匈奴不敢南下牧馬。

真正把匈奴驅趕出漠南的,是衛青霍去病:「是後匈奴遠遁,而幕(漠)南無王庭。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

不管怎麼說,衛青霍去病李廣都是大漢名將:衛青霍去病掃平邊患開疆拓土,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是任何人所能詆毀得了的;李廣一生為國戍邊,百戰沙場而未能建功封侯,也有很複雜的原因,不全是因為他運氣不好,但李廣同樣值得尊重——所有為國徵戰的將士都值得尊重,我們不能僅以成敗論英雄……

相關焦點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出塞二首》的其中一首,原文是: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曾經擔任右北平太守,有李廣在右北平郡,匈奴人是不敢進犯的,但是匈奴人不敢進犯右北平,不代表匈奴人不敢越過陰山進入漢朝其他過境城市,事實上,從漢文帝到漢武帝,匈奴多次進犯漢朝,漢文帝時期有四次大規模入侵,漢景帝時期有三次大規模入侵,這不是李廣能擋住的。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李廣嗎?
    唐朝詩人王昌齡在他的七言絕句《出塞》中寫下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這首詩因為選入了中小學語文教程,可謂是家喻戶曉。作者的觀點很明確,龍城飛將要是在,胡馬就不敢度過陰山,那麼,龍城飛將說的是誰,不少人可能認為是漢武帝時期的飛將軍李廣,事實上,龍城飛將真的是指李廣嗎?恐怕未必,至少不單純指李廣。飛將軍李廣李廣綽號飛將軍,是漢朝對抗匈奴的得力幹將,曾經鎮守邊疆,打得匈奴破膽,聽見李廣名字就犯怵。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 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 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 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匈奴的龍城找到了,飛將是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這首七言絕句《出塞》,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吧?近日,考古界傳來一個重大發現消息,蒙古學者經過多年的探索挖掘,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以西大約470公裡的地方,發現了2000多年前強大剽悍的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政治宗教中心------龍城的遺址。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衛青,為啥安在李廣頭上?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度陰山。詩裡說的龍城飛將註解都是李廣,但是實際上講的是衛青,為啥這麼說呢?龍城大捷主角是衛青 在歷史上衛青最的成名戰役就是龍城大捷,在漢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再次南下襲擊上古。漢武帝派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四路大軍出擊匈奴,四路人馬各率一萬騎兵。
  • 【每周詩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注釋但使:只要。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指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則『龍城』命名屬匈奴中,豈得官於『飛將』上哉?」這麼一大段,意思概括一下就是王昌齡詩中的「龍城」有兩種釋義,一是疑似指漢時的右北平,在唐代則時平州,治所在盧龍,如此一來,曾做過右北平太守的李廣,即是詩中的「飛將」。二是信仰龍神的胡人們集在一起祭祀龍神的地方就叫做「龍城」,不少唐詩裡面的「龍城」意象就是指胡人聚集地。
  • 不教胡馬度陰山前一句中的「龍城飛將」到底指的是誰?
    所以,「龍城飛將」真的是指李廣嗎?李廣的故裡《史記·李將軍傳》曰:「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故槐裡,徙成紀。」因此說「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是有道理的。②李廣的曾祖李仲翔葬於狄道之東川,李廣的祖父李伯考,隴西守,家居狄道。從而說明了狄道是李廣的故裡。此外李廣的二十三世孫唐高祖李淵的祖籍是狄道,唐代的學者和李廣的後代更喜歡把李廣的後裔說成是「隴西狄道人」。
  • 每日一首詩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
    dàn shǐ lónɡ chénɡ fēi jiàng zài但使龍城飛將在,bù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不教胡馬度陰山。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不教:不叫,不讓。
  • 「但使龍城飛將在」指的是李廣還是衛青?我的答案和你不一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邊塞詩。王昌齡先用互文見義的修飾手法暗示了邊關戰事從不間斷。然而戍邊將士們一旦參加戰鬥,就很難回來了。只要有龍城飛將在,外面的胡人們就入侵不了邊疆。這首詩寫得很好,不過這裡有一個很大的疑問,龍城飛將究竟指的是誰?歷來也是爭議不斷的。
  • 「但使龍城飛將在」,龍城飛將究竟指的是誰,李廣還是衛青?
    王昌齡,邊塞詩代表人物,尤其擅長絕句,有「七絕聖手」、「詩家天子」的美譽。王昌齡的七絕之最,當數我們耳熟能詳的《出塞》一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又有多少的青壯,在看著月兒思念著家鄉?王昌齡筆鋒轉動之間,邊關沙場的蕭瑟,又重新回到了對人的關懷。如果龍城飛將還在,胡人的馬隊又怎麼能度過陰山南下呢?問題的關鍵來了,「龍城」和衛青關係極大,「飛將」指的又是李廣。那麼「龍城飛將」,究竟是指衛青,還是李廣呢?
  • 龍城飛將是李廣還是衛青?綜合史料與唐詩,我們就能得到明確答案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佳作,這篇《出塞》還引起了很大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到底是誰?」這個爭論甚至還波及到了司馬遷,很多人都說世家子弟司馬遷跟李廣關係好,所以在《史記》中摻雜了私貨,故意貶低衛青霍去病而抬高李廣,以至於後人才會誤解李廣就是王昌齡筆下的龍城飛將。當然也有一種說法,那就是王昌齡本人也認為龍城飛將就是李廣,因為在唐朝,是李家做天子,而李廣和李淵都是隴西人,誇一誇李廣是可以換取高官厚祿的。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還是李廣呢?
    今天標題中的這句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還是李廣呢? 《出塞》的含義 大概意思是:依舊是那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戰爭已經持續了很久,但是戰士還沒有回來。萬裡的徵戰,倘若龍城的飛將還健在,絕對不會允許匈奴南下度過陰山。
  • 【每日一詩】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作者簡介】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
  • 唐詩裡的「龍城飛將」應該是衛青而不是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我們在中學時課本上學到的一首唐代古詩,是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絕句。也在這首詩裡我認識了「飛將軍」李廣。表達了學習者對象李廣一樣蓋世英雄的期盼,希望有這樣的英雄守衛邊疆保家衛國。
  • 七絕聖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裡徵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其二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譯文∶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鬥結束後戰場上只剩下悽涼的月色。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
    「龍城飛將」,指奇襲龍城的西漢名將衛青,後來更多的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人。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不教:不叫,不讓。教,讓。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2] 度:越過。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於為民除害,李廣經常帶兵出獵。一日天色已晚,狩獵回來,行走間,突然發現草叢中有一黑影,形如虎, 似動非動。一箭射去,正中獵物。當正要搜取獵物時,不覺大吃一驚,原來所射並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細一看,鏃已入石。這時眾隨從也圍攏過來觀看,均讚嘆不已。從此,李廣射虎的本領在民間流傳開來,百姓也敬慕不已。
  • 解讀詩詞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文以載道,言為心聲。喵咪文學,帶你品味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八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四行倉庫,就是陰山;八佰壯士,就是飛將;龍城猶在,壯士不返。淞滬會戰,即便整個上海、70萬軍隊已敗退,但有了這八佰勇士,中華就不會亡,中國就有希望。一直在想,為什麼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而經久不衰?歷經無數次外族入侵浩劫而屹立不倒?四大璀璨文明古國,獨有華夏文明綿亙不息、歷久彌新?或許,從《八佰》裡,可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