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聖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2021-02-13 秀都小語

唐代詩人王昌齡以其七言絕句藝術精湛而得名。語出明代胡應麟《詩藪》:"七言絕,太白(李白)、江寧(王昌齡)為最。"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

出塞二首﹝其一﹞

[ 唐 ]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裡徵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

譯文∶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鬥結束後戰場上只剩下悽涼的月色。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裡震蕩迴響,將軍刀匣裡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幹。

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裡,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送柴侍御

[ 唐 ] 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譯文∶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徵,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此詩當作於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江蘇南京)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今江蘇鎮江),然後在此分手。此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採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這首詩寫的是採蓮少女,但詩中並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託描寫,巧妙地將採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於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郊遊,也都有詩。引王昌齡作為一代詩傑,流傳下來的資料卻很少。除了所說貶嶺南外,還曾遭過貶,具體時間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認為在天寶六載秋。《詹才子傳》說他"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河嶽英靈集》說他"再歷遐荒",《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被貶為龍標尉。

王昌齡後來連龍標尉這樣一小小的職務也沒能保住,離任而去,迂迴至亳州,竟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唐才子傳》載: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後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曉大漸沮。"一向同情詩人的張鎬終替王昌齡報了仇。

(圖文選編自網上公開資料)

相關焦點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齡後兩句,直接杆發戍邊戰士的願望和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又語帶諷刺使人尋味無窮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杆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
  • 【每周詩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注釋但使:只要。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
    「龍城飛將」,指奇襲龍城的西漢名將衛青,後來更多的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人。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不教:不叫,不讓。教,讓。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2] 度:越過。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李廣嗎?
    唐朝詩人王昌齡在他的七言絕句《出塞》中寫下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這首詩因為選入了中小學語文教程,可謂是家喻戶曉。作者的觀點很明確,龍城飛將要是在,胡馬就不敢度過陰山,那麼,龍城飛將說的是誰,不少人可能認為是漢武帝時期的飛將軍李廣,事實上,龍城飛將真的是指李廣嗎?恐怕未必,至少不單純指李廣。飛將軍李廣李廣綽號飛將軍,是漢朝對抗匈奴的得力幹將,曾經鎮守邊疆,打得匈奴破膽,聽見李廣名字就犯怵。
  • 每日一首詩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
    dàn shǐ lónɡ chénɡ fēi jiàng zài但使龍城飛將在,bù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不教胡馬度陰山。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不教:不叫,不讓。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出塞二首》的其中一首,原文是: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出關萬裡去參加遠徵的人都還未回來,倘若曾經能夠抵禦外敵的龍城飛將還在的話,絕不會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 【每日一詩】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作者簡介】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
  • 解讀詩詞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文以載道,言為心聲。喵咪文學,帶你品味生活。
  •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匈奴的龍城找到了,飛將是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這首七言絕句《出塞》,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吧?近日,考古界傳來一個重大發現消息,蒙古學者經過多年的探索挖掘,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以西大約470公裡的地方,發現了2000多年前強大剽悍的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政治宗教中心------龍城的遺址。
  • 《龍城》: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龍城本來沒有名字——殺手營出來的人怎麼可能會被賦予姓名?後來他的院長給他取名為「龍城」,出自「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院長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做一個英雄龍城是一個天才,這一點在看到「農用光甲鐵耕王」出場的時候我就知道,龍城在世人面前的出場必將伴隨著這架光甲,雖然這一幕似曾相識,但它並未過時——甚至在方想更渾厚的筆力下更加震懾人心
  • 「但使龍城飛將在」,龍城飛將究竟指的是誰,李廣還是衛青?
    王昌齡,邊塞詩代表人物,尤其擅長絕句,有「七絕聖手」、「詩家天子」的美譽。王昌齡的七絕之最,當數我們耳熟能詳的《出塞》一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如果龍城飛將還在,胡人的馬隊又怎麼能度過陰山南下呢?問題的關鍵來了,「龍城」和衛青關係極大,「飛將」指的又是李廣。那麼「龍城飛將」,究竟是指衛青,還是李廣呢?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 不教胡馬度陰山前一句中的「龍城飛將」到底指的是誰?
    韓愈雕像很明顯,「龍城飛將」這種稱呼與第二類有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因為詩詞還需要押運與應景方面的考慮,但總的來說「龍城飛將」確實是地名加稱呼的傳統叫法,我也相信作為一個大詩人,王昌齡身處文化大唐,必然不可能犯那種地名與稱呼不一的常識性錯誤。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衛青,為啥安在李廣頭上?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度陰山。詩裡說的龍城飛將註解都是李廣,但是實際上講的是衛青,為啥這麼說呢?龍城大捷主角是衛青 在歷史上衛青最的成名戰役就是龍城大捷,在漢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再次南下襲擊上古。漢武帝派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四路大軍出擊匈奴,四路人馬各率一萬騎兵。
  • 「但使龍城飛將在」,「飛將」指的是誰?連教科書都出錯了
    到底誰是「五絕一哥」,這點同樣不好說,但若論誰是「七絕第一」,那麼此人非王昌齡莫屬了。他在七絕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後人稱之為「七絕聖手」。他有一首詩,秒殺李白杜甫,被譽為「七絕第一」,這首詩就是《出塞》。
  • 《八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四行倉庫,就是陰山;八佰壯士,就是飛將;龍城猶在,壯士不返。淞滬會戰,即便整個上海、70萬軍隊已敗退,但有了這八佰勇士,中華就不會亡,中國就有希望。一直在想,為什麼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而經久不衰?歷經無數次外族入侵浩劫而屹立不倒?四大璀璨文明古國,獨有華夏文明綿亙不息、歷久彌新?或許,從《八佰》裡,可以找到答案。
  • 學詩計劃|《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詩君授業】熱烈掌聲有請我們今天的詩君—蒺藜。的確,有唐三百年間,除五言律詩外,從帝王公卿,到僧道士庶,乃至婦女兒童,寫得最多的應該就是七絕了。在這令人目不暇接的琳琅佳制中,哪一首堪稱壓卷之作?儘管歷來爭論不休,但王昌齡的《出塞》,卻是向來都廁身於這拔得頭籌的第一流作品中的。應該說這首詩的立意、措詞都十分得體。詩人從千年以前、萬裡之外落墨,形成了雄渾蒼茫的獨特意境。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指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號曰『飛將軍』,避之不敢入塞。右北平,唐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盧龍縣。唐時有盧龍府、盧龍軍,杜氏《通典》:『盧龍塞在縣西北二百裡。』其土色黑,山如龍形,故名。若『龍城』,見《漢書·匈奴傳》:『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崔浩曰;『西北胡皆事龍神,故曰大會處為龍城。』所以,唐竇威《出塞》:『潛軍度馬邑,揚旆掩龍城。』楊炯《從軍行》:『牙璋辭風闕,鐵騎繞龍城。』
  • 史記和唐詩中有答案: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不是李廣會是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佳作,這篇《出塞》還引起了很大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到底是誰?」這個爭論甚至還波及到了司馬遷,很多人都說世家子弟司馬遷跟李廣關係好,所以在《史記》中摻雜了私貨,故意貶低衛青霍去病而抬高李廣,以至於後人才會誤解李廣就是王昌齡筆下的龍城飛將。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白髮唐軍不退的硬核人生
    作者:夜觀星象 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曾作詩名曰《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裡說的出塞又稱為出關,指的是玉門關、陽關以西的廣大西域地區,而詩中的「龍城飛將」雖然指的是漢朝的衛青、李廣兩位名將,然而那些「萬裡長徵人未還」唐朝戍邊西域的將士,才是王昌齡這首《塞外》絕句詠嘆的重點。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廣居右北平時,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勝少敗多 無法封侯李廣雖然名氣大,但是打的大規模勝仗卻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靠個人的勇武獲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戰績。他是一位「戰將」,而非「大將」。一對一的戰前戰,李廣可能勝算大,但是帶領軍隊跟匈奴對抗,卻不容易。性格缺陷 意氣用事李廣在世時曾自悔在任隴西太守時,曾殺過已降的800 名俘虜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