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王昌齡以其七言絕句藝術精湛而得名。語出明代胡應麟《詩藪》:"七言絕,太白(李白)、江寧(王昌齡)為最。"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
出塞二首﹝其一﹞
[ 唐 ]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裡徵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
譯文∶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鬥結束後戰場上只剩下悽涼的月色。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裡震蕩迴響,將軍刀匣裡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幹。
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裡,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送柴侍御
[ 唐 ] 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譯文∶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徵,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此詩當作於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江蘇南京)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今江蘇鎮江),然後在此分手。此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採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這首詩寫的是採蓮少女,但詩中並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託描寫,巧妙地將採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於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郊遊,也都有詩。引王昌齡作為一代詩傑,流傳下來的資料卻很少。除了所說貶嶺南外,還曾遭過貶,具體時間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認為在天寶六載秋。《詹才子傳》說他"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河嶽英靈集》說他"再歷遐荒",《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被貶為龍標尉。
王昌齡後來連龍標尉這樣一小小的職務也沒能保住,離任而去,迂迴至亳州,竟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唐才子傳》載: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後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曉大漸沮。"一向同情詩人的張鎬終替王昌齡報了仇。
(圖文選編自網上公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