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首歌的名字叫《活著》,裡面有一句歌詞:每天站在高樓上,看著地上的小螞蟻。
高樓,已經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早在7年前,人民日報曾刊文指出,今後十年,我國平均每5天建成一棟摩天大樓,到今年,中國擁有的摩天大樓數量將是美國的2.3倍。
事實證明,人民日報的預測是對的。
目前,雖然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位於杜拜,但中國擁有世界第二、第四、第七、第九和第十的摩天大樓。根據英國高層建築與城市居住區委員會的排名,全世界最高的20座建築物中有11座位於中國。
根據我國《民用建築設計通則》建築設計標準,超過100米的建築就屬於超高層建築。而根據國際公認的標準,高於152米的大樓即屬於摩天大樓。
現在,且不說動輒幾百米的超高層地標,各地新建的百米高層住宅,早已使樓市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高樓荒漠」。
為什麼有如此多的高樓?箇中原因很複雜。
比如,在建設用地指標有限的前提下,在舊改、棚改拆遷改造成本日益高昂的環境下,開發商好不容易拿了一塊地,容積率動輒高達4-5,在有限的住宅地塊裡面,要爭取蓋更多的房子,賺取更多的利潤,房子只能越蓋越高。
比如,各個城市追求「面子」和「形象」,仿佛只有高樓林立的天際線,才能證明一個城市是否有活力,最終就變成了新城區開發的大比賽,高樓興建之風四處盛行。
建的樓多了,閒置的房子也必然會增多。
根據西南財大的報告,我國城鎮空置房數量在2017年就達到了6500萬套,房屋空置率在22%左右。
注意:按照國際常見標準,空置率10%以下為較合理區,房屋供求基本平衡;10%~20%之間為危險區間;20%以上為房屋庫存嚴重積壓。
顯然,按通用標準,我們的房地產庫存已經開始積壓了。
更重要的是:6500萬套是前年的數據,如果加上2018、2019年均17億平米的銷售面積,按100平米一套房,21.4%的空置率來算,光是最近兩年,就增加了727萬套空置房。
這樣算來,目前城鎮空置房屋數量大概是7000多萬套。
這還沒完,中銀國際曾經發布過一組數據,成都和海口的小產權房佔比超過了20%,全國小產權房佔比超過了30%,照這個比例來算小產權房的總量,再考慮到空置房的比例,那麼,全國城鎮房屋空置數量將會達到1億套之多!
1億套房多嗎?
乍一看挺嚇人,但是,考慮到每年我們的房地產銷售面積達到了17億平米,折合賣出去1700萬套房子,加上存量近300億平米的房子,還有每年2000萬的進城人口,2.4億外出的大學生、農民工等流動人口,出現1億套房屋空置也在情理之中。
筆者認為,房屋空置並不可怕,屬於城市化進程的一部分,大量的人口流動,必然會帶來「人戶分離」,住房結構性失衡的情況。
但是,大量高層建築帶來的「後遺症」,正在不知不覺的爆發。
1,房屋老化速度驚人。
現在房齡僅僅10年以內的小區,老化速度就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比如,綠化帶裸土化,長遍雜草都沒人管,草坪上隨意停車。
比如,管網快速老化,平時疏於管理,取暖時才發現各種問題。
比如,電梯頻繁維修,門禁總是更換,消防設施做做樣子,連丟了都不知道,清掃垃圾費要等到堆滿了才行動。
這還只是小區內的環境變化,樓房主體的老化速度更值得重視,比如,外立面剝落,水電暖氣沒有使用標準件而頻繁維修,門窗日益破舊。
要知道,這可僅僅是交房不到10年的小區,現在高層住宅設計標準起碼在50年以上,僅過了10年不到,高樓就浮現出了諸多弊端,很難讓人放心在裡面住上50年甚至70年以后土地再續期。
有業內人士一針見血的指出:高層住宅表面上節約了土地,卻帶來了物權高度分散、戶型面積緊張蝸居、小區治理困難,電梯等老化維修更換複雜,物業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小區快速衰敗等一系列問題。
2,大小城市的高層住宅出現「供需錯配」。
一般來說,要保持房價平穩,前提是房地產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必須保持「平衡」。
照這個思路,像深圳、杭州、寧波等年均流入幾十萬人口的城市,應該加大供地,加大建築物的容積率,多建高樓,多供給住宅用地,留下城鎮村和都市村莊,擴大公租房的體量,讓低收入者住有所居。
但是,像河南、安徽、東三省、四川、山東等人口流出大省,尤其是地市和縣城,應該做的是多建低層或多層住宅,少開發一些新城區,不要供應那麼多住宅用地,三四線以下的城市根本不缺地。
可我們看到的現狀是什麼?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5月,中國縣及縣以上的新城新區數量總共超過3500多個,如果加上2017、2018和今年的數據,這個數字應該會將近4000個。
在上半年,社科院發布了房地產藍皮書,報告顯示的結果很驚人,目前超過17個城市寫字樓空置率達20%以上,要知道,這些地方都是典型的人們城市,如果連長沙、武漢、青島等地商用房的空置率都達到20%以上,那三四線樓市只會更高。
有必要建這麼多新城區嗎?幾十萬人口的小城市,蓋這麼多寫字樓留給誰租?蓋那麼多高層住宅又能留給誰住?
希望城市擴張的節奏能夠更合理一些,讓大城市裡的剛需有高樓可住,讓小城市的人們能住得更舒適。
有句話說得好,我們走路不僅要抬頭望天,更要低頭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