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孩子都喜歡去外面玩,壓馬路、逛商場,逛公園,所以每到周末或者節假日,公園裡或者商場裡總能看到一群群帶著孩子出來玩的家長,還能看到不少撒潑打滾不肯回家的孩子。
因為人流量大,孩子活潑好動,加上家人人手一隻手機,帶孩子出門時寶寶跟家長走散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
每次家長跟孩子走散,人們總是會注意到歇斯底裡崩潰的家長,那孩子的反應是怎麼樣的呢?
一段視頻拍下了跟父母走散後孩子的反應,讓人淚目。
當天,一位寶爸帶著年僅兩三歲的孩子在遊樂場玩耍,孩子正玩的開心時,爸爸接到了一個電話,隨著沒跟寶寶打聲招呼轉身就走。
孩子剛開始沒有反應過來,過了五六分鐘才發現爸爸不見了,頓時慌了神,走出遊樂場去找爸爸,工作人員擔心孩子走丟,趕緊追了上去。
沒想到,本來就處於驚恐中的寶寶,看到有人追自己,更加害怕,一邊哭喊著爸爸一邊慌不擇路地亂跑,硬是圍著商場跑了一大圈。
好不容易被追上的工作人員勸回來,沒等幾分鐘又跑了,工作人員蹲在孩子面前耐心詢問孩子家長的電話號碼,可孩子也說不上來,只能答應小姐姐去廁所找一找,但依舊沒有找到爸爸,傷心的寶寶哭的一直停不下來。
過一陣後爸爸回來接走了,而爸爸離開的原因也讓人很無語,原來是寶媽在商場裡試衣服,選不好買什麼樣的,一通電話打去叫孩子爸爸幫忙看一下。
不得不說,孩子的爸爸真的心大,這麼小的寶寶,直接就放遊樂場離開了,而孩子的媽媽也心大,寶爸陪著孩子玩,被自己叫去挑衣服,看到寶爸沒把孩子帶來還能安心地繼續挑?
幸好遇到負責任的工作人員,在孩子離開要去找爸爸時及時跟上,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孩子跟父母走散,父母是最崩潰的那個,事實上從孩子的角度上看,孩子才是最崩潰最無助的。
孩子從8個月左右開始,會出現分離焦慮的情況,因為孩子有了物體恆常性的概念。
孩子知道每個人或者物品是不同的,並且是一直存在的,但是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當他們看不到某樣東西的時候,他們就會認為那樣東西不存在了,如果是父母的不告而別,即使是很短的時間,也會帶給孩子極大的恐慌。
通常隨著孩子的成長,會知道媽媽走開幾分鐘就會回來,但是如果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邊上都是完全不認識的人,孩子的分離焦慮會捲土重來。
因為孩子的認知裡,父母會給自己特別的安全感,當父母離開把自己置身陌生環境時,他就會覺得不安全,開始焦慮哭鬧。
即使是在家中,父母暫時的不告而別,獨留孩子在家也會讓孩子慌不擇路地孤身跑出去找家長,給自己帶來安全隱患。
據統計,每年大約有20萬個孩子被拐賣,丟失24小時後找回來的概率不足0.1%,很多時候只是家長的一個小疏忽,就造成了丟失孩子的後果。
如果孩子跟家長走散,如何增加孩子找回來的概率?
報警有許多家長認為,失蹤24小時後才可以報警,之前南京有個寶寶,走失後被一個好心的女士發現,因為孩子太小問不出什麼信息,就選擇了報警,當民警幾經周折找到父母時,父母快急瘋了,想報警又聽說24小時後才可以報,所以一直自己默默搜尋。
警察表示,24小時是針對有自主行動的成年人,而老人和孩子可以及時報警,將他們的身份證信息和體貌特徵講清楚。
2. 廣播或者查監控
如果是在商場或者超市,家長可以向工作人員求助,通過廣播的方式發動周邊的人尋找孩子,也可以查找監控,看孩子往哪個方向走。
3. 十人四追法尋找孩子
孩子走散時,可以用十個人四個方向搜尋孩子。
孩子的母親在原地不動等待孩子,父親發動10個親友朝4個方向尋找。10個人中的4個鎖定2公裡內沿著大路追,另外4個去2公裡以外,即火車站、汽車站找,1個人報警,剩下1個人回家看孩子有沒有自己找回家。
帶孩子外出的家長可以做這些
確保孩子知道家庭基本信息之前看到這樣一件事,一個小女孩在商場跟父母走散,工作人員在問及孩子父母的姓名時,孩子想了半天,說爸爸叫「大豬蹄子」,無奈商場人員只能廣播尋找「大豬蹄子」爸爸。
許多年幼的孩子不知道家長的名字,有的說爸爸就是爸爸,有的隨著媽媽叫,說爸爸名字是「老公」,平時跟孩子交流時,家長可以多跟孩子灌輸家庭成員的信息,比如名字、電話等,以防萬一走散,能更快找到家長。
2. 幾個人一起外出時,更要留心孩子
閨蜜前陣子帶孩子外出吃飯,結果差點把孩子弄丟,因為是幾個人一起去,結果出門的時候各忙各的,都以為對方帶著孩子,結果一碰頭發現把孩子落下了,幸好發現及時,虛驚一場。
所以如果家庭成員幾個一起帶孩子外出,更要留心,確保孩子在自己眼皮下。
3. 不單獨留下孩子
不管是在遊樂場還是看似安全的家中,都不要隨意把孩子單獨留下,特別是不告而別,哪怕只有短暫的幾分鐘,都會讓孩子直接慌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