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湖北省秭歸縣東門頭三峽地區,整修三峽大壩的工程進行時,發掘出了一座迄今未知年份的文明古遺蹟。在這座遺蹟中,專家們發掘出了400餘件古文物,其中陶瓷、石雕、玉雕文物最多。從出土的文物來看,這座古遺蹟迄今至少已有7000年以上的歷史了,所有專家們都感到驚喜不已。
要知道炎黃二帝生活的年代也僅是5000年以前,他們也代表著中華文明的開端,我們常說自己是「炎黃」子孫,正是因為我們的姓氏起源和文化淵源都是流傳於這一段時期。而秭歸縣出土的文物顯示卻顯示要比炎黃時期更早,這怎麼不讓人感到激動?
於是專家們繼續賣力的發掘,企圖發現什麼能推進歷史研究進程的重要文物,正在發掘工作進入到了後期,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出土重要文物的時候,考古隊長孟華平又挖出了一塊神秘的石刻。
經過測量,這塊石刻長115釐米,寬20釐米,厚12釐米。雖然石頭的質地普通,但表層光滑而平整,很顯然是經過人打磨過的。但這並不是令專家感動驚喜的地方,而是石頭正面的「人型」圖案。
這個圖案看上去很奇怪,首先最上方是一個太陽樣式的小圖案,其次太陽下方似乎是一個人型的小圖案,但無論腦袋還是身體都是三角形,腿和手看上去都極短,下半身的兩邊還各有兩個小圓圈。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很多人都曾從「史前文明」方面做猜想,但專家經過研究後得的結論是,「太陽人石刻」新石器時代中期,人們對於太陽崇拜所衍生的文物。而且是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關於太陽崇拜的圖像,具有十分重大的考古意義。
在科學上,太陽堪稱是所有生命的起源,生物和植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太陽。在整個世界歷史上,太陽神話也是一切神話的核心,甚至可以說一切神話都是由太陽神話派生出來的。
在《山海經》中便在了中國的太陽崇拜起源於山東東部沿海地區,《山海經·海外東經》:「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裡,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而20世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三星堆文明中也有著許多關於太陽崇拜的發現,比如說市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的商青銅神樹中便有數隻象徵著太陽的金烏,還發掘出了一座圓形的太陽輪,這些都是古人對太陽崇拜的體現。
不過很顯然,「太陽人石刻」的出土時間更加的久遠,乃是在7000多年以前,雖然沒能證明「史前人類」的存在,但也遠遠推進了考古界對「太陽崇拜」研究的時間跨度。如今石刻已被珍藏於湖北省博物館中,並且被國家列為了「永久禁止出境展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