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這個故事之前,小編要先介紹一個人,他就是南宋大學士洪邁,洪邁寫了一本書很有名——《夷堅志》,上面記敘了許多神異鬼怪的傳說,被認為是宋代志怪小說的代表作,甚至有人將《夷堅志》看作清朝蒲松齡《聊齋志異》的雛形版本,接下來的這個故事,正是出自《夷堅志》中的一篇,名曰《姜七家豬》。
相傳壽春(今安徽壽縣)有一個叫姜七的人,他是幹什麼的呢?在城裡開了家客棧,除了接待過往客商外,還兼著代銷貨物的營生,算得上標準的老闆,因此可以稱他為「姜總」。
這年春天,姜總半夜老是聽到後院傳來隱隱約約的哭聲,十分悲切,前去查看又一無所見。不久,客棧來了幾個南方商人,被安排住在同一間客房,半夜幾個商人同樣聽到隱隱的哭聲,於是循著哭聲前去查看,發現哭聲來自豬圈,只見一頭母豬趴在那兒流淚,眾人正在詫異,那頭母豬竟然口吐人言,它說自己是姜七的祖母,生前專門飼養母豬為業,等產下豬仔後出售,一年可以賣出數百隻之多,就是靠這個撐起家當,結果去世之後受罰投生為豬,如今真是追悔莫及。
第二天,那幾位商人將此事告知姜七,勸他好好奉養那頭母豬,豈料姜七聽後卻火了,他說了這樣一席話:「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何必大驚小怪!」
又過了兩天,姜七突然病了,老是胸口痛,他懷疑是母豬作怪,乾脆請屠夫將母豬縛去殺掉賣錢,然而母豬被殺後姜七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最後一命嗚呼,據說死前發出陣陣慘叫,就像豬被殺時發出的嚎叫,有人認為,姜七實際上是把自己的「祖母」殺了賣錢,結果遭到了報應。
《姜七家豬》這個故事,帶有比較明顯的因果報應、輪迴轉世的色彩,是古代志怪小說很難擺脫的局限,但故事中的「見怪不怪」這個詞卻流傳了下來,成為經典成語,包括後來曹雪芹的《紅樓夢》中也借用了,用現在的解釋就是:遇到怪異事務冷靜對待,不要大驚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