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人際之間...

2020-12-15 民主與法制網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道德文化立國的國家,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人際之間的信任問題,即意圖通過使人人各安其位,各盡其分,從而實現社會合作。

信任與社會治理

沈海平

《檢察日報》2020-03-11

    疫情是一場災難,有淚水、有悲傷,直至生離死別。但從這場疫情中,我們也收穫了很多自豪和感動。我們自豪於中國獨特的體制優勢、無可匹敵的高效率、全國一盤棋的組織性,以及從政府、社會組織到民眾所形成的萬眾一心的團結和凝聚力,這一切完美詮釋了中華民族面對災難時的頑強和堅韌;我們感動於無數平民英雄的義舉、他們的犧牲和奉獻精神,尤其是全國各地眾多醫護人員義無反顧、逆向前行、凜然無懼、全力以赴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正是因為有黨和政府強有力的組織指揮,更因為有無數普通民眾的犧牲和奉獻,才會在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在較短時間內基本控制住了肆虐的疫情,取得了戰「疫」的階段性重大勝利。

  然而,從這次疫情,我們又可以解讀出很多豐富的信息。從政治學、社會學的視角看,這次不期而至的疫情,恰如對中國現行的體制、制度和社會治理模式的一次壓力測試。雖說在應對大規模疫情之類的災難時,中國體制自有其獨特的優勢,但也暴露出了諸多弱勢和短板。這些弱勢和短板既體現為疫情何以發生、何以演變得如此嚴重等一些根源性問題(中央黨校教授韓慶祥將其歸咎為體制內長期存在的官僚主義),也體現為在應對疫情過程中一些措施的不得力、形式主義甚至作假,以及官民立場的落差、爭議。這一切都顯示,目前的社會治理模式與十九屆四中全會確立的目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有距離。

  社會治理儘管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但簡單而言,就是社會各部分、各單元充分有效的合作,而合作的基礎是信任。所謂信任,就是社會成員對彼此誠實、合作行為的預期。經濟學家認為,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本,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社會治理的核心任務就是建立和提升這種社會資本。信任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對個體的人的信任,二是對由個人組成的組織(如企業)的信任,三是對政府的信任。在這三種信任中,對政府的信任最重要,因為政府佔有一個社會絕大部分的資源和權力,它的決策和執行力以及它能夠給予民眾、社會的信任感極大地影響著其他兩種信任的建立。

  在信任的建立上,中西方國家(社會)依循的是兩條不同的路徑。西方選擇的是民主的路徑,民主就是源於不信任。美國學者馬克·沃倫說,考察歷史,我們就能理解自由主義進而自由民主為什麼能從對傳統政治權威及教士權威的不信任中產生出來。民主的成分越多,就意味著對權威的監督越多,信任越少。傳統中國是一個以儒家的道德文化立國的國家,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人際之間的信任問題,即意圖通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人人各安其位,各盡其分,從而實現社會合作。然而,現實表明,無論是西方的民主制度,還是中國的儒家文化,都無法完全解決信任問題。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將法治和德治相融合。

  信任以信息為基礎,社會各部分、各單元要實現彼此的信任和合作,必須完整、真實地披露各自所掌握的信息。但是在給定的體制、制度下,由於社會各部分、各單元利益格局不同,人們會本能地隱匿或者扭曲對自己不利的信息,而僅僅披露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因此即使在當今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社會仍然很難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導致很多混亂和無序。就這次疫情而言,很大程度是由於政府(其中又可分為上級政府和下級政府)、專家、民眾之間差異化的利益格局,導致疫情信息從一開始沒有得到完全、真實的披露,助推了疫情傳播。因此,改善社會治理必須從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入手,關鍵是任何單位(包括地方政府部門)、任何人披露真實信息,不會被追究責任。

  (作者系國家檢察官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道德文化立國的國家,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道德文化立國的國家,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人際之間的信任問題,即意圖通過使人人各安其位,各盡其分,從而實現社會合作。   社會治理儘管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但簡單而言,就是社會各部分、各單元充分有效的合作,而合作的基礎是信任。所謂信任,就是社會成員對彼此誠實、合作行為的預期。經濟學家認為,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本,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社會治理的核心任務就是建立和提升這種社會資本。
  • 孝悌忠信 禮義廉恥
    資料圖在傳統中國社會,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始終是精神命脈。這組關鍵詞,素有「八德」之稱,凝練著中華傳統道德操守的精髓。它比起人所熟知的「三綱五常」主流價值觀,更具有堅實的民間性、廣泛的傳承性和深遠的影響力,堪稱是中國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與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人廣泛地將其視為立世的行為準則和底線思維。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從「仁」的字形進行分析,「仁」由「人」與「二」所構成,這表明仁在根本上表達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係。但它不是一般的關係,而是人與人之間相愛的親密關係。因此,「仁」所傳達的就是一種愛人的思想情感,而這種思想情感也更多地貫徹到人們的行動和言語之中。儒家所講的「愛人」始於「愛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是人自身所具備的的一種優秀品質,以愛與自己血緣關係最近的親人為尊。
  • 中國傳統之治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
    孝觀念生成的基礎,是親子之間的自然聯繫,以及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子女對父母的依戀、信任和敬謝的情感。對父母的孝養、孝敬和孝義,是儒家孝道思想的精華,被視為人類德性的自然基礎和道德義務,所以有「孝者,百行之本,德義之基」的說法(杜正倫《百行章》)。
  • 儒家的忠孝觀念
    這句話在《論語》開篇,體現了儒家孝子必忠臣的倫理道德和政治思想,也就是儒家的「忠孝觀」。為何會有這樣的認為?孝敬父母是天倫,畢竟客觀的血緣關係在哪裡。但忠於君主為何也是天理呢?先秦儒家的「忠孝」理念先前在一期文章已經談論過,從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先秦幾位儒家代表人物都是反對愚忠愚孝的。對於父母以及君主的過錯,他們幾位主張的是進諫。
  • 為什麼魯迅要批判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封建思想,只因為董仲舒
    以孔孟思想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思想也得到了發揚光大。孔孟思想主張"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主張一個人的內心修養要從孝道開始直至最後能達到愛護萬民追求和平的境界;主張統治者要實行仁政、要愛民。這是非常進步的思想,就是放到現在也不過時。因為這種思想的出發點是普天大眾,這種思想代表了廣大普通民眾最根本的利益。
  • 儒家:價值觀與我們倡導的不符
    所幸的是曾鞏做到了,而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就是曾鞏校補的版本。——《戰國策·齊策》戰國時期人們之間的男女關係開始出現了隨便的「苗頭」,這更是無視了儒家一直倡導的「禮」,正如上述所記載,說的是孟嘗君的門客與他的夫人相愛,這對於儒家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是對「禮」的踐踏。
  • 再論儒家思想裡的幾個致命缺陷
    by  阿海儒家沒有終極關懷,也就是說沒有永恆的觀念。「子不言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的思維方式讓千百年來的儒家思想一直不能突破對永恆的思考與探索。只能停留在物慾的,現世的,局限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思考上,而形成一套家常偽倫理。從來沒有形而上的深度探索。而支持神學的理性哲學「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人是誰?」
  • 「儒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在傳統文化的發展進程如何體現?
    儒家是由孔子所創立、孟子發展、荀子集其大成,儒家最開始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儒家在先秦時期與諸子百家地位平起平坐,但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讓儒家遭受重創。後來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聽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這才讓使儒家重新興起。
  • 儒家思想既構建了宋代道德價值體系,也起到了政治教育功用
    漢代以後,作為官方思想意識主流,儒家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佔據很長時間,同時,隨著歷史的發展以及朝代的更迭,為了適應不同朝代政治統治思想,儒家思想也在發展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玄學把道家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用道家思想詮釋儒學,體現了道家學說與儒學思想融合發展的趨向。
  • 「傳承忠孝仁愛美德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第五屆磁山文化節開幕
    以「傳承忠孝仁愛美德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為主題的第五屆磁山文化節在磁山溫泉小鎮隆重舉辦。省、市、區有關領導、文化界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人士出席開幕式。金河集團董事長、磁山集團總經理張寶健先生首先致歡迎辭,他表示,重陽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大力弘揚和倡導孝道文化。磁山文化節通過舉辦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社會上倡導和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風氣。這與小鎮以「為社會分憂、代子女行孝、為老人造福」為主旨,致力於打造成為「老有所為、老有所獲、老有所尊、老有所樂」養生養老勝地的目標相符合。
  • 儒家思想的「仁愛」與墨家思想的「兼愛」,哪個愛更合理?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愛是「仁愛」,是愛人有先有後,先愛父母,其次親朋好友,然後普通人,逐漸疏遠。而墨家的「兼愛」是不分先後,一視同仁。 就算我們伸出手指都有長有短,更何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社會上有的人能力超強,各方面都優異,就會吸引多的關注與愛。
  • 仁愛就在我們舉手投足之間
    這句話的意思是,仁愛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要仁,那個仁就會到來。可見,在孔子看來,行仁是件容易的事。「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表示二人相處相接的關係。仁愛,就是關心他人,為他人著想。「仁」作為一個道德範疇,既有博大精深,也具體而微。今天就細微瑣碎的小事談仁之易。仁愛在舉手之間。
  • 試析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觀念及其現實意義
    「孝」的功能最初只是調整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家庭倫理,認為這是做人立身之本,「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經》)並無社會規範的意義,後來儒家把「孝」擴展到宗族、社會、國家,成為一種社會性的道德準則。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意思是說,在家庭或家族的關係中維持其穩定和睦,必須做到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辭婦聽,國家才能安寧。
  • 「禮義廉恥」代表獨裁?是國民黨的發明?
    臺灣《聯合報》3日發表評論說,臺灣雲林的中小學同步掛上「禮義廉恥」牌匾,引來綠營「立委」蘇治芬批評,說這是「威權復闢」「獨裁遺緒」。帽子扣得很大,但正常人恐難以理解其邏輯:禮義廉恥和威權獨裁怎扯得上關係?
  • 蔡英文為了「反中」竟然連「禮義廉恥」都能反?
    雲林縣長張麗善由於在全縣共193所小學把「禮義廉恥」牌匾掛回去而遭到譴責,「立委」蘇治芬臉書發文抨擊。蘇治芬指稱「禮義廉恥」思維在當前臺灣語境中是一種「國家暴力壓迫人民」,並強調思維不僅僅優良傳統,也是教條,同時還是權威復闢。與此同時蘇治芬還強調對於孩子的教育應該更重於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覺得張麗善此舉「實屬不當」。
  • 日本在儒家思想的揚棄方面做得最好?「禮」什麼時候回歸?
    儒家所說的「禮」,實際上就是一種謙恭,是在各種細節上表現出的對他人的尊重,這種謙恭在日本國民中被普及發揚,而這種謙恭的態度,卻是國人所普遍缺乏的,很多中國人自大、自我,他們行事不顧及他人的感受,甚至打量陌生人的目光都不友善。有很多國人全然無「禮」可講,他們行為粗魯,稍有些地位,或心理優勢,就喜歡凌駕於他人之上,或是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一種傲慢來。
  • 10句話認識儒家文化的精髓,快樂而不淫逸,仁愛而不冷漠
    而儒家文化認為做人要修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實現自我價值的上升通道。3西方文化重視來世,死後到了末日審判,上帝會斷定你是受苦還是享福。而儒家文化認為人的幸福跟死後關係不大,跟人今生的德行有關。無論是信仰還是做事,都是為了德行完善,做一個有道德的君子。
  • 講仁愛與施仁政
    仁者愛人  在孔子那裡,「仁」是一個含義極其豐富的概念,廣義的「仁」是一個全德之辭,幾乎可以概括所有的德目;狹義的「仁」是五常之一,是以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為主要內涵的道德情感、道德規範、道德品質,是人們處理人際關係使之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基礎。
  • 儒家文化的價值和價值系統
    處於那樣一個巨變時代,他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要從社會的禮崩樂壞廢墟之中,重新建立起新的和平文明的秩序,這是孔子的理想。孔子為了推介儒學,遊走列國,希望得到各國君王的重視,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然而,現實是無情的,各個諸侯君王禮貌地聽完孔子遊說後,對他的理論並不感到興趣,也不會採納其主張,而是客氣地將他送走。孔子遊說失敗後,並不氣餒,回到齊國曲阜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