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傳統中國社會,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始終是精神命脈。這組關鍵詞,素有「八德」之稱,凝練著中華傳統道德操守的精髓。它比起人所熟知的「三綱五常」主流價值觀,更具有堅實的民間性、廣泛的傳承性和深遠的影響力,堪稱是中國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與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人廣泛地將其視為立世的行為準則和底線思維。
八德之本:孝悌忠信,內化於心
儒家思想主導的傳統中國社會的基本道德觀念,諸如「五常」之仁義禮智信,「四德」之忠孝節義,「四維」之禮義廉恥,等等,早已與傳統治國理政之道融為一體。所謂仁政德治,倫理教化,以禮入法,須臾不可乖離這些德目。八德之稱,向來眾說紛紜。孫中山先生主張「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稱其為「中國固有的道德」,此論最為著名。但以今之論,概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之稱,最能闡釋傳統道德操守的真切涵蘊,最可透視傳統道德觀念家國同構的實踐理性特質。
孝悌忠信,層層遞進,其要害在忠孝之道,屬於道德自覺的內化於心層面。孝,意即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祖先,乃為縱向而論。悌,亦作弟,意指兄弟和睦,屬橫向而言。「孝悌」二字,常常作為傳統倫理規範之基石,一體使用。所以《論語·學而》篇云:「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弟子規》亦講「首孝悌」。在儒家看來,百善孝為先,孝乃人倫之本,道德之源,百行之冠,眾善之始。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抓住了孝悌這個根本理念,使其深入人心,培根固本,則其他德目的推進,就順理成章了。所謂「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經》的觀點更加明確:「人之行莫大於孝」「而罪莫大於不孝」。古代刑法有「十惡不赦」之罪名,不孝之罪,正在其中。
由此看來,治國理政,也須首重孝治,以孝道為先。甚至可以說,家國同構,中國傳統文化即是以孝為根本的文化,傳統中國社會也是以孝為基礎的社會。黑格爾考察傳統中國的國家政治與家庭倫理之間的密切交融特性,認為「中國純粹建築在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
忠,本意是指誠實無欺,忠心耿耿,盡職盡責,忠貞不貳,所謂「為人謀而不忠乎?」「盡己之心為忠」,「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家國同構,國即大家,忠是孝的延伸和擴展,不過是更高意義上的孝。《孝經》有「以孝事君則忠」「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一般而言,如果說孝道主要是覆蓋家庭孝敬層面,那麼,忠德則是廣泛涉及社會交往與國家政治生活層面,是履行公職行為規範的心理依據。但正如家國一體,君子當有家國情懷;忠孝本為一體,其實難分。對君(國)盡忠,即是在家盡孝的延伸;當忠孝難以兩全之時,公忠體國,移孝為忠,乃至盡忠報國,則最為優先。嶽飛精忠報國事跡,千秋讚譽,即是典範。
古人對忠德屢有譽詞,諸如忠誠、忠信、忠厚、忠實、忠恕,等等,不一而足。其中,忠誠老實,成為最為社會共識的美德、最為人們激賞的君子品格。至於信,本意為誠實守信,簡稱誠信;有時與忠相連成為忠信,有時與義相連成為信義,有時稱之為信任。視其為忠德的延展也未為不可。所謂一諾千金之說,只是其突出表現而已。孝悌忠信,忠孝為本,關鍵在於內化於心,非是外在規範的強制。
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外化於行
禮義廉恥,乃是傳統中國一直突出宣揚的四種倫理規範。既是政治的,也是社會的;官民一體遵循,社會賴以生存。是為人們外化於行理應遵守的行為準則,也是國家政權賴以鞏固的倫理支柱。所以稱為四綱,也叫四維。
管子認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他強調,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張,則君令行」「守國之度,在飾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甚至細說,「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這裡的禮,說的是上下有節;有禮,人們就不會僭越等級規矩。義,相宜合適也,是指按法則規矩行事,不妄自求進取,則民無巧詐之機。廉,是指廉正公平,明察善惡,不掩飾惡行,身正行端。恥,則指有羞恥之心,就不會順從邪妄,做不正之事。禮義廉恥,「均為治國之本」。其實,孔子對此卓有深見:「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明清之際的顧炎武,則將四維一分為二,認為:「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是說以禮義規矩之大法則,約束人的行為;甚而「知恥近乎勇」,激發人們的廉恥之心,勇於追求自新,高尚節操,立世揚名。其實,禮義廉恥之四維,皆為相互關聯不可截然分開的德目,都是在助力強化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的約束力,將孝悌忠信的內在德性生發開來,又用禮義廉恥外化於行的倫理規範去約束人們的邪思妄念。
禮義廉恥四維之中,禮最為要害。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建設,有禮儀、禮制、禮法、禮治、禮樂文明之論;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範、為人處世之道,又是一種影響廣泛滲透深切的禮儀規矩意識、處世態度。《論語·季氏》記載孔子曾言: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詩經》譴責道:「人而無儀,不死何為?」「人而無禮,胡不遄死?」即是說,人不講禮儀,不知其可也。知書達禮,乃君子之品。
顯然,綿延中華文明數千年不絕如縷的禮儀文化,早已從國家政治生活層面,傳播浸透到了中國人的血液中,成為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中的基因了。所謂禮儀之邦之說,包括尊老愛幼、好客之道、先禮後兵、禮讓三先等踐履之舉,是事實描述,也是價值判斷,更是一種文化自覺和文明自覺。
自律他律:公忠體國,禮為德則
繼承中華傳統道德精髓,需要秉持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立場,科學看待其傳統倫理思想與規範。首先要禮敬中華文化,抽象繼承其合理內核,再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適應新時代新生活需求。比如倡導「忠孝為本」時,應清除其落後思想,摒棄其「愚忠愚孝」之糟粕,汲取其孝敬父母、禮敬先賢、慎終追遠、純潔心靈的精神追求。
傳統道德教化經典皆闢有專章,主張臣子應該主動糾正君父的錯誤,以免陷君父於不義;認為此舉乃為大忠大孝。所謂「忠臣之事君也,莫先於諫」「違而不諫,則非忠臣」「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明確反對「愚忠愚孝」。南宋吳自牧談到皮影戲的政治特色,認為是「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醜行,蓋亦寓褒貶於其間爾」。所以,忠乃「公忠」,公忠體國,乃為大忠。
禮者理也,德之則也。自周公制禮作樂而後,禮之地位,雄踞於傳統政治文化和社會道德觀念之神聖殿堂,有「天經地義」之論。中華文明是禮樂文明,禮為德則,禮原本就是根據傳統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來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所以才有「以禮入法」之說。因此,重視借鑑傳統文化中的禮文化建設的經驗,必定有助於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順理成章地走向法治化。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我們民族的「根」與「魂」,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助力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的獨特的戰略資源。法是他律,德是自律。學習和借鑑中國歷史上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更應該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兩相結合起來,自覺去喚醒中國文化中涵蘊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同時賦予其新時代的靈魂。
梅敬忠 來源 學習時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