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江蘇省當地農作物深受病蟲害的侵擾,為農業生產造成大量損失。在近日召開的江蘇省農藥協會七屆二次理事會上,楊榮明站長回顧了今年江蘇省病蟲害發生特點及防治概況,並且分析了2018年我省病蟲害發生趨勢,提出防治策略。
楊榮明副站長指出,農藥對於病蟲害防治具有重要作用,在當前實施綠色防控、農藥減量的新形勢下,農藥將朝著環境友好、安全的方向發展,使用農藥也將更加科學與規範。已公開徵求意見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對於植保植檢機構的屬性、農業經營主體對農藥的使用、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的行為規範等,將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未來也將與《植物檢疫條例》、《農藥管理條例》組成三駕馬車,為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保駕護航。
據楊副站長介紹,2017年我省病蟲害呈現中等發生態勢,程度略輕於2016年;經初步統計,2017年的農藥使用量較2016年略減,製劑7萬多噸。
總體而言,小麥白粉病、水稻縱卷葉螟、稻曲病、二化螟、玉米棉鈴蟲、蔬菜斜紋夜蛾、三葉斑潛蠅等發生較突出;條銹病、稻縱卷葉螟、稻曲病、棉鈴蟲、粘蟲、斑潛蠅等發生重於2016年;赤黴病、稻瘟病、紋枯病等發生較2016年有所減輕。
1.1小麥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
2017年,我省小麥種植面積3,173萬畝,較上年減少100多萬畝;全省小麥病蟲累計發生面積9,435.9萬畝,防治面積17,444.3萬畝;小麥病蟲總體中等發生,發生程度輕於2016年。其中,病害發生最重的是白粉病,發生面積達2,043.7萬畝。
1.1.1小麥赤黴病
小麥赤黴病是氣候性病害,小麥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其中以小麥抽穗揚花期發病為害最重。
據楊副站長介紹,我省2017年小麥赤黴病總體偏輕發生,蘇南、沿江和沿淮地區中等發生。發病面積990萬畝,佔全省小麥種植面積的27.6%,發生程度與2011年相仿,為2012年以來發生最輕的年份;見病時間較上年推遲,大面積於4月下旬見病。但赤黴病在田間的症狀表現發生了新的變化,部分小麥的穗上未發病,而在穗下發生,表現為基腐。
防治藥劑主要以戊唑醇復配劑、氰烯菌酯復配劑為主,防效較好;同時選用了新藥劑??丙硫菌唑和氟唑菌醯羥胺(Adepidy)進行試驗;未來,氟唑菌醯羥胺可能會成為防治小麥赤黴病的主要藥劑。
1.1.2小麥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在各生育期均可發生,嚴重時也為害葉鞘、莖稈和穗部。
楊副站長介紹說,小麥白粉病是2017年小麥病害發生最重的病害,全省偏重發生,沿淮、裡下河及淮北局部大發生;全省發生面積2,043.7萬畝,低於上年同期的2,506.7萬畝,發生程度略輕於2016年,重於2014、2015年。2017年白粉病見病早,最早於3月7日大豐查見,始見期較2016年遲8天,較常年早30天左右。不同品種間發病差異大,揚麥、寧麥、淮麥、徐麥系列較感病;部分品種三葉病葉率超過80%,上三葉病葉率超過60%,病情指數超過20。
1.1.3小麥條銹病
小麥條銹病由條形柄鏽菌(Pucciniastriiformis)侵染引起,是一種隨氣流遠距離傳播、流行速度快、暴發性強、危害損失嚴重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其次是葉鞘、莖稈和穗部。夏孢子堆黃色,橢圓形,與葉脈平行,且排列成行;後期病部產生黑色冬孢子堆。進入春季後,雨水的明顯增多利於該病的發生與發展。
楊副站長說,小麥條銹病在我省屬首次發生,全省發生面積達14.6萬畝,大部分地區呈零星點狀發生,部分小麥功能葉發病,嚴重影響產量。
1.2水稻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
2017年我省水稻種植面積3,413.5萬畝,較上年減少28.7萬畝。病蟲總體中等發生,略重於上年,是2004年以來較輕的年份。稻曲病,稻瘟病,五(3)、六(4)代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等發生較突出;紋枯病、稻飛蝨、大螟、惡苗病等其他病蟲發生平穩。
1.2.1稻曲病
稻曲病是富貴病,粗杆大穗型、高肥水田塊更易感病。26~28℃最適合,孕穗期侵染。把握稻曲病防治適期十分關鍵,必須立足預防,其防治適期為破口前5~7天(劍葉葉枕露出30%~50%)。
據楊副站長介紹,稻曲病2017年在全省中等發生,丘陵、沿江、沿淮及淮北粗稈大穗型品種上偏重至大流行,發生程度明顯重於上年,為近年來最重的年份,發生面積597.57萬畝,是2016年的2.62倍,病穗率1%以上的重發麵積為107.8萬畝,其中病穗率10%以上的重發麵積為3.2萬畝,是2016年的11倍。針對稻曲病,我省主要採用了三唑類、鹼式硫酸酮、井岡黴素A等藥劑進行防治。
1.2.2稻瘟病
稻瘟病為氣候型病害,4葉期、分櫱盛期、破口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如果氣候條件適宜,加上感病品種,有利於稻瘟病發生。防治稻瘟病,重在預防,早抓葉瘟,狠治穗瘟。苗、葉稻瘟在發病初期用藥防治;穗頸瘟在破口初期、齊穗期防治。全省主要採用了三環唑類、吡唑醚菌酯、稻瘟醯胺、嘧菌酯等藥劑進行稻瘟病的防治,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
1.2.3水稻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又稱花稈病、雲紋病;分櫱期開始發病,拔節期進入發病高峰。楊副站長說,我省水稻紋枯病發生態勢平穩,主要採用三唑類、噻呋醯胺、井岡黴素A等藥劑對水稻紋枯病進行防治,效果普遍較好。
1.2.4惡苗病、幹尖線蟲病
惡苗病和幹尖線蟲病均為種傳病害。惡苗病又稱徒長病,近年在蘇南、沿江和沿海發生普遍;一般有3個發病峰期:苗期、分櫱期和孕穗期;帶菌種子和病稻草是初侵染源。
楊副站長說,我省推行種子處理,主要採用氰烯菌酯、咯菌腈、殺螟丹等藥劑防治水稻惡苗病和幹尖線蟲病,取得了良好的防效。
1.2.5稻縱卷葉螟
稻縱卷葉螟常年在我省一般發生3個代次:四(2)代、五(3)代、六(4)代。楊副站長介紹說,稻縱卷葉螟2017年在全省偏重發生,沿太湖、沿江的五(3)、六(4)代稻縱卷葉螟大發生,總體重於上年;發生面積約1.8億畝,防治面積達3億多畝。稻縱卷葉螟在前期遷入早,遷入量正常,但在後期,從8月上旬開始稻縱卷葉螟危害陸續加重,較往年有所推遲,主要是受本地蟲源的影響。
從7月下旬到9月中旬,針對稻縱卷葉螟主要採用茚蟲威、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毒死蜱、蟲醯肼、乙基多殺菌素、雙醯胺類、有機磷類等藥劑進行防治。
1.2.6二化螟
2017年,二化螟在全省偏輕發生,在沿江及丘陵山區局部地區的雜交秈稻及粗稈大穗粳稻品種上偏重發生,發生程度與上年相近;總體發生面積1,082.68萬畝,較上年減少50.64萬畝。
1.3玉米主要病蟲發生情況
2017年我省玉米種植671萬畝,其中春玉米161萬畝,夏玉米510萬畝,主要種植於沿江、沿海及淮北等地。全年玉米病蟲害總體為偏輕發生,累計發生1,481.8萬畝,與2016年相近。
1.3.1玉米螟
玉米螟在全省偏輕發生,沿海、淮北局部中等偏重發生,累計發生面積687萬畝次,較上年減少19.2%。
冬後基數高,全省越冬代玉米螟百稈活蟲加權平均44.8頭,是2016年的2.9倍,較常年增加30.6%;沿海、淮北地區發生重於沿江地區,一代百株累計卵量沿海、淮北(144.3塊)顯著高於沿江(4.9塊)。
1.3.2棉鈴蟲
棉鈴蟲總體為中等發生,累計發生面積190.1萬畝,是上年的3.1倍,三、四代發生重於二代;玉米抽雄吐絲期與棉鈴蟲產量高峰期重合的田塊發生嚴重。
1.3.3粘蟲
粘蟲總體為輕發生,沿海、淮北局部偏輕發生;全省發生20.3萬畝。2017年一代成蟲在我省江淮及淮北部分地區蟲量高,滯留蟲量也明顯高於往年;因夏玉米播期早,二代粘蟲在淮北、沿海小麥留茬免耕田塊發生危害。
1.4蔬菜水果主要病蟲發生情況
不斷擴大的高效設施面積和複雜的種植制度,對一些雜食性害蟲、土傳病害(根結線蟲)十分有利;它們在設施蔬菜溫室大棚中會變成第2年的蟲源基數,累計發生危害。斜紋夜蛾、黃曲條跳甲、三葉斑潛蠅、紅蜘蛛、梨銹病、根結線蟲病等在我省多地區發生。
1.4.1斜紋夜娥
斜紋夜娥,又名蓮紋夜蛾、夜盜蟲、烏頭蟲,屬鱗翅目夜蛾科。在國內各地都有發生,它主要以幼蟲為害全株,食性既雜又危害各器官,是一種暴食性害蟲。近年來,斜紋夜蛾在江蘇沿江地區發生越來越普遍,危害逐年加重。斜紋夜蛾種群發生數量回升迅速,已由1個次要的偶發性害蟲逐漸成為蔬菜和豆科作物上比較重要的害蟲,在我省甘藍、大蔥、豇豆等蔬菜上發生,在芋頭上發生最重。
1.4.2黃曲條跳甲
黃曲條跳甲,又名菜蚤子、土跳蚤、黃跳蚤,屬鞘翅目葉甲科。常為害葉菜類蔬菜,以甘藍、花椰菜、白菜、蘿蔔、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為主,也為害茄果類、瓜類、豆類蔬菜。黃曲條跳甲成蟲啃食葉片,造成葉片孔洞,使葉片光合作用降低,最後只剩葉脈,甚至死亡;幼蟲於土中咬食根皮,使根系吸水,肥力下降。
1.4.3梨銹病
梨銹病又名赤星病,在我國東北、華北、中南、華東、西南各地均有發生,是梨樹的重要病害之一,發病後常引起葉片早落,幼果畸形,嚴重影響產量;其病原菌為轉主寄生菌,轉主寄主為檜柏、龍柏等。梨銹病在我省局部地區發生嚴重,果實的產量受到影響。
22018年病蟲害發生趨勢
基於病蟲害越冬基數(螟蟲基數增加、煙粉蝨下降、病害菌源充足)、品種布局以及氣象因素等,預計我省2018年病蟲害總體為中等至偏重發生,程度略重於2017年。小麥赤黴病、麥類白粉病、水稻縱卷葉螟、夜蛾類害蟲等偏重發生;麥類紋枯病、油菜菌核病、稻瘟病、螟蟲、玉米螟、棉鈴蟲、煙粉蝨等在局部將偏重發生。
2.1小麥病蟲將中等至偏重發生
(1)赤黴病。預計發生程度4級,蘇南、沿江、裡下河及沿淮局部5級,淮南地區與2016年相近;如果小麥抽穗揚花期遇陰雨、高溫高溼天氣,發生程度還將加重;發生面積約2,000萬畝。
(2)白粉病。預計發生程度4級,沿淮局部可達5級,與2016年相近;發生面積2,200萬畝。
(3)紋枯病。預計發生程度3級,淮北、沿淮、裡下河等地4級,與2016年相近;發生面積2,200萬畝。
(4)條銹病。預計發生程度1級,發生面積100萬畝。
(5)麥蚜。預計穗蚜發生程度3級,淮北4級,發生程度略重於2016年;發生面積2,000萬畝。
(6)麥粘蟲。預計發生程度1級,與2016年相近;發生面積200萬畝。
2.2水稻主要病蟲將中等偏重發生
預計稻飛蝨、稻縱卷葉螟等偏重發生,稻曲病、大螟、病毒病等偏輕發生。
圖12018年水稻主要病蟲害發生預測
2.3玉米病蟲將偏輕至中等發生
(1)粗縮病。預計發生程度1級,預計發生面積10萬畝。
(2)紋枯病。預計發生程度2級,發生面積80萬畝。
(3)大小斑病。預計發生程度2~3級;發生面積190萬畝。
(4)銹病。預計發生程度2級,沿海、淮北局部3級;發生面積110萬畝。
(5)褐斑病。預計發生程度2級,淮北局部3級,與2017年相近;發生面積50萬畝。
(6)玉米螟。預計發生程度3級,重於2017年;發生面積670萬畝。
(7)二點委夜蛾。預計發生程度1級,與2017年相近;發生面積30萬畝。
(8)棉鈴蟲。預計發生程度2級,沿海、淮北局部3級,重於2017年;發生面積200萬畝次。
受環境因素影響,病蟲害的發生將會產生更多新變化,所以一定不要對病蟲害的防治疏忽大意,預計小麥赤黴病、小麥白粉病、稻瘟病尤其是穗稻瘟、水稻紋枯病、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大螟、玉米棉鈴蟲等仍是2018年防控的重點。
【版權聲明】秉承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精神,化工網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要嚴格註明來源化工網;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info@netsun.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