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下午,世界頂尖科學家三亞論壇暨三亞市院士聯合會成立大會在三亞海棠灣閉幕。兩天會期裡,21位諾貝爾獎、圖靈獎等世界著名學術獎項得主和28位中國兩院院士及眾多國內嘉賓代表圍繞「智慧海洋·未來農業」主題,共同探討科學領域最前沿話題,為海南為三亞的發展出謀獻策。
一、智慧海洋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形成合理用水節約用水的文化
8月22日,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色列理工學院傑出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丹·謝赫特曼在三亞市參加海洋生命與健康產業論壇時,指出了水作為資源的重要意義,並提出如何節約用水、合理用水的多條建議。其中提到了海水淡化,例如,以色列已有5個海水淡化廠,每年會生成5.85億立方米的淡水,相當於70%的家用和民用水。現在,以色列又在建造一個新的海水淡化工廠,建成後全國每年的海水淡化產量,達到7.85億立方米,可以供應85%的家庭。
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
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雷射與電子研究所所長姚建銓:三亞要力爭成為智慧海洋建設領軍城市
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雷射與電子研究所所長姚建銓表示,海南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發展海洋休閒觀光產業,例如航海觀光、休閒垂釣等,可以推動海洋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打造海洋牧場也是海南發展海洋產業的一個方向,海南要綜合考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高標準做好海洋牧場建設規劃,推動海洋漁業經濟轉型升級。
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雷射與電子研究所所長姚建銓在智慧海洋論壇上演講
三亞擁有國內一流的海洋資源優勢,建議三亞將智慧海洋作為未來發展重點,從技術、工程及海洋事務等方面做好統籌規劃,分階段、有步驟地滾動實施。力爭成為國內智慧海洋建設的領軍城市。姚建銓建議,三亞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給政策,結合城市優勢條件,出臺適應的人才、稅收等政策。二是搭平臺,完善科研和產業發展基礎設施。三是引市場,在政府的組織引導下,在 「 產、學、研 」 之外,引入市場化、商業化的運作方式,實現 「 產、學、研、商 」 的真正結合。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志峰:陸海統籌實現三亞藍色跨越
8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志峰在世界頂尖科學家三亞論壇上表示,三亞是中國藍色經濟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藍色經濟會使三亞形成新的陸海統籌優勢,實現藍色跨越。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志峰進行演講
「我對三亞近幾年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和自豪。藍色經濟會使三亞形成新的陸海統籌優勢,它不僅突破了陸海分割對立的思維,而且形成了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更為我們搭建起藍色經濟發展的區域平臺,促進了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助於沿海地區形成日益增強的區位資源優勢、發展空間優勢、新興產業優勢、先行先試優勢和對外開放優勢,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楊志峰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遺傳生物學家賀林:海南發展海洋製藥產業具有良好的區位和自然優勢
海洋資源中有很多具有藥用價值的物質可供研究,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和市場前景。賀林認為,海南四面環海,擁有200多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面積,海洋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海洋製藥產業具有良好的區位和自然優勢,海南可以做足海洋發展的文章。
中國科學院院士、遺傳生物學家賀林
二、未來農業
沃爾夫農業獎得主戴維·齊爾伯曼:未來農業不僅僅是「吃」
8月23日,在世界頂尖科學家三亞論壇之現代農業與生態產業論壇上,美國經濟學家、2019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戴維·齊爾伯曼指出:「有必要重新定義農業,未來的農業要超越歷史、超越食物。」
2019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戴維·齊爾伯曼進行演講
當前,海南積極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在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方面有一定的成功實踐。不過,在海南發展全新的生物經濟是否有前景?以生物農業為例,戴維·齊爾伯曼建議,可以大膽應用全新的生物科技,規模化種植農作物,既減少汙染又實現穩產高產,並將農產品用於生產生物燃料、生物能源,則附加值大大提升。
國際農業教育科學院院士尼古拉·諾維科夫: 期待與海南合作 促進共同發展
尼古拉·諾維科夫表示,因為擁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三亞市甚至整個海南省在旅遊相關產業的發展已經趨近於完美了。但他認為,在三亞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包括農業和工業都是可以重點打磨的產業。俄羅斯也有廣袤的海洋,在農業方面也擁有著較為成熟的技術,與這次會議的主題「智慧海洋·未來農業」非常契合。
國際農業教育科學院院士尼古拉·諾維科夫接受記者採訪
「我相信我們俄羅斯的科學家們也非常願意與海南在海洋、農業等更多領域進行合作。同時,我們也願意積極建言獻策,共同促進海南的發展。」尼古拉·諾維科夫院士熱情地說道。
現代農業與生態產業論壇上專家建言:合作共贏,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如何推進南繁工作,首先是一個當地層面的問題,也是農民經濟學的問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羅傑·比奇接過富勒·貝澤爾的話頭說,「如何幫助農民過上體面的日子?要幫助提升他們的收入和利潤,只能從當地層面來解決,跟當地的情況結合起來,做到因地制宜。」
8月23日,現代農業與生態產業論壇上,沃爾夫農業獎得主富勒·貝澤爾在演講
美國經濟學家、2019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戴維·齊爾伯曼認為,要統籌解決供應鏈方面的一些問題,而供應鏈的源頭是農民和農場,除了種植端、生產端,還有運輸和分銷端。他提出,推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要三管齊下,即做好保護、回收、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對於產業鏈不健全的我省部分農產品,還面臨著跟風種植或養殖,往往導致某種產品過多,出現價格大跌和滯銷的現象。
富勒·貝澤爾強調,發展農業要增強預見力,農產品是否適銷對路,最後要由市場決定和檢驗。
沃爾夫農業獎得主富勒·貝澤爾(左)在論壇上發言
談及如何在農業產學研、產銷研上合作共贏,2001年沃爾夫農業獎獲得者羅傑·比奇呼籲:「科學研究上,多國合作要比每一個國家孤軍奮戰能夠產生更好的效果,而且也有助於解決人類普遍性的問題。這些合作可以讓更多資源優化配置,包括融資的資源、專家資源和便利措施的資源等。」
2001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羅傑·比奇進行發言。
對於如何促進合作共贏,戴維·齊爾伯曼建議,從某種程度上,跟消費者合作是非常有效的,因為我們研發一項技術可能需要20年甚至更長時間,因此堅持與消費者合作顯得尤其重要。
三、高科技產業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麥可·萊維特:三亞要敞開懷抱吸引科學家參與科技創新發展
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三亞論壇暨三亞市院士聯合會成立大會時,他不止一次地談到這個話題。尤其是在正式受聘為海南大學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後,他直言科學無界限,「這個新身份是一個紐帶,加強了我與海南的聯繫,搭建了一個交流科研、培養人才的平臺。」
「年輕的科學家想要更好地成長,需要寬鬆、舒適的科研環境。」在麥可·萊維特看來,空氣好、環境好的三亞很適合開展科學研究。現階段三亞需要做的就是打造人才交流基地,敞開懷抱,吸引符合地域發展特色的科學家參與三亞科技創新發展。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左)與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麥可·萊維特(右)互動交流
中國科學院院士、遺傳生物學家賀林:願為健康海南發展貢獻力量
在賀林看來,海南發展醫療康養產業大有可為。「海南擁有區位、生態環境等獨特優勢,這裡氣候宜人,空氣清新,是旅遊度假勝地,在醫療康養發展方面擁有很好的優勢條件。」賀林說。
作為遺傳生物學領域的專家,賀林長期從事人類遺傳學研究,並致力於推動該領域內前沿的新醫技由上海延伸至三亞。2018年10月,賀林院士工作站在三亞市婦幼保健院掛牌。「出生缺陷是影響兒童健康的首要因素,加快建設健康海南,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是關鍵,開展基因檢測和遺傳諮詢則是有效途徑。」賀林用「手心手背」來形容基因檢測和遺傳諮詢的關係,兩者相依,缺一不可。
中國工程院院士蔡鶴皋:海南航天產業前景廣闊
「海南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藉助接近赤道的較大線速度,以及慣性帶來的離心現象,能夠使火箭燃料消耗大大減少,提高火箭的運載能力,特別適合大推力的重載火箭發射。」蔡鶴皋認為,海南航天產業雖然起步時間晚,但具有天然優勢,通過科學規劃布局有望實現產業發展的突破。
依託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的良性運轉和遙感科技在三亞的有效普及,海南在承擔國家使命的基礎上,發揮比較優勢,正逐步拓展商業航天的市場版圖。文昌國際航天城起步產業孵化區建設正如火如荼,我省首顆商業遙感衛星「文昌超算一號」今年年初成功發射。
「航天領域正不斷擴大應用範圍,商業航天是熱門話題,海南可充分吸收發揮國內航天技術的優勢,積極接受國外商業衛星發射等訂單。」蔡鶴皋建議,「航天事業在發展技術、開發產業的同時,還要注重航天知識的普及,航天城建設要設置多樣化的科普基地。」
作為國際知名的機器人及機電一體化技術專家,蔡鶴皋長期關注著機器人在空間站的應用。空間機器人在未來航天活動中將發揮重要作用,海南可對此領域給予關注。
菲爾茲獎獲得者考切爾·比爾卡爾:期待三亞依託數學研究基礎 擴大國際學術影響
考切爾·比爾卡爾認為,當前包括海南三亞在內的許多城市都在積極發展大數據,依靠大數據推進各領域快速高效發展,「大數據其實就是海量數據,要如何處理這些數據、尋找出規律,就需要用到統計學原理、數學原理等知識來進行分析處理。」他說。
2018年菲爾茲獎獲得者考切爾·比爾卡爾進行演講
清華三亞國際數學論壇的舉辦不僅為來自不同國家數學家的學習交流提供了平臺,也為三亞搭建了引才引智的平臺。「在世界頂尖科學家三亞論壇這場知識的盛宴上,我『長滿了觸角』,吸收到了很多不同領域的知識。」考切爾·比爾卡爾期待,三亞可以繼續搭建類似的活動平臺,進一步完善相關基礎設施,擴大國際學術影響,吸引更多頂級數學家匯聚三亞,推動三亞數學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新聞
延伸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
全球在物理學方面的研究和技術的進展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只有進行更多的實驗,才能更好地促進物理學發展。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
現在的天氣越來越不可預測了,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人工智慧的方式去實現,因為人工智慧可以非常精準地控制溫度、溼度,甚至你種出來的農產品比農民種的還要好,所以我覺得人工智慧對於農業來說,未來將會有非常重大的改變。
1984年圖靈獎得主尼古拉斯·沃斯:
我想告誡所有的編程者,無論今天還是明天,大家都必須要以探索人類新的理解邊界為己任。
2018年菲爾茲獎得主考切爾·比爾卡爾:
中國積極支持數學發展,已經打造了很多數學中心,包括在北京、上海有數學計算中心,加大對於數學的投資,這是一件好事情。
2013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約阿西姆·梅森:
DNA測序是生命科學以及農業等方面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基因組測序和工程基因有助於通過診斷和治療來延長壽命,拯救人們免於飢餓,通過更綠色的環境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他希望能和更多的中國科學家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這不僅展現了跨國合作精神,還有利於促進科學的發展。
2003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富勒·貝澤爾:
富勒·貝澤爾圍繞「羊」展開他的演講交流。通過幻燈片形式,他分享了關於羊胚胎的早期發展情況及科研成果。他說,該研究結果是中美合作的研究成果,期待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2001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羅傑·比奇:
「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是農業和食品生產方面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等問題,農業會受到嚴峻挑戰。」
羅傑·比奇講述了過去一百年裡氣候變化對農業帶來的影響,呼籲各國要加強合作,互相交流學習經驗,共同探討如何應對溫室氣體。
2019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戴維·齊爾伯曼:
「很高興能來三亞參加這次論壇,非常期待未來能夠合作。」戴維·齊爾伯曼在發言中以「可持續發展」和「生物經濟和生物科技」為關鍵點,表明了在農業發展方面,政府要制定有效合理的政策,確保最新的科技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同時對最新的科技進行應用方面的監管,使兩者相輔相成。戴維·齊爾伯曼說,要加強科學領域的合作,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解決方案。
中國科學院院士、三亞市院士聯合會會長顧瑛:
雷射作為能量載子,可以應用於疾病治療;同時也是信息載體,進行疾病診斷,雷射醫學是光學與醫學交叉學科。
雷射醫學的快速發展不斷用成果證明它是一個能站得住的臨床醫學新學科,也必將成為健康保健和疾病治療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來源:三亞發布綜合整理自海南日報、三亞日報
主編:田小雨
編輯:廖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