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門人才島生態水環境及資源利用國際研討會在江門人才島舉辦
中鐵建科江門人才島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立宇發言
南方網訊(記者/鄒長森)12月14日,2019年江門人才島生態水環境及資源利用國際研討會在江門人才島舉辦,來自學科前沿的中外院士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江門人才島水資源與水環境優化管理展開研討。
中鐵建科江門人才島投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江門人才島規劃建設成為立足江門、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人才雲基地,總投入近380億元。從2018謀篇布局,到如今快速推進、提質增效,人才島景觀和基礎設施、民生工程先行,啟動產業標杆項目奠定產業招商基礎。預計到2022年,全島建設項目基本完成。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山東建築大學特聘教授陳飛勇做了《江門人才島生態水環境及水資源綜合利用思路》報告。他指出,江門人才島在水系設計方面要綜合水平衡計算結果、考慮地勢、功能分區等因素將項目區水系分區規劃,合理整治原有水系,科學規划水循環系統。設置生態處理工藝,保證水質目標。
他建議,人才島可以打造17公裡碧道先行試點,以周圍生態植被為景觀,徒步道和自行車道穿插其間。他還認為,人才島要加強智慧平臺建設,在數據、通信、雲存儲計算的支撐下,實現防汛智能預警、工程運行調度管理、海綿城市信息管理、水環境生態評估、視頻集成應用、會商決策管理、自動化辦公應用、信息共享、微信公眾應用等全方位的智慧水務服務。「人才島可以搭建智慧管理雲服務平臺,並將其打造成為江門的特色、亮點工程。」陳飛勇說。
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教授、深圳大學建設工程生態技術研究所所長、廣東華泱技術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兼)劉建在作《基於可持續發展和內生增長理論的建設工程渣土資源化工藝流程》報告中表示,江門人才島建設正如火如荼,要著力推進渣土資源化管理,「經過處理後,渣土可以變成為礫石、砂、粉土、粘土,無地收納的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黃金』!」
深圳大學客座教授、深圳大學建設工程生態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美國荷瑞然環境諮詢公司技術總監佘年博士在作《中美海綿城市對比》報告中說,海綿城市建設以來,在全國得到了普及,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不過也要謹防目標單一的危險,「不能為控制率而做海綿,不能為了海綿而海綿,海綿城市不是一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肯定不行」,他建議要加強城市水文學理論研究。
深圳市廣匯源環境水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黃明華在作《深圳碧道規劃對江門人才島生態水環境及水資源利用的影響》時稱,水治理3.0時代,要實施水生態環境各類資源的整合改造,以深圳碧道規劃為例,著力打造了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態廊道,秀美的休閒浸道、獨特的文化驛道,綠色的產業鏈道「五道合一」。水產城三維共治,要統籌協調生產,生活,生態三大要素。
他建議,江門人才島要更加注重自然資源尤其是水資源在項目規劃中的重要性,充分發揮人才島的裂變作用,以小帶大,輻射江門市乃至西岸,將人才島建設成為國際島、種子島、創智島、傳承島、健康島和數據島。
深圳大學建設工程生態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力高集團今典建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工程師卜增文教授在《健康與生態——江門人才島的生態規劃建議》指出,要明確生態是為什麼服務,重新審視人與環境的關係。江門人才島要打造「健康島」和「生態島」。生態島的重要標誌包括海綿城市、森林城市、無廢城市,要有健康配套設施、健康空間環境、健康社區運營。「如健康配套設施方面,需要建設1個環島微型馬拉松跑道、1個標準運動場、5-10個小型運動場,80%的島內居民出行可步行或騎行。」他在報告中提出了健康島的具體指標。
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教授、深圳大學建設工程生態技術研究所副所長丁鑄博士在《建築垃圾及建設工程渣土如何高效地轉化為建築材料和陶瓷材料》報告中表示,堆山、造島、造地是一直以來比較常見工程渣土處理的模式,當前,工程渣土的砂土可以分離為碎石、建築用砂、餘泥,他著重介紹了建築廢棄物再生產品,還就渣土餘泥加工製備高嶺土技術做了深入淺出的分享。
宇都宮大學教授山岡曉博士還作了《先進的供水管網維護技術》報告。
本次研討會由中鐵建科江門人才島投資有限公司主辦,中土集團南方建設有限公司、藍海綠業生態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承辦,山東建築大學資源與環境創新研究院、深圳大學建設工程生態技術研究所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