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克老師
前言:
自由人的出現,可以說,大大推動了排球運動的發展。不僅僅讓一些身高不佔優勢的攻手或年齡偏大的球員,繼續排球的生涯;隨著時代的發展,也能讓一些身體條件不是最好的,卻又想打排球的青少年參與到排球運動中來;享受打排球的快樂。
我們可以從自由人稱呼的轉變(最早的說法,通常稱為自由防守隊員),滲透參悟出新的時代背景,因為現代排球對於技戰術要求越來越高,所以自然對於自由人的要求和職責有了更新,也有了更高的定位了。小小的自由人,著實蘊含著大大的能量啊!
1. 誕生初期的「被自由人」
女排首任自由人王怡
如果問大家一個問題:中國女排歷史上的首位自由人是誰?想必很多朋友需要思考一下,然後可能得出的答案是:王子凌或者崔詠梅,也可能是李豔,甚至是張娜等等。我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得了解一下,自由人制度究竟是從哪一次比賽中正式開始的。
1996年的世界女排大獎賽,根據之前的相關規定,這次比賽上,每個隊必須報名一名「自由人」,所以這次國家大賽成了「自由人」誕生的搖籃。可能有很多朋友覺得很陌生,一方面,這年的大獎賽是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之後舉行的,所以重視程度顯然是不如奧運會的,又因為,1998年的世界女排錦標賽,是世界三大賽上第一次規定有自由人參加的一次大賽。所以中國女排史上的首位自由人這個答案究竟是誰?才會眾說紛紜的。
其實正解答案是:王怡。連筆者在內,起初都覺得非常意外,王怡作為身高1米89的當時隊內的第一高度,又是一名出色的副攻手,怎麼就成為了自由人呢?其實確切的來說,是「被自由人」的。
我相信,就算是王怡本人,可能都沒想到她自己成為了中國女排歷史上的首位自由人。其實筆者本人也是非常喜歡王怡的,一方面同為上海人,另一方面,王怡不管是在上海隊的表現,還是在國家隊的表現,她的水平是公認不錯的,論能力來說完全有這個實力勝任「自由人」的角色。
再者,從當時的技戰術特點來說,副攻的後排技術遠遠要好於大部分的主攻手,1米89的身高根本就不是問題。
但畢竟1996年的大獎賽只是一次商業性質的比賽,又是在奧運會之後的,而且王怡作為當時後排技術相當出色的隊員,我想當時的主教練郎平指導,也是為了鍛鍊一下王怡,除了技術上的考量之外,對她心理上,意志力等方面的考驗,肯定也是郎導讓她客串自由人的主要出發點之一吧。
所以這也從側面體現出,1996年的這次比賽,「自由人」孕育而生了,但對中國女排而言,我們的首位自由人是「被自由人」的,可能正是這樣的「被自由人」是對隊員的一種磨練,我們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可能都會對王怡後面的排球生涯感到很多的惋惜之情,只能說,當時的那個年代很多東西和我們今天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2. 改造時期的「轉型自由人」
曾經擔任過女排自由人的王子凌,現為排球裁判員
時間從1996年,走到了1998年。1998年,王怡由於個人原因,最終沒有回到國家隊,無論是副攻線上,還是新位置「自由人」上,對於中國女排,對於郎平指導都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而1998年的頭等大事——世界女排錦標賽也漸漸走來了。這次大賽規定,每個隊每場比賽必須報一名「自由人」。而這也是世界三大賽上,首次出現「自由人」的場景。其實我們從當年的霸主古巴女排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古巴女排在她2004年雅典奧運會之前,幾乎是從來不用自由人的,場上6個隊員個個能攻能守,所以我的理解是,98年的世錦賽理應是組委會的規定,所以古巴隊的自由人是,後來很有名的二傳手梅薩,值得一提的是梅薩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由於年齡偏大,進攻能力下降等因素,再次客串出任了自由人的角色。
說回到我們中國女排,那個時期,中國女排自由人一般是由崔詠梅或王子凌來擔任的,其實也很好理解,這兩位隊員的身高都不算很高,下三路的技術肯定是非常出色的,兩個人在隊內都擔任接應二傳的角色。
中國女排球員崔詠梅
值得一提的是,崔詠梅在亞特蘭大奧運會後,就遠赴義大利職業聯賽打球了,1998年聽說隊內的一些事後,不惜違約,重新回歸到了中國女排,其實說句心裡話,崔詠梅自己也清楚,她當時的年齡,已經是打不了主力了,我們的主力接應邱愛華已經是非常出色了,但是因為隊裡需要,她還是義不容辭回歸了,哪怕回來充當新鮮角色「自由人」,這裡特別要給崔阿姨點個讚。
另外一名「自由人」王子凌,同樣也值得說一說,王子凌現在我們對她都非常熟悉了,是一名優秀的裁判員。1997年之前,基本上在國家隊都是打副攻的替補,1997年這個沒有世界大賽的一年,王子凌嘗試了接應二傳的角色,雖然身高不佔優勢,但是出色的彈跳力量,還有後排攻(這個在當年的中國女排算是很先進了),對她的鍛鍊價值也是很大的。直到1998年,邱愛華的崛起,使得王子凌基本上逐漸淡出了國家隊。
中間接球的球員就是曾經中國女排的主力自由人李豔
1999年到2000年雪梨奧運會之時,我們的主力自由人李豔,同樣以前是一名很優秀,很有特點的主攻手,作為上世紀90年代的主攻手,1米78的身高,在網口是比較吃虧的,但是憑藉出色的彈跳,力量,手法和下三路技術,能在國家隊擁有一個主力主攻的位置,但畢竟年輕的小將崛起,進步,加上隊裡的需要,23歲的李豔,也成功轉型成為了一名「自由人」了,甚至到了2001年陳忠和上任以後,當年的亞洲女排錦標賽,李豔都隨隊參加整個奪冠徵程的,可見李豔的技術,能力是得到廣泛認可的。
在我看來,這一時期的「自由人」都是從攻手轉型而來的,我們再舉一個俄羅斯女排的例子,也能驗證這一點,俄羅斯女排有一名自由人邱麗娜(原來也叫巴託科蒂娜),她在前蘇聯時期就入選了國家隊,擔任接應,後期到了俄羅斯女排時期,主攻和接應兩個位置都能勝任,2000年和2004年奧運會,都是場上的主力自由人。
1999年世界盃期間,由於李豔的受傷,由原替補接應周蘇紅頂替擔任「自由人。」我們不難看出,這些攻手,在擔任「自由人」之前(周蘇紅還包含了之後),都是很出色的,一方面技術上,全面,細膩,這是能勝任這個位置的一個必要條件,另一方面,畢竟是新鮮事物,我堅信她們的頭腦也是很靈活的,要迅速接納新鮮事物,要快速適應位置的不同,同樣更要調整這種位置變化,角色轉換帶來的不同,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在排球場上,我們中國女排的「自由人」做到了,並且做得非常出色。
3. 成長時期的「專職自由防守隊員」
黃金一代主力自由人張娜,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
一項新制度也好,還是一件新事物也罷,它肯定需要時間的推移,來沉澱的,來被人們所接納的。「自由人」制度或者說角色,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典型。
經歷了一段時間後,時間走到了新世紀——21世紀,中國女排也經歷了雪梨奧運會的低谷,世界各個強隊也都在新的周期開始重新洗牌了。這個時期,我們國內的聯賽中,湧現出了一名非常優秀的「自由人」——天津女排的張娜。張娜身高1米80,20歲之前,主要打副攻手,並且還有一手跳發球,這個在當時已經是很先進了,另外加上1米80的身高,打攻手比較吃力和吃虧了。所以在2000-2001年全國排球聯賽中,張娜第一次擔任「自由人」的角色,在最佳一傳和最佳防守兩個技術統計中,她都排名全國第一,這是相當出色的了,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般的壯舉了。
要知道,當年的天津女排只是一支「升班馬」,所以隊裡湧現出這樣一名出色的隊員是很難能可貴的。憑藉著這樣出色的表現,張娜也順利入選了陳忠和組建的新一屆國家隊大名單。
在我看來,要不是有「自由人」制度,張娜或許就默默無聞打副攻手一直打下去了,張娜或許自己也沒想到,小時候剛開始啟蒙學習打排球日後會成為一名出色的自由人。我們都不能未卜先知,也不知道將來的形勢和政策會如何,但我們都堅信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
可以說,張娜是按照專職自由人的模式培養出來的,這從日後張娜的排球之路就可以看得出來,完全走著「自由人」的行動路線的,21歲入選國家隊,到29歲退役,都是優秀的「自由人」。
實際上來說,這一時期,自由人制度已經逐漸成熟和完善了,國外有球隊甚至已經有了按照「專職自由人」培養模式培養出來人才了,如美國的斯科拉和義大利的卡杜略等,我們回想一下,她們的身高都很矮,除非是二傳手,按照正常的情況,她們的情況幾乎難以勝任攻手的角色。她們的情況可能某些方面和張娜差不多,但肯定也有很多方面是和張娜轉型的不一樣。
但無論如何,這一時期,自由人已經逐漸專項化了,轉型過來的自由人,不再是臨時客串了,甚至是出現了青年隊時期專職培養的模式了。這對於排球運動是一個「大踏步」前進。許多個子不高的隊員,紛紛都可以參與到排球運動中來了,因為他們不需要去前排攔網,進攻,他們只需要在後排防守就行了。
同樣也給主攻副攻甚至是接應的選材,隊伍的打法體系帶來革命性的變革!如:副攻手為了攔網的需要,身高越來越高,但到了後排可以被「自由人」換下,而主攻的選材和選用,則對身高沒有那麼高的要求了,除了進攻外,對主攻這個角色的保障環節的要求是越來越高,要求主攻隊員是越來越全面了,一傳體系在男排和部分女排中也出現了雙主攻+自由人接滿六輪一傳的流行體系了。
那麼,這也對接應二傳又產生了變革了,很多身高高,力量大等特點鮮明的強力接應孕育而生了,接應二傳的角色定位已不再是以前僅僅接應二傳手的定位了,而是幾乎成為了球隊的進攻核心,戰術中心和主要得分點了。可見,一個小小的自由人,能帶來的改變可一點都不小。
正是這種所謂的變革,讓排球運動發展了,進步了,立體化了,高大化了,反而反襯出自由人的「渺小」了,自由人在這樣一個大變革的成長階段,似乎被冠以「自由防守隊員」,仿佛就是被動挨打的,好像被人們看到的就是在他們手裡丟分,難道「自由人」真的就只是「自由防守隊員」嗎?
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吧。我們看到有了自由人以後。排球的攻防流暢度在增強,速度在加快、攻守越來越趨於平衡,可以說觀賞性和實用性都兼顧到了。嚴格意義上來說,現在的自由人球員,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防守球員了,往深度的戰術模式挖掘,她們現在是可以參與球隊的組織進攻了,例如義大利的著名自由人德吉納羅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她現在高水準的調整墊傳,已經超出了一個自由人球員的能力範疇了。
4. 成熟時期的「綜合性複合型人才」
義大利著名自由人德吉納羅
排球運動經歷了多個時期,經過了那麼多年的發展,一直走到了今天,我們不妨再對比一下當今的自由人和之前20多年的自由人,相信大家都能有共鳴:時代不同了,人也不同了。 當今的「自由人」絕對不單單是「自由防守隊員」,也不再是當年的制度變革所帶來的轉型的產物。而是非常成熟專業化,專職化培養出來的「綜合性複合型排球人才」!
我們拿一項技術縱向對比一下就知道了——調整傳球(非二傳完成的傳球)。從最早的接應二傳來完成,到了歐美大部分球隊由副攻來完成,直到現在,幾乎所有球隊只要有條件都由「自由人」來完成。
從調整傳球這個轉變,就能體現排球運用是在螺旋式的上升發展,因為自由人來完成調整傳球,理論上說,其他場上五個人都可以發起進攻,包括二傳手,既然從技戰術的角度來說,要成就「自由人」有新的任務,那麼從「自由人」本身的角度來說,技術的掌握,要求應該是更精細化,更全面化,才是大勢所趨。
另外還要說明一點,自由人來完成調整傳球,要求比其他攻手要求更高,因為規則的限定,自由人踏入3米線是無法用上手來給攻手傳球的,只能用下手的墊傳了,而在後排則沒有這個限制。
我們結合當今排壇的整體風格——簡單實用,高快結合的特點,不少自由人在前排墊傳能舒服得傳給場上幾乎每個攻手,也能在後排上手傳出速度很快的平拉開球,甚至在大調攻的時候,也能給攻手餵出非常舒服的到位球。
前面說到的義大利的主力自由人德吉納羅就可以在前後排給副攻手傳出快攻;而我們中國女排現在的主力自由人王夢潔也經常敢於嘗試運用後排跳傳來給前排攻手傳出平拉開的球,我想這些都需要技術水平的支撐和隊友之間非常默契的配合。
說到這,我們還能說我們現如今的「自由人」不是「綜合性複合型人才」 嗎?
總結語:
小身材,大能量!小小的自由人,能給我們帶來,太多的驚喜,從這些驚喜中,透露著排球這項運動在不斷的發展和前進。
我很欣喜,這些年能見證自由人發展的歷程和變革。在未來的排球星空之中,定會有一顆顆小小的自由人之星,閃爍著無比燦爛的光芒照亮在排球場上!最後我想由衷的說一句,自由人加油,排球運動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