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大火的電視劇《三十而已》裡,顧佳承包了一座茶園,生產的茶葉盒上添加了二維碼,消費者掃一下二維碼就能付費認養對應的茶樹,認養的茶葉來年新茶以成本價郵寄給消費者。該方式不但解決了農業基地銷售問題,也提前幫助農業基地回籠資金。這就是社群支持農業模式CSA,讓消費者參與到農產品的生產中來,既能為農戶提供資金,也能保證銷售渠道。36氪近期就採訪了一個主打CSA模式的項目「十萬個農場主」,通過搭建農產品認養平臺來服務於上遊生產基地和下遊消費者。
「十萬個農場主」隸屬於上海麟謙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搭建了小程序和App展示平臺來精準連接生產基地和消費者。通過平臺為農產品基地提供數位化管理、營銷工具,為消費者提供農產品產地信息、生產許可證、一整套產品溯源系統以及下單認養、認購工具。創始人陳道勇表示,十萬個農場主想基於連結消費者和生產基地,為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幫助生產基地完善數位化生產管理工具,並且實現提前賣貨與資金回籠。
不同於國外大型農場的集約式發展,國內的農場由於地理環境、發展階段的原因格局分散,且缺乏科技手段來提高生產效率。「十萬個農場主」會為農業生產基地提供傳感器、監控系統等農業物聯網設備,無人機、智能大棚等智能設施以及化肥、種子、農藥等上遊供應鏈資源。基於智能設備,「十萬個農場主」也會幫農場、農戶採集各類農業大數據,構建農業大數據平臺。同時通過以需定產的方式,保證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創始人陳道勇認為,對於生產基地來說,十萬個農場主提供的幫助可以總結為三點,1)通過認養等獲得一定的發展基金;2)提供營銷服務,打通銷售渠道,提前賣貨;3)平臺來促進基地在管理和生產上的數位化轉型。
消費者端,可以選擇「認養」和「認購」兩種模式。「認養」的農產品種植時間長,比如茶葉,從「認養」到拿到產品需要1年的時間;「認購」則針對易生產或者易存儲的產品,比如大米,一般下單後三天即可到貨。平臺會精準記錄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並授予相應積分。最終,消費者能通過積分參與平臺分紅,實現共享農業。
目前,平臺已經入駐了廣西、黑龍江、江西以及杭州、黃山等多個省份、地區的十幾個農業生產基地,涉及品類包括茶葉、水果、大米等。「十萬個農場主」是一個平臺服務商,希望能夠成為一家線上的costco,通過服務會員收會員費盈利,並不是靠賣產品掙錢。目前,農業基地入駐平臺需交納2000元的年費,消費者也需每年支付399元成為平臺會員。除了年費和會員費,平臺也會通過為農業基地提供營銷數據服務、供應鏈金融服務等盈利。
創始人陳道勇來自安徽池州,他的家鄉每年有幾萬斤的大棗產量,而由於渠道短缺常年存在銷售難題。陳道勇曾供職於某農業科技公司,專門為生產基地開發管理、營銷類App和小程序。合伙人趙付星是世界五百強前大區經理,目前主要負責市場推廣。
公司的天使輪融資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