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望農場的農場主對小麥進行測產(資料圖)
魯望農場規模經營(資料圖)
8月22日農場主大學揭牌
表彰優秀農場主
桃園鄉村振興示範區規劃圖
正在建設中的桃園小鎮
「我們的願望是讓村民離土不離鄉,就業城鎮化,村民變居民;讓村民離地不失業,當地再就業,村民變工人;讓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產業鏈,一產變『六產』;讓環境生態更宜居,聚人又聚氣,鄉村變『公園』。 」10月9日,平原縣桃園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孟慶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桃園街道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突破口,以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為主線,建設生態農業養殖場和桃園特色小鎮,重點打造土地、產業、人口「三集中」的桃園鄉村振興省級示範區項目,開展了「土地集約經營、產城深度融合、種養加一體化、農工商齊發展」新模式示範基地的探索實踐。
土地規模經營後,不種地農民收入卻提高了
「家門口就是產業園區,村裡有30多人常年在示範區打工。除去土地每畝1000元的租金,過秋過麥一天工資300元,澆地一天400元,每人月均增收2000元。 」吳家莊村黨支部書記趙建平說。「桃園鄉村振興示範區項目覆蓋整個桃園街道,2019年被確定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範區,併入選山東省鄉村振興重大項目庫,今年入選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庫第一批優選項目。」孟慶泉說,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推動土地規模經營奠定了堅實基礎。「確權後一個村平均增加了5%的土地,300多口人的村能多出將近300畝地。 」他說,桃園街道嚴守習近平總書記「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4條紅線,在確保主糧生產面積的前提下,尊重群眾意願,保證群眾不種地還能有收入,甚至收入高於自己耕種。
聚合起來的土地,交給誰去經營? 2017年9月,借著德州市推進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服務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東風,桃園街道發動22個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將2萬畝土地以入股的形式,集中流轉給魯望集團,實行規模化經營。「土地流轉費是每畝1000塊錢,企業盈利的5%還會給農戶和集體作為二次增收。 」孟慶泉說,目前,桃園街道已有42個村莊成立了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流轉土地4.6萬畝,近60%的土地實現規模化經營。當地群眾通過入社能夠享受保底和二次分紅,農民徹底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還能通過打工增加收入,每個領辦合作社村莊每年集體增收5萬餘元。
為了有效盤活資源,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桃園街道引入農業龍頭企業,對接高校科研院所,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打造優質高端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高標準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推動產業集聚成鏈發展。目前,魯望集團、魯糧集團、登海種業、宜瑞安等9家農業龍頭企業已進駐,並與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7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桃園街道各村黨支部與龍頭企業籤約時,要求對方先繳納土地租用費用,並將溝渠道路等不產生效益的土地一併納入總承包土地,按照每畝700元收取租金,最大程度保障了農民利益。
打造「211家庭農場」,靠循環農業增效增收
8月22日,全省首個農場主大學在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區——平原縣桃園街道魯望農場揭牌成立。農場主大學由省土地發展集團、山東魯望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在桃園街道魯望農場共同開辦。儀式現場,14位農場主先後登臺,領取麥季分紅42.63萬元。張麻村原村支書張洪春麥季畝產達1100斤,千畝農場一季分紅10.26萬元,拿走了全部分紅的1/4,成為麥季糧王。
像張洪春一樣,去年以來魯望集團流轉2萬畝耕地,劃分16個千畝農場,選聘14名農場主種植,統一管理,實行規模經營。以每畝地5元的標準,按管理土地的多少,每月拿工資。同時,公司打破「大鍋飯」,與農場主籤訂目標責任書,依照產量和成本計算分紅收益,激發了農場主的種田積極性。「創建農場主大學的目的是推動現代農場建設,培養專業的新型農場主,組建起更為強大健全、具有標準化生產管理規程的農業產業聯盟。 」平原縣政協委員、山東魯望農業發展集團總經理張慧鑫說,進入農場主大學後,農場主就加入了魯望農業的產業聯合體,可以通過聯合採購降低生產成本,享受全程技術服務,統一的「耕種管收」全流程標準體系確保了糧食品質和安全,並具備了與中糧、中儲糧和外企合作的基礎,能帶領更多新農民實現規模種植、增收致富。
2019年以來,魯望集團就嘗試發展「211家庭農場」模式,即兩個人、一千畝地、一萬頭豬。通過「地上種糧—糧變飼料—飼料養殖—養殖產糞—糞肥還田—土壤改良—品質原糧」的循環種養模式,串起一條資源變廢為寶、向高質量發展要效益的「黃金鍊」。「6月初第一批小豬正式『入住』,再過2個月就能出欄了,目前這個養殖場年出欄量是2萬頭。我們與新希望集團合作,運用高新技術、現代裝備不斷發展現代農業,將傳統生豬養殖業打造成『豬—沼—糧』的種養殖循環綜合體。 」張慧鑫介紹說。
為從源頭上控制糞便汙染,並推進畜禽糞汙還田利用,魯望集團在養殖場配套建設了一處無害化糞汙處理中心。生豬排放的糞汙,通過管道流進固液分離機進行乾濕分離,固體、液體再分別進行發酵。固體發酵好後做成有機飼料可以直接使用,液體發酵好之後進入中轉池,通過全自動自走式指針噴灌機噴灑在農田裡。「211家庭農場模式有益於提高農場主的工作積極性。一個農場所有的收入減去成本,剩餘的錢,農場主和公司對半分成,從而實現農場主和公司的雙增收。」張慧鑫說。農場都採用「千畝生態農場」運營模式,依託水肥一體化、物聯網、大數據共享系統等技術,通過種養結合、循環利用及產業鏈運營,讓綠色農業真正「循環」起來。
改善城鎮配套設施,農民過上品質生活
桃園街道既要「面子」更要「裡子」,他們聚集區位優勢,搶抓政策機遇,主動承接、積極作為,建設桃園鄉村振興示範區的同時,注重補齊民生發展短板。「這個地方以後就是我的家了。每個月能來三四趟,恨不得現在就住進去。 」9月27日,在桃園社區一期項目施工現場,桃園街道辦事處後路村村民譚歡燕說,「我家兩口人在產業園區打工每個月掙7000多元,地裡收入1年10000多元。上樓後,條件會越來越好。」年底,桃園社區一期將迎來近萬名新居民入住。
小鎮建設「加速度」,託起百姓安居夢。桃園街道在尊重群眾意願的前提下,啟動了桃園小鎮建設,引導人口向街道駐地集聚。引進山東土地發展集團,建設11層電梯小高層,用以安置桃園街道13個村的村民,未來5年將實現3萬多農民集中居住。孟慶泉表示,將人口向街道駐地集聚的初衷,是讓農民和城市市民一樣,能夠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勞動力一部分可以依託各類土地規模經營主體,成為新型農民;另一部分走進產業園區或進城務工,成為產業工人。「大部分村民上樓都不用花錢,有的按照拆遷政策還能倒找好幾千呢! 」桃園街道大營張村黨支部書記張立軍說,農民土地流轉有收入,去產業園上班還有工資,村莊宅基地等復墾的土地算集體收入,可補貼樓房的水電暖等費用。「現在村裡60歲以下的全在外面打工,有時候村裡的零活兒都找不著人幹。 」
配套設施「提進度」,提升群眾幸福感。桃園街道黨工委用工匠精神提升城鎮功能,圍繞「三縱三橫」路網工程,修建文化街、幸福路、桃園大街西延路段等;圍繞打造宜業宜居宜遊桃園小鎮,建設鄉村振興公園、桃園綜合服務中心、桃園廣場、商務綜合樓等配套工程。
寬闊的馬路、平整的人行道、美麗的廣場公園,入夜後,造型各異的盞盞華燈將小鎮點綴得溫馨而靚麗。桃園廣場上,幾十名婦女隨著音樂翩翩起舞。中心社區黨支部書記何輝說:「以前,村民晚飯後活動比較單一,頂多就是在家裡看電視或打牌。現在,跳廣場舞已成為農村婦女的新時尚。 」
公共服務「趕工期」,增進群眾滿意度。民生無小事、民意大如天。為解決街道村民子女的就讀需求,改善教學條件,桃園街道投資3000餘萬元加快推進桃園中心小學擴建,魏莊社區幼兒園、桃園社區幼兒園等項目建設。這些項目竣工後,可滿足街道2000餘名適齡兒童入學需求,共新增42個教學班,可緩解街道適齡兒童就學壓力,提升學前、小學階段教育供給能力。
他們還規劃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1處,並為各村、居民區配備了音響、電腦、圖書、健身設施等,完善了文體場所及設施建設。各村設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配有文明實踐站隊伍,積極開展「講、評、幫、樂、慶」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每年各村舉辦活動12次以上。投資2000餘萬元,打造新型綜合養老機構,目前桃園中心養老院項目基本完工,計劃今年底投入使用,可容納床位200餘張,有效提升了社區養老服務保障能力。實施全民參保計劃,著力解決未保、斷保問題,實現街道社保法定人員160人全覆蓋。
桃園街道按照因地制宜、因村而異的原則,紮實推進村莊綠化、亮化、美化和道路硬化、水流淨化的「五化」行動,有效整治村容村貌。目前,街道所有村莊及4個居民小區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了生活垃圾收運處置、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全覆蓋,生活汙水處理率大幅提高,生活環境乾淨整潔有序,呈現出「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的全新面貌。
「改善民生永遠在路上,我們努力把桃園建設成一個『顏值高』『底蘊濃』『亮點新』的品質小鎮,打造有『溫度』的平原縣南部次中心。 3萬餘名桃園百姓的生活必將越來越美好。 」孟慶泉說。
□本報記者李藝本報通訊員高豔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