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朱娜)2020年以來,桃園路街道黨工委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蓮心•360 民呼我行」專項行動為契機,以強化社區陣地建設為抓手,探索實行多元分類合作的「中心社區制」治理模式,目前,全區首家中心社區已全面建成使用,讓群眾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優質高效的服務,實現「服務群眾、減負增效」。
「大片區」治理 化解基層社區難題
「我市有些小區也在探索建立中心社區,但往往是一兩個社區整合,我們這個中心社區轄區規模大、服務內容多樣。第一中心社區是街道在組織社區工作者參觀了上海虹橋區、閔行區等先進地區有關服務驛站後,結合轄區實際,做出的一項基層治理的嘗試。」街道黨工委負責同志介紹。
桃園路街道第一中心社區整合了勞動一坊、勞動二坊、桃園一坊、桃園二坊、桃園三坊、大土門和大土門開遠7個地域相連、民情結構和群眾需求相對一致的社區資源,設有紅色會客廳、黨員活動室、黨群服務站、「蓮·心」議事廳、婦女兒童之家、健康指導室、退役軍人之家、西電文化區、虛擬養老中心、科技e站、智慧小區等10餘類比較完善的活動區域, 設施配備齊全,相互之間各有特色又互為整體,滿足老人、兒童、婦女、黨員等各類人群的活動需要。
中心社區的啟動,化解了基層社區資源短缺、活動單一、無力承辦大型活動的難題,形成涵蓋面廣、種類齊全、專業性強、質量更優的社區服務新格局,使片區2.4萬戶居民享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
合作共建 社區和第三方組織共贏
中心社區採取「引進來、走出去」的社區服務模式,利用黨建共建平臺,邀請天朗教育、壹基金、步長醫院等駐地單位聯建聯動,共同開展文藝表演、紅色教育、科普教育等活動,既讓群眾獲得專業的學習指導,又讓第三方組織增強品牌影響力。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為中心社區做服務,成為第三方對外宣傳的『名片』,他們積極和我們接洽,想藉助中心社區的平臺,為轄區居民提供服務。」第一中心社區負責人,勞動一坊社區黨支部書記周建玲說。在各方的通力合作下,中心社區搭建起「相互學習、接受教育、融合、共贏」四大平臺,轄區很多單位都主動前來尋求合作。
「3D印表機、顯微鏡、AR眼鏡、精美的圖書,中心社區提供了那麼好的硬體,孩子來社區還能享受到很好的服務,我們自然樂意來。」西安蓮湖愛貝爾幼兒園園長說。目前參與中心社區建設和服務的第三方組織和駐地單位超20餘家。
突出特色 傳承家國情懷
「愛國主義情感讓我們熱淚盈眶,愛國主義精神構築起民族的脊梁」。社區作為居民生活的共同體,更要擔起傳承家國情懷、講好歷史故事、弘揚愛黨精神、服務廣大轄區居民的使命,這也是中心社區建設的初心。
「榜樣就在我們身邊,西電人就是英雄。」結合所轄居民的共性特點,著力於講好西電人「與共和國同行、與民族復興偉業同心、與國家戰略需求同向」的故事。
中心社區還定期開展「五老進社區」活動,請老黨員、老紅軍到社區為孩子們講述紅色故事,激發青少年愛黨之情、報國之志;設立「家風家訓展館」,弘揚仁愛祖國、和順孝義之家風,宣傳展示社區文明家庭,讓前來參觀的黨員群眾見賢思齊,培育大家的家國情懷素養。
創新發展 打造「2+1」服務驛站
「社區發展,教育為先。」突出打造「2+1」服務驛站功能,即退休老黨員再教育基地、青少年學習基地+居民活動場地。
創辦老年大學,開設葫蘆絲、剪紙、書法、太極拳、聲樂等6個學科,讓老人們「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在陝西為民社工中心、壹基金等社會組織的支持下,開設「四點半」課堂,給學生提供課業輔導,培養興趣愛好,緩解了雙職工家庭面臨的子女放學無人看管之憂;建起了「婦女兒童之家」、科普e站、圖書閱覽角,為培養科技報國好少年提供學習場地和實踐空間。運用5G、VR、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全力打造「智慧社區」、「智慧小區」。
蓮湖區將以第一中心社區建設為突破,堅持「黨委領導、社區發力、多方協作」的發展理念,不斷開拓思路,夯實基層社會治理根基,持續推行「大片區」治理新模式,高質量服務群眾,不斷提升轄區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