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解桂穎 通訊員 王萬剛 劉震
平原鄉村振興桃園示範區項目,是我縣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突破口,也是2018年平原五大提升工程中一件「核心大事」。
從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用養結合,到現代農業的規模化種植、種養循環不是一套簡單的種植方法升級,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注入資源、資本、人才和機制保障等關鍵要素。
今年,在全省發展農業「新六產」、全面開展新舊動能轉換政策引領下,平原縣委、縣政府舉全縣之力,以桃園街道辦事處為中心,藉助魯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桃園示範區項目。該項目融合循環農業、智慧農業、農事體驗、特色小鎮、田園社區於一體,具備農業生產、文明生活、休閒旅遊、綜合服務功能,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益探索。
探索、實踐、創新。今天,7000多畝的核心農業產區已連片組塊,魯望農業集團科學規模種植,成功對接青島農業大學「人才庫」。「土地集約化經營+工商資本下鄉助力+農業新六產增收」的產業龍,正「昂頭擺尾」。
2萬畝核心「產業區」,是這樣開闢的
7月24日,天氣炎熱,正是玉米生長關鍵期。要在往年,桃園街道辦事處吳家莊村農民尚建峰可能正在地裡汗流滿面地幹活。今年,他卻華麗變身「上班族」,加入魯望公司,學習種植新技術,感受著科技帶來的巨大變化。
「家裡的土地去年開始交給村集體統一經營,入股魯望農業集團桃園示範區。不僅每年有1000元的租金,比之前的承包費多出近一倍,而且年底還有分紅,另外,在公司打工還有工資拿,比自己種地強多啦! 」尚建峰說。
和如今的大多數村莊一樣,吳家莊空心化嚴重,青壯年常年在外打工,農業依靠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方式沒有根本改變。 2017年,乘著縣裡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實施鄉村振興桃園示範區的東風,吳家莊整合全村141戶共計967畝土地,集體入股魯望農業集團。
而魯望農業集團就是我縣立足農業大縣的資源優勢,在鄉村振興戰略中,重點引進的龍頭企業,對接鄉村振興桃園示範區項目,為我縣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率先探路。
自去年下半年,企業一期以畝均1000元的價格,流轉桃園街道辦事處吳家莊、張麻村、趙莊村、賈莊村等9個村的5000餘畝耕地,建設高標準農田,發展現代農業。
規模化種植,魯望農業集團成竹在胸。利用自身的技術人才等優勢,在今年春小麥普遍遭受自然災害而減產的情況下,魯望集團試種黑小麥等15種小麥良種,與傳統農業種植相比,實現了畝均增收200斤,並以高價直銷魯糧集團,這讓當地老百姓刮目相看。
「村裡50多位村民在公司打工,成了新型職業農民。夏糧豐收,村民集體收入比往年增加約30萬。 」吳莊村黨支部書記趙建平說。
首期的成功探索,使魯望農業集團在桃園辦事處的種植規模順利擴大到了7000餘畝。而魯望集團的最終目標,是打造一個2萬畝的農業「三高」產業核心示範區,涉及桃園辦事處的23個自然村。
就在6月初,吳家莊完成整村無震蕩拆遷。接下來,這個產區的12個自然村都將集中拆遷安置到鄉鎮駐地。沒有自然村的阻隔,這2萬畝良田的種植效率、效益將再上一個臺階。這些村莊也將實現人居環境、農民收入、種植效益和村集體資產的整體提升。
目前,公司的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農機示範區也正在緊鑼密鼓加快建設。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設有機械管理部、植保部、招採和成本管理部、田間管理部、銷售部、後勤部等多個部門,全力服務農業生產。
產業園區 「一條龍」,將要這樣舞動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鄉村振興桃園示範區項目通過規模化種植,在做好一產文章的基礎上,推進「接二連三」,延伸產業鏈,創新助力打造平原鄉村振興的「桃園樣板」。
依託桃園2萬畝現代農業產業核心基地,魯望農業集團有了與二產、三產國內龍頭企業定價的話語權。上半年夏糧豐收,直銷魯糧集團;夏種玉米,同樣被美國宜瑞安集團提前預定。
而且,公司與農機企業、農資企業、養殖企業、加工企業、知名電商等全鏈條企業建立了協作,形成了產業聯盟。藉助產業聯盟,未來平原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結構將向高筋小麥、黑小麥、糯玉米、青儲玉米轉變,農業生產更加高產、高質、高效。
土地種出「搶手貨」,如何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接下來,魯望農業集團還將藉助自身擁有地熱公司、沼氣發電廠、農業科技公司等優勢,積極向上下遊延伸產業鏈條,將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銷售連接起來,在我縣構建一個涵蓋養殖、種植、加工的全封閉的循環農業產業鏈條。
按照規劃,公司將建設高標準養殖場。有種植和養殖,再配套建設飼料加工廠、屠宰場,成立農業技術服務公司,建設休閒農業觀光旅遊區。
獨木不成林,一花難成春。項目區還積極對接國內外產業龍頭企業,以發展循環農業、智慧農業、休閒農業,實施「種養加」「貿工農」「產加銷」一體化發展,實現多產業、多業態高度融合,真正的給這片土地帶來活力,真正讓農民增收,共享融合發展紅利。
就在7月23日,美國著名養殖企業瑞東公司來到桃園辦事處實地參觀,前期將投資1億元,在桃園示範區建設一處集三個育種廠、六個育肥廠為主的養殖循環鏈項目。
「我們整體上就是打造一個特色小鎮,集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及休閒旅遊、田園社區為一體,最終實現土地向規模化種植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社區集中。 」桃園街道黨工委書記孟慶泉介紹說。
繼吳家莊整體搬遷之後,這兩天,桃園辦事處駐地的寇坊村也正在準備拆遷。不同的是,拆遷後的寇坊村舊址被確定為社區安置點,將成為項目區內23個需搬遷村莊1.5萬村民的新家。平房換新樓,村民們積極性很高,早早地就收拾好家當,找好了新的臨時住所。
對於人們期盼的田園社區,桃園街道辦事處高標準「多規合一」規劃已完成,融入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元素,打造具有平原獨特風格的特色農業小鎮,形成縣城經濟發展次中心。
未來的桃園,一張藍圖已經畫就:離土不離鄉,就地城鎮化,村民變市民;失地不實業,當地再就業,農民變工人;鄉村生態更宜居,拆舊遷新居,田園變「公園」;新居聚人還聚氣,服務全覆蓋,舊村變新城。
兩院一基地 「人才庫」,是這樣建設的
這兩天,魯望公司的技術人員何石寶正忙著根據土壤情況對玉米進行土肥水管理。
何石寶是畢業於重慶西南大學的農學碩士。與何石寶一起,魯望公司一共選派了包含4名農學博士、8名農學碩士的30人創業團隊來到平原種地。
儘管在外人看來,高材生當起農民有點「可惜」。初來乍到時,也曾被當地農民質疑。但他們科學的種植方法、先進的田間管理手段,迎來了首季大豐收,也贏得了農民朋友的大拇指。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我縣積極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對接,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 7月8日,平原縣人民政府、魯望農業集團與青島農業大學舉行 「兩院一基地」揭牌儀式,青島農業大學鄉村振興(平原)研究院、青島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平原分院、青島農業大學教學科研與大學生就業實踐基地一塊落戶我縣。
政、校、企三方融合各方優勢資源,在農業科研成果轉化、人才供應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打通了鄉村振興無縫對接的「快車道」。雙方約定,每年共同舉辦一次「科技成果對接會」,共同設立相關學科、研究所、課題組,共同申報科技計劃、聯合承擔科技攻關項目,解決院校科研成果試驗轉化與地方急缺農業高端人才的「兩難」現象。
我縣還將有針對性地聘請青島農業大學的專家教授為「農業產業發展顧問」,吸納該學校的優秀大學生、研究型人才到平原就業創業,全產業鏈參與鄉村振興。並依託青島農業大學多層次培訓農民,逐步將全縣種地能手、青年農民培訓成職業農民。
感言
敢謀大事 善幹大事
平原鄉村振興桃園示範區項目建設,是平原的一件大事。推進示範區建設,最體現平原敢於謀大事,善於幹大事的執政風格。
鄉村振興是個系統工程,平原是農業大縣,經驗告訴我們,在鄉村振興諸多 「高地」中、綿長戰線上,尋找一個突破口尤為重要。在審視平原農業資源稟賦,集中幹群智慧後,縣委、縣政府把平原鄉村振興的突破定在桃園示範區項目上。
定了就幹,抓要抓實。平原舉全縣之力,集中 「火力」,為平原鄉村振興桃園示範區率先探路。縣裡成立鄉村振興桃園示範區項目指揮部,縣委書記王洪霞,縣委副書記、縣長袁志勇親任總指揮,縣委副書記孫豐勇任常務副總指揮,潘風雷、李守學、楊傳智三位副縣級領導任副總指揮。制定全縣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設立鄉村振興發展基金,建立鄉村振興綜合服務體系,全力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桃園街道辦事處成立高規格領導小組, 9大項46小項重點任務明確責任人,劃定完成時限,按節按點向前紮實推進。同時,不斷發揮好黨支部等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繼續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合作社,為示範區建設拓開空間,打通阻隔。
國土、財政等19個職能部門,根據縣裡制定的任務清單,各負其責,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桃園示範區建設。把擁有2萬畝核心區的桃園示範區,打造成平原縣鄉村振興的樣板工程,平原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首戰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