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平臺
昔日改革試驗田,今朝創新集聚地。經過30多年的發展,有著「改革先鋒」稱號的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早已是廣州發展實體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主戰場。
作為全市重要經濟增長極,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成就得益於一大優勢——多年來在體制機制上的不斷創新。這不僅是經濟開發區的使命擔當,也是未來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立足之本。
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優的體制機制環境,放眼全區,一場制度創新的競逐早已展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藍圖正日漸成型。
改革向內,轉變政府職能亮「新招」
2019年3月15日下午,《廣州市黃埔區機構改革方案》正式公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機制創新」被列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首項工作。機構改革與「放管服」改革、「灣區+」戰略藍圖相結合,我區在加快推進政府職能方面頻出「新招」。
首設民營經濟和企業服務局,掃除妨礙市場發展的各種障礙;堅決破除「九龍治水」,完善規劃建設徵拆機制……結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我區重新梳理各部門職能,乘勢而上、盡銳出戰,一套改革「組合拳」讓系統完備、科學規範、結構優化、運行高效、特色鮮明的機構職能體系加速形成。
在開發區特色體制機制方面,我區充分發揮行政區與開發區高度融合、優勢互補的體制機制優勢。如圍繞貫徹落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展綱要,搶抓發展機遇,設立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在黨委機構和政府機構並行改革的同時,借「大灣區」推進政務服務改革;建設知識城「四個走在全國前列」先行先試區,全省首創單獨設置廣州開發區知識產權局,推進國家級智慧財產權綜改試驗區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我區還發揮體制優勢,立足於營商環境改革,成立專職部門。2005年,成立全國首個企業建設局,為企業籌建提供全流程服務。2015年,作為全國首批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率先成立廣東首家行政審批局。2019年3月,在營商環境改革體制機制上再發力,成立營商環境改革局,是廣東首個、北上廣深四個特大城市中第一個直接以營商環境命名的機關部門,承擔統籌全區營商環境改革和監督考核任務。至此,形成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機構的「矩陣」,將營商環境改革體制建設提到新高度。
強化考評,激勵幹部出「硬招」
我區率先在全市出臺《關於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實施意見》,營造支持改革、寬容失誤、鼓勵擔當、奮勇爭先的幹事創業氛圍。同時,逐步建立起在基層一線培養鍛鍊幹部、在基層一線識別發現幹部、從基層一線選拔使用幹部的培養選拔機制。
機構改革以來,我區從街鎮提拔使用幹部26名,從機關安排到街鎮任職20名,一批「80後」幹部走上領導崗位。區處級幹部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佔96%,研究生以上學歷或碩士以上學位的佔34.4%,有街鎮基層工作經歷的佔44.1%,全區上下幹事創業的精氣神更足了。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績效8條」及配套細則出臺實施,幹部考評工作更加精細化、全面化,一方面對績效考評優秀單位和街鎮一線實現績效獎勵金傾斜,另一方面不僅明確了單位績效考評結果將作為幹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還對個人能力提高給予傾斜和支持,真正體現「幹與不幹,幹多幹少,幹好幹壞不一樣」。
「績效8條」的誕生,是我區立足區域發展要求,強化考評戰略導向,以構建督考聯動機制促進重點工作的必然要求。2019年以來,我區相繼對全區200餘項重點工作和重點建設項目開展察訪核驗,對教育惠民、鄉村振興等民生工作進行績效跟進,對上半年滯後的8項重點工作跟進管理,由此萌發出一套績效考評新思路。
相較於過去的績效體系,「績效8條」考評體系最突出的亮點是通過列清單、明責任、細分時間節點、定期開展實地察訪核驗,重實績、看實效,打破了年底考評「一錘定音」的傳統做法,改為以區委、黨工委提出的戰略目標作為重點績效考評指標,以戰略目標的實現程度、關鍵節點的推進度作為衡量工作效率的標杆。
「還有一個創新是我們設立了專項考評機制,精準保障經濟建設發展。」區績效辦負責人表示,「績效8條」的考評體系對區域發展、經濟建設等重大項目設置了專項考評體系,有助於區委、黨工委實現精準發力,單點突破。比如在2019年設置的招商引資專項考評中,著力推動全區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通過精準靶向招商,加速引進高精尖項目和國際高端資源,將GE生物科技園項目的成功經驗不斷複製,持續形成「引進一個,帶來一批」集聚效應,同心合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簡政放權,營商高地謀「妙招」
2019年4月22日上午8:40,劉小姐來到黃埔區政務服務大廳,在「區塊鏈+AI」企業開辦服務模式的二維碼上開始掃碼,錄入信息。約10來分鐘,信息錄入完畢。9:10,系統提示可以列印營業執照了。
一個小時之後,根據線上選擇的公章送達方式,劉小姐在服務大廳還可以享受到公章送上門的服務。同時,銀行預開戶的信息和稅務發票申請的反饋信息也已收悉,稅務局可通過郵寄的方式為其免費寄出稅務發票。也就是說,通過「區塊鏈+AI」企業開辦服務模式,劉小姐一個上午「搞掂」了企業開辦手續,順利拿到了全國首張通過「區塊鏈+AI」平臺辦理的企業營業執照。
「人人都是營商環境、處處優化營商環境。」2019年,我區繼續瞄準營商環境建設,在不破紅線、不闖紅燈的前提下,大膽削「繁」、治「拖」、破「堵」,全力打造全球企業投資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
得益於先行先試,大膽探索,我區在全國推出了三大叫得響、含金量高的改革創新品牌——「來了就辦、一次搞掂」行政審批服務、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全國唯一的政策兌現服務,通過對標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瞄準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不斷激發實驗區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作為全省的「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區,我區率先在全省設立首個行政審批局,推出「來了就辦、一次搞掂」審批服務。通過行政審批事項相對集中、流程再造、創新監管、優化服務,推動行政審批大提速,企業建設邁出了「1個月審批、3個月交地、6個月動工」的快節奏。
同時,我區在全省首創設立政策兌現窗口,是目前全國唯一能實現政策兌現限時辦結率99%以上的地區。具體來說,建成了「一門式受理、限時辦結」政策兌現系統,一個部門統籌跟蹤全區14個業務部門的51項政策、219項事項,限時34個工作日內完成兌現。
作為全國唯一的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域,我區還建成了集司法、調解、仲裁、行政執法、快速維權於一體的立體式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和多元化智慧財產權糾紛解決機制,成為全國智慧財產權保護元素最集中的區域。
此外,為深入推進「放管服」制度性改革,我區制定實施了《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前期審批流程再優化方案》。從前一輪優化後的120-148個工作日進一步壓減為90-106個工作日,壓減幅度達25%以上,扣除設計、施工招標法定時間55天外,其餘審批時間僅35-51天。下一階段待區施工承包商預選庫產生後,審批時限可壓減為75-96個工作日,壓減幅度達37.5%。政府投資項目前期審批實現了程序最簡、時間最短,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科學簡政、合理放權、有效監管,這是我區徹底跳出傳統科技管理路徑,走向制度創新新路子的轉變。
精準有力、務實管用的改革舉措,既是我區在新起點上持續向體制機制要空間、要效益、要質量的有力支撐,也是未來奮力開創改革發展新局面的著力方向。
有呼必應,社會治理創新放「大招」
位於夏港街東園二街1號、2號的老舊住宅居民樓的既有住宅新增電梯報批手續獲批,這本是件惠民的大好事,卻因為雜亂無章、密如蛛網的電纜電線交織橫跨在巷道半空中無法遷移,導致電梯加裝項目一直遲遲無法動工。
由於涉及到的單位多,情況複雜,處理的難度很大,另一邊又是人民群眾對電梯的渴望,青年社區在無計可施的時候,馬上連線「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系統,呼叫了夏港街「有呼必應」綜合指揮中心。夏港街「有呼必應」綜合指揮中心第一時間響應了「呼叫」,並將呼叫事項派發給了線路所屬部門處理。
在發出「呼叫」的第二天,供電、電信、治安管理部門就安排了各自工作人員到現場進行核查,很快確定了各條線路的歸屬,並組織現場會,明確視頻監控線路遷移工作的責任分工和費用分擔。經大力協調,12月20日,各單位都同意按照各自承擔的遷移工作量自行承擔費用,不足部分由社區進行補貼,老百姓不用承擔一分錢的費用,真正將一項民生實事辦進了老百姓心裡。
目前,夏港街東園二街1號、2號居民樓的那些「蜘蛛網」已全部清理遷移。該事件得到了青年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
通過「令行禁止、有呼必應」呼叫機制,讓基層反向發力,撬動各部門資源力量,高效推動百姓期盼「落地有聲」,這是我區「有呼必應」社會治理路徑創新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我區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徵程中,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存在「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現象。為此,我區率先制定出臺「有呼必應十條」,初步構建了黨建為「魂」、街鎮為「頭腦」、社區網格為「眼耳」、區屬部門為「手腳」的基層治理新體系,只要一聲「呼叫」,各方力量便會馬上前來「會診」,合力解決實際問題。
該模式主要是通過提升街鎮黨(工)委的領導力和組織力,強化統籌協調功能,充分發揮街鎮在社會治理中的基層基礎作用,實現基層治理由「單打獨鬥」向「協同作戰」轉變。
根據《黃埔區關於實現基層治理「有呼必應」的實施意見》,我區將建立一核心(以黨建引領為根本核心)、一平臺(建設綜合指揮平臺載體)、兩項清單(梳理街鎮職責清單和「有呼必應」問題清單)、三級管理(建立「區—街鎮—社區」三級響應機制)、五項賦權(賦予街鎮「綜合指揮權」「人事一票否決權」「用人自主權」「財政自主權」「經濟社幹部管理權」)的基層治理架構,讓更多的社會問題得以在基層獲得解決。
這套 「藥方」的關鍵就是,打造街鎮戰鬥堡壘,在系統和制度上充分賦權給一線街鎮。以網格化管理平臺為基礎,在區級指揮中心之下,構建起覆蓋全區各個街鎮的指揮中心,所有問題優先在街鎮進行研判並第一次處理,各個單位必須尊重街鎮作出的處理意見,接單後不拒絕、不解釋,確實涉及多部門的複雜疑難問題再由區級指揮中心介入解決。區級指揮中心由區委辦管理,強化統籌協調和績效監督力度。
徵地收儲、拆違控違、河湧治理……這些以往最難的「硬骨頭」,在「有呼必應」平臺的有力統籌指揮下,現在成為了街鎮攻堅克難出成效的主戰場。
在運用新技術的基礎上,要實現基層治理體制機制的重塑和變革,必定要理順條塊關係,強化社會治理第一線的治理力量。我區的社會治理路徑創新正是通過強化提升街鎮統籌協調功能,一方面對區直部門,街鎮可以調度、考核、任免;另一方面對村居和經濟社幹部,可以「雙向兼任」、激勵和約束。充分發揮街鎮在社會治理中的基層基礎作用,實現基層治理由「單打獨鬥」向「協同作戰」轉變。
通過「令行禁止,有呼必應」平臺,我區有效打通部門壁壘,加快社會治理中資源配置整合共享,切實解決群眾最急最憂最盼問題,讓群眾在家門口感受到新變化新成效。
從機構改革到「績效8條」,從「政府端菜」到「企業點菜」,從「民有所呼,黨政必應」到「黨有所呼,全民響應」,我區不斷為廣州國際大都市治理提供更多新經驗,讓「黃埔樣板」對「中國之治」作出更大貢獻。
案例
從「企業跑」到「政府跑」
工業用地審批按下加速鍵
供地量下降,但工業投資卻增加,原因何在?答案就是優化企業提容審批程序,提高工業用地利用效率。
為有效推動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2019年,我區正式印發「企業申請提高工業用地利用效率政策」(以下簡稱「提容」)的操作細則,該政策的落地將著力解決企業用地需求等問題,為推動工業企業高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該細則明確了申請提容的工作流程分為:前期論證、正式申報、論證評審、批前公示、設計方案審查五個階段。同時建立專人輔導、全程跟進、同步推進、聯動審批的服務模式,是目前國內程序最簡、服務最優、力度最大、創新最強的政策制度供給,審批時間將縮短至1個月。
這是排水公司的意見匯總、供電局的意見匯總……以往,企業自己去申請這些意見匯總,有時候要跑幾個月。而現在我區開展專人輔導、全程跟進服務。在前期論證過程中,就有專人對接企業,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切實解決企業之需。同時,對於企業因開展論證工作需要地塊及周邊控制性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等資料,該細則明確可直接向區規划行政審批部門申請,由該部門協助企業取得相關規劃資料,確保前期論證工作的順利推進。
對於已完成論證評審工作的項目,在開展控制性詳細規劃修正徵詢意見公示的同時,區規划行政審批部門就同步開展設計方案審查的技術審查、行政審批等相關工作,並將相關審批結果推送至區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區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在30日內完成控制性詳細規劃修正等相關工作,實現同步推進。
「這場『瘦身』革命的核心是調整工作時序,實現由『企業跑』到『政府跑』。」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一語道破其核心。
針對流程中的另一處「擁堵點」, 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梳理出兩類簡易情形,優化審批流程,將大大加快企業籌建效率。第一種簡易情形,對於突破了原有規劃設計條件但符合現行控制性詳細規劃要求或提高後容積率不超2.5的項目,該細則明確規定企業可直接提交申請書、提高工業用地利用效率投資承諾書、設計方案等資料向區規划行政審批部門申請提高工業用地利用效率,區規划行政審批部門按相關要求審批。第二種簡易情形,對於提高工業用地利用效率設計方案涉及相關指標,突破現行控制性詳細規劃要求但單獨加建建築面積不大於500平方米的生產性建築工程且不涉及生產、儲存、使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或危險品的,在符合建築間距退讓、消防安全等相關要求的前提下,該細則明確直接由區規划行政審批部門進行審批。
據了解,在細則出臺期間,我區已同步完成了長視科技企業的提容論證工作,這也是首個案例。目前,我區已陸續接到數十家企業的提容申請,下一步,將砥礪前行,秉承「高效服務,一切為企」的服務理念,切實解決企業困難,加快推進企業籌建效率,努力打造黃埔審批新樣本。
新技術鑄就「金剛鑽」
基層治理省力省時省心
2019年,蘿崗街緊緊圍繞打通「令行禁止、有呼必應」最後一公裡,著眼「呼什麼」「怎麼呼」,著力「行得好」「止得快」,搭建起「一個指揮中心+一個通用平臺+N個功能子系統」的「智匯街區」治理系統。目前,重點聚焦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率先定製化設計了國土查違子系統、水務監測子系統、社會關愛人群監護子系統等3個子系統,鑄造了基層幹部愛用的治理「金剛鑽」。
自動化掃「盲」,推動全面治理「省力」。蘿崗街面積25平方公裡,約等於三分之二個越秀區,但只有3名水務執法人員、16名違建執法人員。可以說,靠腳力走不過來、靠人力管不過來。蘿崗街通過「智匯查違」,創新「無人機+AI」治理,在轄區25平方公裡建立80多個網格監控點,利用無人機對全街進行地毯式巡視航拍,對地面建築進行無死角「掃盲」,每兩周拍一次、每個點拍數百張照片,通過智匯雲平臺每天進行前後疊合比對分析。如果建築信息有變化,立即在系統裡派單給執法人員,進行拆違和處理,基層幹部無需再「走街串巷、進村入戶、翻山越嶺」,解決了拆違執法力量弱、固化證據難、隱形違建難發現、治理死角和隱蔽盲區難處理等瓶頸問題。「智匯查違」子系統運行以來,共報告疑似違建案件59宗,已核實處理58宗。其中2019年8月,「智匯查違」子系統報告了蘿峰社區塘山社後山的隱秘違建行為,經現場核實並拆除約1.5萬平方米。
智能化排「雷」,推動精準治理「省時」。以往街道執法人員在進行環保治理時,缺乏專業人員和專業器材,在履行水質汙染監測任務時要用「眼看、鼻聞、耳聽、手抓」,而且既要及時察問題、又要精準處理問題,常常顧此失彼、左支右絀,摸查情況難度高,工作流程複雜、效率低下。蘿崗通過「智匯水務」,引入「無人機定期巡河+固定水質監測傳感設備」,不僅有兩臺無人機每周一次巡查河面,實時傳輸至指揮中心,還在河面安裝了水質監測傳感器,對COD、化學需氧量等關鍵指標,實時監測、超標預警,發現異常情況實時自動圈出、比對、報警,執法人員立即出動處理,從而實現快速定向鎖定、靶向治理。「智匯水務」子系統自運行以來,實際推送案件5宗,已處理5宗河面垃圾,在「散亂汙」治理、雨汙分流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智慧化探「路」,推動長效治理「省心」。當前,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涉及到查控兩違、巡河、環保、「三舊改造」、衛生、安全、醫療、養老、信訪等100多項任務。蘿崗街通過「智匯街區」體系,將大數據分析研判與風險預警結合,可以有效分析出龐雜基層治理任務的「易燃易爆點」,提前做好風險預案,早發現、早預警、早控制、早處理,為基層治理提供全面感知、風險預測、事態預警和決策支撐,從而實現長效治理。比如,「智匯水務」在防澇能力薄弱的地區安裝5個智能水位監測傳感設備和2個臨時攝像頭對路面水位進行實時監控,監測設備將根據水位級別實現分級預報預警,實現精細的內澇預報及風險預警服務,增強內澇風險預警能力。當風險隱患出現時,街道便可協同有關部門立即採取排澇措施,防止嚴重災害損失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