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聯組織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要點摘編

2020-12-27 澎湃新聞

婦聯組織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要點摘編

2020-11-09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鄭錫齡 性別研究視界

點擊 ⤴ 關注「性別研究視界」

2020年10月22-23日,由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主辦的「婦聯組織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復旦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民政部、全國及地方婦聯相關部門領導和工作人員50餘人參加了會議。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杜潔出席會議並致辭,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姜秀花主持開幕式。與會專家圍繞婦聯組織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主題,從婦聯組織參與國家治理、社會治理以及新時代婦聯工作及改革創新的理論與實踐等展開了深入研討。

致辭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杜潔出席會議並致辭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姜秀花主持開幕式

婦聯組織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著密切的聯繫,婦聯組織是治理的重要力量。新時代黨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任務和工作重點,要求我們從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格局出發,對婦聯組織作用和工作重點進行深入研究;要求我們立足歷史、面對現實,在國家治理制度格局中對婦聯組織的角色和作用進一步深入研究;要求我們基於婦聯組織參與國家治理的實踐,總結和提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發展道路取得的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和實踐成果,進一步探索婦聯組織在國家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制度機制。相信本次研討定會激發真知灼見和思想火花,為婦聯改革向縱深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主旨發言

褚松燕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與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創造性發揮群團作用提升國家治理效能》

群團組織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要提升國家治理效能、實現國家有效治理,進而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必須實現國家與社會的強強聯合。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連接點、粘合劑,正是具有橋梁和紐帶作用的群團組織。群團組織必須深化改革,進一步激活社會屬性,以群眾性促進政治性、先進性,實現存量改革和增量創新,將群團改革融入政府和群眾雙向服務中,把價值引導融入到需求回應和利益維護中,提高對各種矛盾問題的預測預警預防能力,促進社會整合和社會生態,創造性地發揮國家和社會之間粘合劑和中間層的作用,助推國家治理效能提升。

李 健 民政部基層政權與社區治理司一級巡視員

《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創新與實踐》

基層社會治理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基礎性、社會性和群眾性很強的工作,歷來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國基層社會治理已取得顯著成效,已基本構建起簡約高效、運行規範的基層政權建設體制,確立了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形成了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社區治理新局面,開拓了覆蓋城鄉、體系健全的社區服務格局,打造了一支專兼結合、質量並重的社區工作者隊伍。隨著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社會流動加速以及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我國基層社會治理也面臨許多新機遇新挑戰。我們要紮實推進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改革創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論述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促進城鄉基層治理融合發展,著力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鄭長忠 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婦聯組織發展》

如何運用公共權力處理公共事務、多個主體在公共權力體系之中如何有效合作,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婦聯組織是參與國家社會建設、組織人民的重要力量,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也是代表婦女參加國家與社會治理的組織載體。在群團改革背景下,婦聯組織不斷強化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直面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挑戰,積極開展破難行動,從搭建改革大框架到解決實質內容和機制問題,不斷推進改革縱深發展。

李嶽陽 全國婦聯權益部副部長

《婦聯組織在反家庭暴力法制定中的作用》

自上世紀90年代起,婦聯組織持續關注家庭暴力問題,探索了一條地方立法先試先行、國家立法循序漸進,立法倡導與實踐探索、理論指引、意識提升全方位共同推進之路。婦聯組織先後推動29個省區市出臺了反家庭暴力的地方立法和政策;持續開展多層次廣覆蓋的反家庭暴力宣傳凝聚社會共識;協調推動相關部門建立了反家庭暴力工作機制,為家庭暴力告誡、人身安全保護令、庇護救助安置等重要制度上升為法律奠定基礎;以反家暴面臨的突出問題為導向開展實踐調查和理論研究,通過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統計出家庭暴力的全國性數據,為立法機關提供了重要依據;持續提出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立法建議並起草法律建議稿,為反家庭暴力法順利通過審議和頒布實施作出重大貢獻。

專題一:黨的領導、國家治理與婦聯組織

婦聯組織作為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黨和政府聯繫婦女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發揮重要作用。西安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芳平副教授從歷史維度梳理了黨領導婦女工作方法的理論和實踐,並指出分工合作、協調配合的婦女工作機制在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中不斷完善。圍繞婦女、家庭與國家的互動關係,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揭禕琳認為,上世紀五十和八十年代北京市「五好」家庭評比活動的評比條件暗含著黨和政府對家庭的期許,從活動效果上看,促進了家庭和睦、鄰裡團結、社會風尚好轉。基於現有的法律規定、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以及婦聯的職能定位,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政策法規室助理研究員李線玲分析了婦聯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可行性,建議賦予婦聯訴訟主體資格。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政策法規室研究實習員鄭錫齡認為,婦聯組織參與家事糾紛化解能夠進一步回應婦女、家庭和社會治理的多元化需要,建議發揮婦聯組織在家事糾紛預防化解中的工作優勢,增強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

專題二:婦聯組織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婦聯組織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寧夏回族自治區婦聯組織聯絡部部長王茜介紹了寧夏婦聯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充分發揮婦聯執委作用的實踐,以群眾工作做為切入點,緊緊圍繞婦女群眾的需求,堅持問題導向以提升服務的精準性,確立完善了婦聯執委參與大走訪、大排查以及關愛幫扶等機制。重慶市女專家聯誼會副秘書長、副教授胡蒙探討了社會工作方法在女性社會組織培育中的應用,建議加快建設婦聯組織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充分利用社會工作專業調查方法培育發展女性社會組織。結合婦聯實踐和網絡化治理理論,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研究生張聖提出了以基層婦聯為中心,涵蓋執委機制為主的制度網絡、陣地建設促成的組織網絡,以及運用意識引導、活動引領與社會動員多維方式塑造行動網絡的基層婦女工作網絡,綜合落實基層婦聯功能。基於婦聯組織的職責定位與優勢,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研究員張永英建議,婦聯組織應推動在基層社會治理中進一步體現性別視角、強化家庭視角,探索更加切合婦女和家庭需求的治理路徑,將制度治理、技術治理和情感治理結合,發揮情感治理的優勢,以更好地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

專題三 新時代婦聯組織改革創新的理論探討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聯繫廣泛、服務群眾的群團工作體系,為深化婦聯組織建設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為了將婦聯改革向縱深推進、深化婦聯組織參與社會治理,雲南省婦聯掛職副主席、省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趙群認為,不僅需要擴大婦聯的組織體系,還需要增強組織活力和解決問題的創造力,將優秀婦女的個人動能化為組織效能,完善參與機制,激活基層活力,實現組織效能。關於基層婦聯執委發揮作用問題,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政策法規室助理研究員李文提出,基層婦聯執委履職面臨的挑戰主要集中在知識技能、資源、工作方法不足等方面,建議加大頂層設計和宏觀指導力度,構建科學系統的執委培訓體系,搭建資源共享和工作互動平臺。黑龍江省婦女研究所(婦女幹部學院)研究員孟廣宇探討了婦聯改革中專掛兼幹部隊伍能力建設的重要意義和內容,建議婦聯專掛兼幹部要不斷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服務婦女群眾的意識。關於婦聯組織的陣地建設,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楊嘉其從「婦女微家」建設的經驗出發,提出要充分發揮「黨建帶婦建」的作用,積極吸納社會力量參與陣地建設,注重打造微家的品牌特色等。

專題四 新時代婦聯工作創新實踐與思考

圍繞新時代婦聯組織的工作實踐,地方婦聯代表充分交流了有關家事糾紛調處、專掛兼的幹部隊伍建設、區域化婦聯改革以及婦聯參與社會治理的經驗做法與思考等。深圳市寶安區婦聯主席馮穎霞介紹了寶安區家事情感糾紛智慧調處體系,藉助線上婦聯維權服務工作管理系統可以實現個案分級處置、智能分撥和快速處置,初步實現婦女兒童維權案件全過程數位化記錄、全流程信息化查辦,增強了從源頭預防的力度,提升了案件聯動和處置效度,最大程度減少了「民轉刑」案件發生。上海市婦女兒童服務指導中心(巾幗園)副主任徐加宏結合市婦聯的掛職經歷指出,掛職幹部在真掛實幹中提升了政治素養和工作能力,也豐富了婦聯幹部結構,帶來了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銀川市金鳳區長城東路長城花園社區黨組織書記趙耐香總結了區域化婦聯改革給所在社區帶來的新變化,不僅強化了黨員的帶頭示範作用,也弱化了鄰裡之間的矛盾,提升了社區和諧度。山東省青州市婦聯副主席郄春鳳介紹了市婦聯利用三大優勢,包括「聯」字優勢、「娘家人」優勢和婦聯組織在家庭工作中的優勢,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她力量」的生動實踐。

作者:鄭錫齡(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攝影:史凱亮

原標題:《婦聯組織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要點摘編》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邏輯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複雜而系統的工程,其中,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國家治理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則構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宏大的制度邏輯。同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宏大的制度邏輯背後包含著系統的邏輯延展,它是由「制度建構——制度權威——制度執行——制度自信」等四個環節構成的螺旋式上升的邏輯體系,它們共同構成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的制度邏輯。
  •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關於《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託,我就《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起草情況向全會作說明。
  •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有效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範性、協調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我們要更加重視法治、厲行法治,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堅持依法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
  • 卓澤淵: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法治、載人航天精神、生態空間規劃、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卓澤淵: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卓澤淵表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戰略工程,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 推進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物資「零庫存」和倉儲管理扁平化,實現「工廠到現場」「領料變送料」。  強化機制創新,提高治理的精準性。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重在體系,難在現代化。必須主動求變、持續創新,鞏固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在業務重構上,創建「五大五同」配套機制,推動業務與管理資源共享,不斷提升集約化、協同化水平。
  •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誕生記
    新華社北京11月6日電 題:築牢中國長治久安的制度根基——《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誕生記新華社記者趙承、霍小光、張曉松、鄒偉、施雨岑2019年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 武漢理工大學舉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集中培訓
    信思金在致辭中指出,十九屆四中和五中全會關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精神,為「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提升科學決策水平、推進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要求全校黨員幹部要按照學校制定的《關於加快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見》,謀劃並落實「十四五」時期、乃至二〇三五年以前學校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任務
  • 【聚焦】王昌林:紮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聚焦】王昌林:紮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0-10-28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堅定信心開拓創新 努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我省廣大黨員幹部中引起強烈反響。大家一致認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處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具有開創性、裡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
  • (第2053期)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對「十四五」時期全面依法治國作出新部署,要求有效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順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要求應運而生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 (第2061期)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有效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範性、協調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
  •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專題研討會在南京大學經濟...
    2020年11月7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專題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安中樓舉行。何自力教授在發言中表示,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關係到未來中國社會的性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應當重點發展國有經濟。毛增餘社長在發言中表示政經學界在研究中應當多做調研,通過調研能夠促進形成比較清晰的理論思考。侯為民教授在發言中解讀了中國經濟奇蹟背後的國家治理和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作用。
  • 博士生講師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主題宣講會舉行
    清華新聞網11月3日電 10月29日晚,清華大學博士生講師團攜手公共管理學院研團總支,舉辦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題的大型宣講活動。來自校內多個黨團支部的120餘名同學參加活動。 公管學院2020級博士生宋曼嘉主持活動 理論宣講環節,清華大學博士生講師團講師王健驍、何立晗、毛恩慧分別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建設」「疫情阻擊戰中的社會治理」和「水利建設與國家治理」三個主題,為現場聽眾闡述了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脈絡和最新成就
  •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這次全會聽取了中央政治局工作報告,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
  • 澳門著力提升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治理現代化首先是治理的法治化  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兼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桂平認為,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組成,特區治理的提升更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  葉桂平指出,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內涵包含了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兩方面內容,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廢。
  • 善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在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 推進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石油新聞中心-中國石油...
    踐行「四化」準則 持續增強國際貿易價值創造能力  趙勇 國際事業公司總經理  集團公司2020年領導幹部會議,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確了總體思路和目標。
  •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京e論壇暨《法律適用》「京e杯...
    本報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趙  巖  通訊員  毛春聯)12月9日,由國家法官學院《法律適用》編輯部、北京網際網路法院、中國政法大學共同主辦的「網絡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京e論壇暨《法律適用》「京e杯」徵文頒獎在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舉行。
  •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各類學生活動中充分融入導師元素,學院以「科研項目+支部」「學術課題+支部」等方式實現師生黨支部「1+1」共建新模式,讓導學元素在各類活動載體中充分體現,使教師資源在「三全育人」人才培養格局中充分釋放。  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必須構建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教育制度體系。
  • 【族際和諧】民族志視野下的邊疆民族地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
    全面理解當地人的傳統文化、信仰、願望、思想、話語表述、資源、社會地位、權力、生活機會的分配機制、行為習慣現代化過程等是討論邊疆民族地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踐的重要基礎。從邊疆民族地區治理本土化、治理過程和治理網絡三個方面分析說明,邊疆民族地區善治不僅需要來自外部的、宏觀的、結構的和功能的視角,而且需要通過民族志方法對本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活、互動場景及其變化進行全面的、整體性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