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更曉
最近劇荒得厲害,友人又將某紅極一時的清宮劇拿出來反覆觀摩,邊看還邊找我吐槽某些片段在歷史上的可行性。
其中關於古人在夏天哪來冰塊用的問題,想必這也讓很多人困擾良久,今天特地單獨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在夏天確實是有冰塊可以降暑解渴用的,至於怎麼來的呢?竅門就大了。
地窖藏冰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這是《水滸傳》中的一段詞,描述的是古時候炎炎夏日,烈日炙烤的情景。
在沒有製冷制熱技術的古代,冬天冷了還好說,有條件的多加幾件衣服就能禦寒,沒條件的生把火抱團取暖或者活動活動也能對付過去。
可夏天總不能脫光衣服整天泡在水裡吧?
這可難不倒聰明的古人,有人就想到了一個愜意涼爽的消暑辦法,那就是在冬天將冰塊儲藏進地窖裡,等到夏天再取出來消暑。
這是一件成本極為高昂的享受,古代君主還為其專程制定了一套採冰、貢冰、藏冰、賜冰的制度, 用以保證祭祀以及皇宮、王室、高官顯貴等夏天消暑的需用。
早在先秦時即有關於藏冰消暑的記載,比如《周禮》說,「凌人掌冰」,《詩經》 說,「鑿冰衝衝」。這裡的「凌人」即專門負責取冰、用冰的官員。「鑿冰衝衝」描述的就是古人開採冰塊的情景。
每年冬天,在湖水完全凍結的時候,「凌人」就會組織村民開始準備儲冰。
先選一塊地挖出地窖,地窖下面鋪上草氈,趁三九天,冰最厚的時候到湖裡去切冰塊,然後一塊一塊得從下往上摞起來,一直到地窖頂。
摞滿後再在上面蓋一層草氈,草氈上面再蓋一層厚厚的黃土,最後入口也要用土封起來,這樣一個冰窖就算完成了。
等到了夏天,再打開地窖取出來用。
唐代時期,冰塊成了地方向朝廷進貢的貢品,每年都有不少地方官員向朝廷進貢冰塊。
其中有一些精通製冰採冰的農戶每年上供的冰塊品相上佳,久而久之就成了皇家御用的專業戶,祖祖輩輩負責給皇家提供消暑的冰塊。這些人還有一個專門的戶籍身份,叫做「冰戶」。
明朝時期,冰戶們每年要向朝廷上供2萬多噸的冰塊供王室大臣們使用。
自製冰塊
沒想到吧,雖然沒有現代化的製冷技術,但古人也是能自制冰塊的,製作的方法還很簡單,只要將一種叫做「硝石」的物體放到水中,就能把水凝結成冰。
「硝石」又稱焰硝、鉀硝石等,是一種天然的礦產,呈無色、白色或灰色結晶狀,有玻璃光澤。現在主要用於火藥製作。
這類礦產,大多出現在低溫的牆腳下,顏色如霜,因此又被人稱為「牆霜」。它溶解於水時會吸收熱量,使水溫降低,所以將足量的硝石溶解於水時,能夠使水快速結冰。
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出大量硝石,無意中發現了硝石的妙用,從此人們可以不受季節限制,在夏天也能製冰了。
人們還用硝石製作冷飲,在盛水的盤中放入裝滿水的罐子,然後不斷往盤子的水裡加入硝石,不久罐子裡的水就會凝結成冰塊。這也是為什麼冰飲能在唐朝風靡一時的重要原因。我國也成了世上最早自製冰飲的國家。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唐朝就發現了硝石製冰這個簡單有效的法子,為何到了明清還要用原始又耗費人力物力的地窖藏冰呢?
關於這一點小編查詢多方資料後可以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首先作為礦產,硝石一般是在普通百姓接觸不到的地方,所以小老百姓想要用上是十分困難的。
其次,硝石製冰是需要足夠的劑量才能把水凝結成冰的,古代開採能力本來就比較低,而硝石又不是隨便挖一挖就都能挖到的。所以,看上去硝石製冰更容易,但從開採難度和成本上來看,還是純天然的冰塊更划算了。
-完-
上文所有圖片除水印說明,全部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謝謝你看完!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多多關注【巴巴說歷史】,支持下作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