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已經高度發達,但是高度發達的經濟還需要高度發達的文明,高度發達的文明在於民風之淳樸,在於禮儀道德在細節處的彰顯。經常看見如公交車上不禮讓、斑馬線上不禮讓等等事件,說明我們這個社會應該弘揚禮讓和謙讓的品德,讓的價值事關品德,事關智慧。人人皆讓,民風習然。下面我們來看看歷史上關於讓的兩個故事。
公交禮讓何在?
1、阡陌之讓
西伯侯姬昌治下的周,民風淳樸,相互禮讓,淳樸到令人慚愧的地步,所以為孔子終身仰慕。《史記》記載一段話足以說明,當時岐山之北的周,種田的人都在田界處多讓出一些土地,尊老愛幼,一幅非常溫馨的畫面。有兩個叫虞和芮的小國,因為邊界土地糾紛,到周來請西伯侯裁決,因為《史記》記載「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到了周的地界,發現上述一幕,都感到非常的慚愧,更沒有臉去見西伯侯。「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周民之讓,既是禮讓,又是謙讓。周禮讓和謙讓的民風,感化了虞和芮兩個小國,讓他們感到非常的愧疚和慚愧,這就是道德的力量。
汽車和人爭過斑馬線
2、六尺之巷
六尺巷的故事非常出名,張英是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何等的高官,何等的權威,他的家人自然可以神氣飛揚。為了一條窄窄的路和吳家爭執不下,吳家也是有人做官,雖然官職不敢和張英相比,但也不服氣。張家自然感覺佔了上風,其實已經超越了地界之爭,是面子之爭了。可惜的是,張英的家人們並不懂張英,張英之境界可是他們俗人可以想像的,張家人於是修書一封,快馬加鞭送到張英手上,張英的回信很簡單,只有四句話:千裡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也是有文化的人,一看立即就懂,主動讓出三尺。吳家非常的感動,人家這麼大的官,都主動讓出來,我們去爭什麼呢?也主動讓出三尺,六尺巷因此而得名,成就了一段關於讓的佳話。
安徽桐城六尺巷
現實生活中,讓的地方無處不在。家庭之中,夫妻之讓的最高境界是舉案齊眉,兄弟姊妹之間互相謙讓,大的讓小的,年輕的讓老的;一個單位上,為了競爭,互不相讓者比比皆是,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最終把路堵死,誰也走不通暢。更有甚者,以權勢咄咄逼人,以金錢藐視法紀,皆是不讓,不懂得讓的品德與智慧,最終道路越走越窄,甚至走向死胡同裡面去;心境越來越封閉,甚至走向極端。
互相執政,空氣瞬間安靜下來
讓有兩種,一種是禮讓,互相禮讓是一個人的社會道德修養,遵循著社會道德禮儀制度,體現了一個的風度。另一種是謙讓,謙讓是讓的最高境界,相互謙讓是一個人的智慧修養,遵循著智慧的原則,是一個人的高度。阡陌之讓是周的禮讓和謙讓,形成了民風;六尺之讓是張英個人的謙讓,只為一個故事,可以感動他人。不管是禮讓還是謙讓,懂得讓,是一個人社會道德和智慧的修養,人人都懂得讓,民風蔚然形成,社會秩序良好。關門在家能感受到家庭的溫度,出門在外能感覺如沐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