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年初,美國向塔利班認慫了,雙方的代表在阿富汗的首都談判停戰事宜,尷尬的是阿富汗政府的代表被甩在一旁,毫無發言權。
這代表著美國結束了這場長達18年之久的戰爭,在雙方達成停戰協定後,美國將在未來14個月內從阿富汗撤離1.3萬人,只保留8000餘人,而且美國還被迫承認塔利班的合法性。
可以說美國步入了英國和蘇聯的後塵,在阿富汗折戟沉沙。
200年讓三個帝國折戟沉沙
讓阿富汗得到「帝國墳場」這個稱號的是英國人。
從1839年到1919年這80年的時間當中,英國曾三度揮師中亞,企圖徵服阿富汗。
1839年的第一次英阿戰爭,英國從印度出兵,企圖殖民阿富汗。在戰爭的初期英軍勢如破竹,驅逐了當時的阿富汗政府,但是阿富汗人民奮起反抗,藉助山地不斷的伏擊英軍,在1941末成功的打敗了英國,英國只有一名軍醫重傷跑回印度,其餘的全軍覆沒。
30年後的1878年英軍重整旗鼓,再次出兵阿富汗,然後還是老套路,阿富汗政府投降,阿富汗人民起義,將英國驅逐出阿富汗,但是阿富汗的外交受到英國的控制。
一戰結束後,打敗德國的英國佬再次信心大增,還是想殖民阿富汗,1919年又出兵了,這次阿富汗政府頑強抵抗,藉助地形迂迴攻擊,英軍傷亡巨大,被迫撤軍,迫不得已承認了阿富汗獨立。
三次阿富汗戰爭可以說是打得英軍頭破血流,狼狽不堪。
在一個世紀後,蘇聯也想品嘗一下「帝國墳場」的滋味。
在20世紀的70年代末,蘇聯想將自己的實力範圍延伸到印度洋,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頭攔路虎就是阿富汗。
在1979年的出兵前夕,蘇聯特種部隊實施斬首戰術,輕鬆的解決了當時的阿富汗總統,然後大軍壓境,輕鬆的解決了群龍無首的阿富汗軍隊,建立了親蘇政權,離飲馬印度洋的夢想只有一步之遙。
但是這一步卻是天塹,阿富汗人民奮起反抗,不斷的襲擊蘇軍的運輸線,用遊擊戰消耗蘇軍。在美國等一些國家的大力援助下,阿富汗遊擊隊讓蘇聯打了10年,投入了150萬人,消耗了450億盧布的軍費,陣亡了5萬餘人後,不得灰溜溜的撤軍。
這場戰爭為以後蘇聯的解體打下了基礎,還誕生了著名的「基地」組織和塔利班,坐實了阿富汗「帝國墳場」的名聲。
而美國可能覺得前兩個太菜,自己也想試試「帝國墳場」的虛實。
在2001年賓拉登製造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讓美國損失慘重,帶走了將近3000條人命,讓美國群情激憤。
在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拒絕交出賓拉登後,美國和其盟友悍然的發動了阿富汗戰爭。
戰爭的初期也和美國預想的一樣,勢如破竹就推翻了塔利班政權,扶持了親美政府,但沒想到的是塔利班化整為零,再次用起來遊擊戰這一神器,讓美國進退不得。
在這場耗時18年的戰爭中,美國消耗掉了多達一萬億美元的軍費,陣亡了2300多人,2萬多人受傷,可還是看不到這場戰爭的盡頭。
高額的軍費使得美國這個地主家也沒有了餘糧,川普只能籤訂停戰協議,變相的承認美國的失敗。
「帝國墳場」名副其實。
那「帝國墳場」有什麼魔力吸引著三大帝國前赴後繼
如果說是因為資源的話,阿富汗確實擁有非常豐富的資源,探明天然氣儲量約為1500億立方米,煤炭儲量約為1億噸,鹽類儲量約為3億噸,青金石儲量約為1300噸,鐵礦石儲量約為17億噸,銅礦石儲量約為5億噸,是世界頂尖的資源國家。
但是二戰前的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不需要,再一個當時也沒探測出這麼多的資源;蘇聯更是資源強國,為了這點資源大動幹戈也划不來;美國也一樣不屑於這點資源,反恐佔了一半的可能性,那還一半呢?
吸引他們的其實是阿富汗的地理位置。
阿富汗地處亞洲大陸的中心節點,向東就是東亞,向北就是俄國的腹部地區和中亞,向南是南亞,並可以對印度洋產生影響,向西就是內鬥不休的中東地區和阿拉伯海。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控制了阿富汗就相當於控制力大半個亞洲,對於一個想要稱霸世界的帝國來說,阿富汗就是一個香餑餑。
不過,好東西並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一個不留神會崩了牙。
阿富汗多山導致資源生存資源稀少,長期與大自然作鬥爭的阿富汗人民養成了艱苦奮鬥,頑強不息的精神,面對侵略者,他們從不妥協,無論是之前的英國和蘇聯還是現在的美國,都只能完成紙面上的佔領,從來無法深入基層。
200年的慘烈戰爭,讓阿富汗人民沒有喘過一口氣,雖然打敗了3個超級大國的侵略,但是也造成了200年的生靈塗炭,使得阿富汗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苦難和血淚。
「帝國墳場」聽起來十分的威風,可是誰又知道他的辛酸與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