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2月11日訊(記者 劉延麗)大紅的中國結、色彩豔麗的耳墜、時尚精美的手機鏈……一根繩經她的巧手翻轉、打結、纏繞,變成了「蝴蝶」「孔雀」「蝦」,變成了「算盤」「玫瑰花」,60多年來,石家莊市民葛恩光精心研究繩編,2010年,她的手工編織技藝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歲與繩編結緣
2月11日下午,記者見到葛恩光時,她正在石家莊一超市參加非遺展演活動,小小的攤位前聚滿了人。
攤位前聚滿人。記者 劉延麗 攝「我從6歲起接觸繩編,當時是從盤扣子開始。」葛恩光今年68歲,學習繩編藝術是受姥姥啟發。她說姥姥手特別巧,小時候看到姥姥在家做衣服盤扣子,她也想試試。
這一試不要緊,天資聰穎的葛恩光受到姥姥讚揚。「姥姥說,恩光真是聰明,學什麼會什麼,做什麼像什麼!」受到鼓勵的她越學越上癮,後來很自然地學會了鉤、編、繡、織,只要手工活,沒有一項是她做不好的。
之後,不論是上學還是參加工作,葛恩光都沒有放棄編織。十幾歲時,利用業餘時間,她下功夫學習琢磨,很快便可以嫻熟地完成多種繩編造型,有了一定的基礎。上班後,主要以織為主,幫著家人和同事織毛衣、織圍脖、織書包、編網兜,她的巧手受到周圍人的誇讚。
師徒交流探討。記者 劉延麗 攝退休後有了閒餘時間,葛恩光開始專心鑽研繩編技藝。看到任何物件,如果能利用自己的特長編出來,她覺得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有一次,葛恩光看到一個毛線球造型做得非常好,但自己怎麼擺弄都覺得不盡完美。不會上網的她,讓孩子幫忙打開電腦一步步地學,不知重拆了多少遍,用了三天終於學會,她說,「不學會決不放棄」。
葛恩光正在參加非遺展演活動。記者 劉延麗 攝緊跟時代不斷創新
「這個耳墜真箇性,我太喜歡了。」攤位前,年過六旬的任女士被眼前的「美麗」吸引,試戴後更是開心,她當場加上葛恩光微信,說要加強交流。
葛恩光說,這樣的顧客很多,而對於作品來說,與眾不同是她的突出特點。「我這裡很少有重樣的,也會刻意地編出創意造型打造自己的個性,不能跟別人一樣。」
創新時時有,小到造型本身的創意,大到緊跟新時代精製的作品,葛恩光說,都要有提升。
精美繩編藝術品受市民喜愛。記者 劉延麗 攝「有時候,我編錯了,就不會重拆,琢磨著能不能改變點細節出點個性。」她笑著說。
在攤位前,她拿起一隻精巧細緻的「小青蛙」對記者說,就是這樣一個小作品,她反覆修改了7次,才滿意最後的效果。
從布條到棉線、玻璃絲,再到現在各色各式的繩;從盤扣、茶杯墊,到時尚精緻的手機鏈、項鍊、掛飾,60多年,葛恩光說,這些材質及樣品的變化,濃縮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
如今,葛恩光的繩編技術已堪稱一絕,她熟練掌握運用各種技法,編制出了上百種不重樣的藝術品。
戴上新耳墜心裡好歡喜。記者 劉延麗 攝太想把手藝傳下去
對於一輩子鍾愛的藝術,葛恩光感慨道:「這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一代代地傳承,在我們手裡可不能丟。」
在她的工作室,在多所學校,葛恩光認真地教授學生。小學生、大學生、社會上的愛好者,中國人、外國人,如今她也記不清教過多少學生,能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是她最大的心願。
漂亮的耳墜。記者 劉延麗 攝「看這個『喜』字,我的徒弟有時做得比我都要好。」在攤位上,她隨手拿起一個中國結欣賞著,眼裡滿是欣慰。
臨近春節,非遺展演的活動很多,2月6日,記者在新華區組織的非遺展演中見到葛恩光時,她正在現場手把手地教幾名小學生繩編,不厭其煩,一遍一遍。
「當時有兩個孩子我很中意,難得他們這麼喜歡。今年我打算把他們招過來,無償地把技藝傳授給他們。」葛恩光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