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申請季,許多小夥伴們紛紛開始通關「烤鴨」,優化自己的文書材料…維維老師後臺也收到不少同學的提問:到底港校更加青睞什麼樣的學生呢? 在香港生活和讀書又是怎樣體驗?
為此我們邀請了維港升學指導中心的負責人Elaine Tang老師,就同學們在申請中最為關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快來一起看看吧!
Q:學校一般更想招收怎樣的學生?
Elaine:香港高校在錄取學生時,除了學術成績,非常注重申請人的綜合學術及非學術素質,如邏輯思維、探索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達溝通技巧、創意思維、團隊合作能力等方面,這也是為什麼學生在遞交港校申請時,不是只單純填個專業志願,更重要的是提交完整的個人資料,我們叫profile,包含學生的平時成績、課內外活動和表現、個人陳述(personal statement),特殊專業甚至需要提交研究報告、作品集等。此外,大學還安排了英文面試,以確認學生是否有能力適應香港高校全英文教學的環境。
Q:基本條件不達標還有機會嗎?
Elaine:每個高校在錄取學生時,會對成績包括語言設定一個最低門檻,只有達到最低門檻才符合報名資格。而在錄取上,學校的評核的範圍是很廣的,就像上個問題所提,成績不是唯一衡量錄取的標準,還包括學生的性格、平時的表現、對所報專業的了解都體現在申請材料中,再加上面試的篩選,很多成績可能並不十分優秀的學生,因為綜合素質好,面試表現傑出而被錄取。總的來說,學校是要錄取那個「對」的學生,而非成績最優異的學生。
Q:專業課績點高但綜合績點不高怎麼辦?
Elaine:在遞交申請時,大學會看學生完整的在校期間的成績單,成績單會列明學生所有讀過的科目以及各科成績,當然會更看重與所報專業相關的科目成績。如果學生綜合績點不高,那就要在其他方面下功夫,提前做準備,比如是否具備與所報專業相關的實習經歷,或者專業資格證書,或者語言成績比較高,這些都是可以提前做好準備的,只有凸顯自己與其他申請人不同的優勢,才能吸引學校給到面試的機會,從而在眾多申請人當中脫穎而出。
Q:怎麼才能提前進一步了解校園情況呢?
Elaine:現在香港的每個大學的官網,提供關於招生、院校、專業等方面的信息其實都非常全面,最快速以及最準確能了解到大學最新信息的,就是通過大學官方網站所發布的內容。同時,各大學亦設有專門對外的招生和諮詢熱線與郵箱,學生有疑問,也是可以隨時通過郵件或電話聯繫到學校,學校的回覆是很快的。此外,香港的大學都是免費對外開放的,如果同學有機會去到香港,可以親自到感興趣的學校參觀,去各院系諮詢,大學也是很歡迎的。
Q:港校收生有所謂的招收「潛規則」嗎?
Elaine:港校只會對申請人的申請資格會有最低的門檻設限,但不會戴有色眼鏡去篩選不同院校的學生,只要是優秀的符合港校錄取要求的學生,不管來自哪個內地哪個學校,都是歡迎報考的。實際在最終錄取的評定當中,還是像我前面所提,以申請人的學術成績、非學術表現等綜合素質作為考核標準來進行選拔。
Q:往年對內地生的錄取數據情況如何?
Elaine:香港教育局規定,各院校錄取非本地學生的比例不超過20%,所以基本上各大學對於內地生的錄取比例是差不多的,在當年總招生名額的10%左右,但對於不同專業的招生名額,並沒有嚴格限制,大學及學院有充分的自主權來決定是否錄取某個學生,以及可以錄取幾人,因應各院系當年實際師資、學校資源的配置來調整。
而入學後的學生,都是以學院制或書院制來管理,不設班級管理,所以某一科的課堂,可能同時有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以及不同國籍的學生在讀,這樣做可以給與到學生更充分的學習自由,同時也能激發學生之間、學生與教授之間的交流學習。不僅課堂上是這樣,宿舍(在香港的院校叫舍堂),也是這樣的安排。你的室友可能是來自與你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專業,本地甚至海外的學生。這也是香港的高校促進國際化的體現。
總體而言,在港讀書的內地生畢業後,基本會有幾個大的去向。大約60%的學生會選擇繼續留港,工作或繼續進修;20-30%的學生會選擇出國深造,還有一部分學生會選擇回流內地。
Q:怎樣背景的推薦人最能幫助申請生呢?
Elaine:從院校錄取的角度來說,招生官希望推薦人對你有一定的了解,這樣作為推薦人才有說服力。所以一般對於在校學生,我們會建議找老師作為推薦人,對於已經在職的申請人,除了原來大學的老師,工作單位的領導、同事甚至合作方,都是可以的。只要與申請人有比較多以及長時間接觸,對申請人比較了解就可以。
Q:招生官希望在申請文書中看到什麼?
Elaine:Admission officer想要從PS看三點:
過去:你來自哪裡? 過往經歷?
現在:你想從我們的program中得到什麼?
未來:你未來的打算是什麼?
01、Motivation動機
你的興趣來源?為什麼選擇這個專業?
02、Coursework課程成績
這部分絕對不是簡單的把你成績單上的課列一遍,而是要在理解你的Coursework的基礎上,說明這些Coursework和你申請專業之間的聯繫。特別如果你是轉專業申請的,就不僅要了解自己上過哪些課,哪些是核心課程,還要知道對方需要什麼核心課程。這些課程有什麼共性,如何去發掘共性這也非常關鍵。
03、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課外活動
學生參加比賽或課外活動的經歷也可以寫進文書。尤其是報考工科的學生,參加相關的比賽活動是很好的經歷。這一塊其實很考驗文書作者的專業素養。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完全沒有任何的相關經歷,憑空捏造是很危險的。所以要儘量去積攢一些以後可以作為素材的經驗,到時候讓文書老師去擴展。
04、Internship/Work Experience實習經歷
某些專業對實習經歷看得很重。很多時候實習工作性質不一定和你的申請專業完全吻合,但是只要有一兩個關鍵詞能夠掛鈎,就可以通過這兩個關鍵詞做引申,擴展出十分的材料來。
05、Why school / program 為什麼選擇專業/ 院校
文書一定要跟申請專業相吻合,這是最關鍵的。這點看似容易,卻是很多學生申請顆粒無收的致命所在。舉個例子,很多學生的PS寫完以後,如果不加最後一段話,光看前面的PS內容都不知道他想申什麼專業。寫文書的時候一定要知道你的專業需要什麼,要投其所好的去寫對方需要的內容,最好要做到對方掃一眼你的PS,通篇都是他想看到的關鍵詞,而不是僅僅表現你做過的事情。
06、Career Goals職業發展目標
明確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目標。
你的PS應該重在未來的職業規劃,而不是重複過去的榮耀。
如果你過去的經歷確實很出彩,一定要多一些分析,不要羅列你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