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招生規則永遠都是迷,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抓不到規律,經常去年學校偏好的申請簡歷今年就突然不吃香了,學校的「口味」似乎總是在變。今天的分享來自於耶魯的博士,他對申請美國高校的秘訣總結就一條,您往下看。
作者:誕姐 & Dr.Ding
本文系授權轉載自:帝呱呱星球
出國這條路,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
因為信息和資源壁壘或不對稱,很多人接觸不到真正有用的信息,所以在各個水平不一的中介信息轟炸裡,要麼無所適從,要麼盲目跟進,最後花了價格不菲的錢,卻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孩子也過得不開心。
今天這篇文章採訪自Dr. Ding博士。
Dr. Ding博士是醫學博士、科學碩士、兒童生長發育專家,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和耶魯大學。他也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企業家和慈善家。他在美國的PSA教育集團擁有從託兒所到大學預科和補習學校的所有美國學校資質。PSA的大學錄取率是100%,是美國獲大學獎學金最高的學校,而且是藤校錄取的重點學校。
Dr. Ding博士跟我分享過一個真實故事:
有個在美國讀書的華人女孩,是高中學校的網球雙打州冠軍,文化課成績也不錯。她想用網球冠軍的資歷去申請名校。
她的父母找到Dr. Ding博士諮詢,Dr. Ding博士卻說:你現在雖然是州的網球冠軍,但是美國高校看中的,是你現在或將來能為學校帶來什麼。而評估現在能帶來什麼的,並不是看你現在的成績,而是根據你現在的成績來判斷,在入學後是否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女孩和家長不相信,仍然堅持去申請。果然,因為網球對身體素質肌肉爆發力的要求,美國校方本就並不看好亞裔在這個項目上的潛力,而這個女孩也沒有表現出特別的天賦。所以,這個女孩沒有申請到她的目標學校。
在我看來,這有點像投資裡「買資產是買未來,利好出儘是利空」的感覺。
什麼意思呢?
在資本市場上,一隻股票公告一則利好消息,比如業績預增3倍,但是第二天很多機構會趁著利好的消息沽清這隻股票,明明是好消息,但是成為很多人賣出的原因,反而造成股價大跌。
為什麼投資人會出現這種見好就收的心態,而不是長期持有這隻股票或者繼續買入?其實就是根據現在的情況,做了一個關於未來的評估,評估未來有沒有進一步提升的潛力。
會不會出現判斷失誤的問題?一定會,但沒辦法,這就是一個概率遊戲,寧可要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
美國藤校都是私立學校,私立學校選拔人才跟挑股票本質上很相似。買股票,就是看現在能不能帶來收益,或者長期持有能不能帶來收益,美國學校錄取人才也是如此。
今天Dr. Ding博士的第一篇分享,他會跟大家分享美國招生錄取的原則和標準,這是「道」的層面,先掌握大原則,在未來Dr. Ding博士分享「術」的層面時,大家的理解和領會才不會跑偏。
Dr. Ding
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問我,美國大學錄取的原則是什麼?美國學校到底要什麼樣的孩子?為什麼感覺招生規則千變萬化模稜兩可的?社會上有一萬種說法,到底哪個是真的?
感覺到千變萬化? 那是因為大家沒有看到本質。
很多中介升學服務人員和很多所謂的專家指導孩子考美國的名校,都喜歡講故事:
比如說他的鄰居或他的某一個認識人鋼琴彈的非常好,被一個很好的大學錄取了,然後爬藤的家長便一窩蜂的推崇練鋼琴;
或者某個名校去年錄取了兩個冰球很好的學生,所以大家以為冰球特長特別有申請優勢,就一窩蜂的去練冰球。
但是,很不幸,這是典型的盲人摸象,大多數的情況是你練得再好也沒用,因為,去年,這個學校需要鋼琴或者冰球,今年已有了,不需要了。
可以這麼說,申請美國大學,從個案的層面指導孩子申請是沒有可複製性的。很可能帶有招攬生意的性質。因為,每個學校每年需要的學生不一樣,並且,永遠不會一成不變。
沒有任何中介能夠準確地把握某個大學的需求,除非是在那個大學的招生辦公室工作。因為只有招生辦公室每年會從各個部門、各個球隊、各個系得到具體的反饋消息,外人是不可能知道的。
所以,任何通過去年的招生情況指導今年怎麼申請學校的,都是有問題的,申請到了,那是湊巧,沒申請到,那是正常。
那申請應該參考什麼?家長又能做什麼呢?
只有一個參考有效,那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搞清楚美國大學最根本的招生標準。
這個標準是什麼呢?很簡單,就一個:你,考生,能夠給學校帶來什麼?
現貨?或潛力股。
美國是大學招生官在看一疊疊的申請資料時,他們在看什麼?他們其實是在資料裡挑選、比較:
這個學生現在能給學校帶來什麼?
如果這個學生現在帶不來特殊的東西,那麼經過我們的培養,未來他能給學校帶來什麼?
現在能帶來什麼?
家庭社會關係和資源:是總統、國王、議員、明星等等。
家庭經濟實力:能夠給學校帶來更多的捐款或其它捐助。
家庭教育背景:比如家庭成員有人是校友,或者其他名校畢業,有優秀的成長環境和社會地位。
學校所需的個人特殊才能:科研,運動員、網紅、明星。比如,申請人拿過鋼琴的某一個高級別的競賽獎,而學校的樂團今年剛好需要一個鋼琴演奏員。
現在帶不來特殊的東西,未來能帶來什麼?
有些申請人家庭背景普通,沒錢沒資源,但是申請人本身是一個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超強的人,有可見的發展潛力。比如曾經組織了超過100萬的美國中學生罷課呼籲終止校園槍擊,呼籲制止校園歧視。這個活動非常成功,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關注。
還有的申請人展示了極強的溝通能力和結網能力,通過學校的培養,這個申請人未來會有很強的資源聚攏能力。
有些申請人家庭背景普通,沒錢沒資源,但是申請人展示了在某一個方面極高的熱愛,而這個方面是學校目前沒人在研究的。
總結一下美國招生標準,沒有太多的花哨,就一個:你能為學校帶來什麼。
正如誕姐在導言裡所說:錄取學生跟買股票類似,就看現在能不能帶來收益,或者長期持有能不能帶來收益。
這聽起來是一個比較玄學的問題,但招生,的確只有這樣一個標準。
那麼想留學的家長和學生應該怎麼辦呢?是聽中介的指導打造標準模板,還是聽中介的指導包裝出「不一樣的簡歷」?
我的答案是不要追趕潮流,而是讓孩子追逐自己的喜好,家長適當的引領和指導即可。
在每一次選擇中承擔責任以及成就自己,成就愛好,成為一隻能夠給投資人帶來收益的「好股票」,而不是被家長自己的欲望和夢想驅動的「機器」。尤其不能人云亦云地追一些爛大街的項目。大學招生官閱人無數,別想糊弄他們。
錄取沒有模板,唯一的標準就是思考自己是誰,有什麼優勢,以及能夠為學校和社會帶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