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雞冠山——僰人的最後一個傳說

2021-03-05 微辰溪

雞冠山位於縣城之東十餘裡的徵溪村後,它與香爐山並駕比肩,如同兩條遒勁的蒼龍,昂首探爪,直奔滔滔沅水。

我曾與三二文友數度攀上雄奇峻峭的香爐山,在庵院的殿宇和神龕間流連踟躕。感喟它的鬼斧神工之餘,心中升起了無數個疑團:無論從香爐庵的規制抑或是它神龕的設置看,似乎都與佛教沒有太多的淵源,尤其殿左那尊非佛非道的人物塑像,用它那特立獨行的風格,向每一位朝覲者暗示著一個塵封已久的故事:此庵原來應是一個軍事據點,供奉的應是一位在我縣有著較高地位的歷史人物。同行將信將疑,誰知,數天後,他主動來電告知:誠如我所推斷,此庵確是一個軍事據點,草莽英雄唐萬福曾據此山稱王,殿左的塑像,正是此公,《道光縣誌》裡有明確記載。唐萬福就是三甲塘村人,村人皆姓唐,合村供奉著唐王萬福的牌位和他的神像,於是,謎團如同峰巒之間的雲霧在慢慢地,一點點散開……

近日,又有朋友告訴我,香爐峰對面的雞冠山,存有一個石洞,相傳是唐萬福練兵藏寶之所,洞口有堆積如山的螺螄貝殼。我的心不由怦然一動:徵溪出口處,便是我縣著名的貝丘文化遺址,雞冠山石洞口的貝殼莫非與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果真如此,這將會是我縣遠古文明的又一個重大發現。於是,帶著疑問帶著莫名的興奮,我約著幾個對辰溪文化有著深深眷戀的朋友,乘著周末的秋陽,踏上探幽訪古的徵程。

我們在蜿蜒崎嶇的鄉間小路上歡快地行進著,路邊,時不時綻放著一團團一簇簇的野菊花,淡淡的花香引來忙碌的蜜蜂在其間往來穿梭,嗡嗡揚揚,好不熱鬧。三兩戶農家小院點綴著幾株橘樹,黃澄澄的橘子在翠綠的枝葉間,仿佛一個個迎風的燈籠,雋永中散發著幽香,給這深秋的煦日增添了幾許醇厚與沉甸。

循著牧羊人臨時砍開的「腸道」,我們一行來到雞冠山下。遠眺雞冠山,崔嵬而陡峭,巔巒之上,樹葉被秋霜染得豔如春花,在純淨的秋日陽光下,恰如一扇碩大的雞冠,雄偉而高昂。正當我們對著「雞冠」指指點點,讚嘆不絕之際,一位樸實而又不失利索的羊倌湊到了我們跟前。探明來意後,他意味深長地對我們說:「要上雞冠山,祭拜唐王洞,好難哩。」我一聽話裡有話,立馬遞上一支煙:「老哥上過雞冠山,去過唐王洞?」羊倌深深地吸了口煙幽幽地道:「去過,那還是四十年前呢,割牛草的時候去過,我還專門到唐王洞喝過水呢,洞裡有好大一張石桌,那地方神得很呢,洞門口的螺螄殼一堆堆的,用筲箕撮,不曉得有好多年了。」我的心再一次興奮得顫抖起來。於是再三懇求羊倌給我們簡單地講解唐萬福的傳說。

他的眼神霎時變得迷離起來,一個塵封已久的傳說在煙霧裡漸漸地瀰漫開來:唐萬福就是這裡的三甲塘人,從小天生異相,膂力神勇,他的坐騎名為「雞爪馬」,蹄似雞爪,懸崖絕壁如履平地,自幼得神人點化,能撒豆成兵,點竹成將。那時,君昏吏酷,民不聊生,神仙就指點他,某年某月某日卯時,昏君早朝之時,朝金鑾殿射一箭,射死昏君,他就可稱王稱帝。唐萬福聽後,暗暗準備,招兵買馬,置辦兵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到了那個特定的日子,唐萬福早早睡下,囑咐母親,對面坡上巖雞叫三聲,就叫自己起床,用神仙賜的神箭射死昏君,然後起兵稱王。誰知,唐母是個急性之人,為了讓兒子早登王位,時辰未到,就急不可耐地把自己的簸箕拍響,引得對面巖雞厲聲高叫。萬福一聽,一骨碌爬了起來,拿出神箭射向金鑾殿,誰知,昏君還未上朝,神箭沒有射死昏君。於是,昏君大怒,派來十萬大軍前來圍剿。唐萬福無奈,撒豆為兵、點竹為將,一路衝上香爐山,扯起反旗,佔山稱王去了。在官兵的重重包圍之下,唐萬福矢盡糧絕。這時,徵溪口邊,沅江河裡的江螺紛紛爬上香爐峰、雞冠山給他當軍糧。最後,唐萬福仍寡不敵眾,兵敗被殺。據說,唐萬福遇害時,牛溪、徵溪兩岸山上的竹子節節流血,因為這些竹子都是唐萬福的兵將,聽說他遇害,流淚成血。要不是唐母性急,徵溪早出皇帝了。地理先生說,這地方,龍行虎踞,不得了呢,此地至今還流傳一句俚語:唐萬福當王,等不到天亮。羊倌講完唐萬福的故事,留下一聲悠悠長嘆。

從他的口中,我們得知,唐萬福的房基至今仍在,無人敢居,因為凡是靠近他宅地的人,不是家門罹禍就是子嗣斷絕,非常神奇。

我們懇請他當嚮導,他堅辭不受,再三請求,最後以二百元報酬相謝,他才勉強答應。於是,我們一行在羊倌老陽的帶領下,向雞冠山進發。上山根本沒有路,近八十度的陡坡長滿了包茅和荊棘。老陽手持一把砍山刀,硬是在陡峭的山坡上砍開包茅和棘條,劈出一條路來。

為了緩解攀爬的疲憊和枯燥,我指著一人多高的青包茅告訴同行,別看這青包茅割手,在周王朝時期,它可是我們三楚之地向周天子進獻的貢品呢。左丘明在《齊恆公伐楚盟屈完》裡就有明確記載:楚王立國,應定期向周王室進貢包茅、橘和柚。包茅是王室祭祀濾酒的重要物品。楚王自恃國力日盛,不再向周王室進貢包茅和橘柚。於是齊桓公帶領管仲並諸侯聯軍,興師問罪。兵臨城下之時,楚王自知理虧,答應繼續朝貢包茅,聯軍方退。同行們被我這娓娓陳述驚得目瞪口呆,想不到這荒山野嶺、毫不起眼的青茅在遠古時代竟是我三楚之地的朝聖之物!帶著對厚重文化底蘊的膜拜,對峰巒之巔的唐王洞的神奇嚮往,我們在老陽「披荊斬棘」的帶領之下,手腳並用,異常艱難地向雞冠山頂爬行著。在這裡,我們真正體會到什麼叫「篳路藍縷。」從上午十點直到下午三點,我們才歷經千辛萬苦、千難萬險爬上雞冠山,來到傳說中的「唐王洞」。

「唐王洞」的後洞是個非常不起眼的小洞口,僅容一人爬行而入,洞口的一株刺槐樹大碗口粗,被人從樹幹底部削去一大塊皮,並砍了三個印記,我當時覺得莫名其妙。我們小心翼翼地爬入石洞。眼前的石洞讓我內心異常失落,洞內滿是碎石,人為破壞痕跡十分嚴重,倒垂的石鐘乳均被砸斷,一片狼藉。我努力地從這眼前的景象中搜尋它與唐萬福的種種關聯,老陽也莫名驚訝,他指著一個位置告訴我,他當年進洞時,清清楚楚地記得,大「石桌」就擺在這個位置,如今蹤影全無。洞中沒有一絲人類居住的痕跡,我的心一下沉了下去。

於是,我和老陽一起來到洞前門,尋找傳說中那堆積如山的貝丘,然而,陡峭的崖壁前,貝丘的蹤影也杳如黃鶴。老陽喃喃自語,明明自己當年親眼所見,怎麼蕩然無存了?他一點也不甘心,認真地搜尋著,最後,千辛萬苦地尋到幾枚,如獲至寶地攤給我看。其實,我內心很清楚,在如此陡峭的崖壁前,縱有貝丘也一定被雨水衝向下面的山灣去了,只是我太疲憊了,不敢再深入崖底,一探究竟。帶著落寞,帶著不甘,我在洞前門扣扣索索地探究起來。不經意間,我突然發現洞口的邊沿存有大量的「三合泥」,這是古人建築和封墓的重要材料,我沉落的心一下子又興奮起來。漸漸地,我發現,洞門口有大量人為的封土痕跡,洞門底部還殘存著青石板和「三合泥」砌就的基礎。

我心裡一愣,莫非,這不是傳說中的唐萬福的藏寶洞,而是……這樣想著,我不由自主地轉過身去,從洞口順著它的朝向望去,我的心在震撼中顫慄不止: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我激動得語無倫次。憑藉膚淺的勘輿學知識,我心裡已暗暗有了答案:此洞位於雞冠山之巔,而這個巔峰正是所謂的龍脈「發脈」之處,洞口向南,幾乎是正子午走向,山向越過沅江,直指縣城南面的筆架山的主峰,這是名副其實的以山為墓的王陵墓葬啊!我把心中的推斷告訴同行的朋友,他們也異常興奮。我簡單地向他們介紹了中國古代勘輿學的基本常識,他們也開始相信起來。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我提議,從後洞門原路爬出去,爬上洞頂,再一探究竟。

上得頂來,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驚了!只見雞冠山拔地而起,迤邐向前,直奔沅江,如一條蒼龍翻滾著躥入滔滔沅水,周圍的群山如同一排排威嚴的武士,又如莊穆的儀仗,拱衛著雞冠山。石洞的位置在「雞冠」的正中,給人一種幽冥通玄的神秘感。懸崖邊和峰頂的樹葉被秋霜染的殷紅,更增添了它的威嚴和華貴!我的內心更加堅定,從山脈的走向,到山的氣勢和植被的特色,這裡就是一座以山為墓的王陵。雞冠山的正對面就是香爐山,香爐山的險峻和殿堂的神像似乎在竭力地提示著這個答案:唐萬福兵敗遇害後,他的部將或鄉親,感於他的英勇,將他葬在雞冠山這天造地設的石洞之中,對面的庵院很有可能就是為唐萬福守靈而建。為了保住這個王陵,他們用「三合泥」和青石板封死了前洞口。後來,王朝的統治者為發洩心中的怨恨,兼以震懾鄉民,又把唐萬福的屍首連同棺木挖了出來示眾。這才有了唐萬福被三次砍頭不死的傳說,至於後人傳說「唐王洞」的三塊金柴,則很有可能是遺留的棺木座子,而老陽所見的「石桌」,則很有可能是祭祀用的祭壇。還有一種推斷,該墓曾數次被盜,「後洞門」其實就是盜洞,那一堆堆亂石就是很好的證明。再聯想到後洞口的那一株刻著印記的刺槐樹,我們可以斷定,二十年前,該洞曾最後一次被盜,三道印記就是盜墓賊做的標記,由此洞的被盜痕跡,從側面印證了它是唐萬福陵墓的假設。

那麼問題又來了,從規制上看,「唐萬福墓」應該是一座懸棺葬。他究竟是何許人也?為何又要採用這種奇怪的喪葬方式呢?我把目光投向湛藍深邃的天空,企圖穿過歷史的煙雲,去尋找一個期待已久的答案。

唐萬福佔山為王,僅在道光縣誌所載的一篇遊記有隻字片語,康熙年間天柱縣訓導趙誠在他的《遊香爐山記》裡寫道:香爐山「殿左有唐公像,即昔之叛而據是山者」。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唐萬福佔山為王當不是有清一代的史實。再聯想到唐萬福的特殊喪葬習俗,我的腦海裡迅速蹦出兩個字:「僰人」。

僰人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後一個被滅絕的少數民族,他們以宜賓為中心(此地至今有僰王山)聚居。因其助周伐紂有功,被封於僰山而名。僰人憨直忠勇,義薄雲天。相傳,元末,陳友諒與朱元璋爭霸天下,鄱陽湖一戰,陳友諒戰死,部族分兩支潰散,一支入福建漂泊海上,史稱「疍民」;一支一路向西,逃入湘黔川交界之地,辰溪陳姓即是由此而來。他們在武陵山脈同當地僰人交好,得到僰人的庇護才得以苟全性命。僰人也因此與明王朝結下二百年的「梁子」。直到萬曆年間,明王朝派十萬官兵對僰人進行滅絕人性的圍剿,他們不甘俯首,紛紛揭竿而起佔山為王。這場慘烈的戰鬥一直延續了十多年,最後僰人被剿滅殆盡,僅兩千餘人被招安,從此,僰人徹底退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舞臺,僅留下沅水及長江兩岸的懸棺默默地訴說著當年種族滅絕的慘烈。這樣推斷起來,唐萬福的起兵稱王,便有了更好的理由,而且,箱子巖的懸棺遺址似乎也默默地印證著這一點。如果,唐萬福真的是僰人勇士,那麼雞冠山就應該是這位僰人英雄的最後傳奇。我期待著有朝一日,能有一位飽學之士,懷著拳拳之心,揭開辰溪這方土地之下深深湮沒的人文故事,還這片土地以本來的絢爛與壯麗。

我們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歷經千辛回到山腳。雖然,沒有找到貝丘遺址,也沒有真正揭開唐萬福傳說之謎,但我們依然感到非常愉快,因為,我們似乎觸摸到了謎底的邊沿。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一位同伴驚呼:「快看!快看雞冠山!」我們飛快扭過頭去,霎時,我的靈魂和目光瞬間凝固:如血的夕陽把巍峨的雞冠山映染得分外莊嚴而神秘。

我們站在山下,如同沐浴著雪域聖山的靈光,心靈一下子變得空靈而神聖。我的心猛烈地顫抖起來:究竟是天緣的巧合,抑或是唐萬福,這位推理之中的僰人勇士,在九天之上對我們展露讚許的微笑?高天流雲,歲月悠悠,歷史的天空裡,一切似乎都在冥冥之中。

相關焦點

  • 僰人為什麼要打牙
    僰人打牙的原因是為了醫治因感受瘴氣而生的瘴癘病。關於瘴毒和瘴癘病的記載,《新唐書·南蠻下》有兩處:一是「南平獠,東距智州(此地名有誤,為史書作者失誤),南屬渝州(今重慶),西接南州(今江津),北涪州(今涪陵),戶四千餘。多瘴癘。山有毒草、沙蝨、蝮虵。」當年僰人生活的地域,與南平僚生活的地域接壤,地理氣候基本相同,因而瘴毒很多。
  • 雞冠山||羅濤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年輕的獵人經常到雞冠山來打獵,一日忽然發現一隻皮毛髮亮、體格健碩的沙狐子,大白天在山梁上大模大樣地或跳或跑,或轉來走去的,獨自玩耍。這可是一張好皮子啊,給媳婦做一頂狐皮帽子該有多好!獵人心中一陣狂喜,躡手躡腳地靠近過去,藏在一塊大石頭後面,找了個好角度,瞄準了,「呯」就是一槍。狐狸應聲跌了一個跟頭,揚起一股塵土,翻過一道梁跑了。
  • 僰人再現!華夏第57個民族的消亡之謎
    (僰人懸棺)僰人已經消失?「僰人」是 先秦時期就在中國西南居住的一個古老民族。到明代這種矛盾加劇,同朝廷多次戰爭後也終於惹怒了天朝,萬曆年間出重兵圍剿僰人。這次官兵殺紅了眼,見僰人就殺,見房屋就點火,不僅滅了他們的「國」,還要殺絕他們的人,自此僰人消失在世人的視線裡。不知是殺絕了還是逃往天邊去了,總之不再有僰人了。此後,流傳著各種說法。有人說,僰人被殺絕了;也有人說,僰人被其他民族同化了;還有人說,僰人逃往雲南、貴州的部分地區。
  • 丘北發現神秘僰人 曾為一個消失於幾百年前的古代民族
    此次我與雲南省彝族學會考察團的專家學者們踏訪白泥塘村,是因為之前有人向考察團透露,他們不僅知道僰(音「勃」——編者注)人,而且還在趕街的時候見過僰人,僰人的寨子就在大山深處。一些婦女的衣服上有太陽和大海的圖案,精美的頭飾上綴著大量海貝,形似雞冠。這種稱為「沖天帽」「雞冠帽」的頭飾,與發現的川南僰人的古老風俗一致。  這時,專家學者們從村民的笑容中有所發現:露齒時,兩顆用金屬薄片鑲的側門牙熠熠生光。這讓專家學者們大吃一驚——1974年,在四川宜賓發掘出10具懸棺屍骨,其中7具成人屍骨有6具都被打掉了兩個上齒。
  • 僰人史辯
    提要:宜賓、瀘州以南的川滇黔結合部,從遠古時期起,就存在一個族群(或部落)群,叫西南夷。僰人是西南夷中的一支。僰人在春秋前後就已經消失了,可是有「專家」為了發展宜賓市地區的旅遊業,出主意打「僰人牌」,他們把僰人消失的時間從秦漢推遲到明朝萬曆年間,把宋朝博望山的五鬥夷,把明朝九絲城的都掌夷,都稱之為僰人。這些歪曲歷史、杜撰歷史的文章,和經典名著宋史、明史相悖。
  • 消失的僰人,神秘的懸棺
    關於僰人的起源,就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崑崙山上一年四季曉霧繚繞,祥雲朵朵,溪流潺潺,花香鳥語。樹一年四季都是綠的,草一年四季都是青的。西王母就在一片百花叢中的瑤池洞裡修煉。從此各路神仙常常看到崑崙山上的萬花叢中,有一個亭亭玉立的黑衣少女,頭上扎著花繩,苗條健美,鴨蛋臉兒,頭上梳了一個高高的髮髻,齒白唇紅,兩翼翅膀化作身上的馬褂衣和下身的統裙,極其美貌。後來她的兒孫們(僰人)幾乎都沿用這個穿戴。一天,九仙山桃源洞廣成子道人攜彩霞童子到崑崙山玉虛宮拜見師父元始天尊,彩霞童子沒有名姓,廣成子叫他阿彩。
  • 傳說中的「雞冠蛇」,歐洲歷史上也有記載
    這種傳說中的雞冠蛇,在民間故事中很常見。中國中東部和南部地區,有很多關於它的記載。傳說中,這種蛇也是奇毒無比,而且和歐洲的雞蛇一樣,可以直立上身前進,誇張一些的描述,雞冠蛇還可能會凌空飛起。雞冠蛇最大的特徵,就是頭上頂著一個紅冠子——在這一點上,歐洲的雞蛇有時候還有雞爪和雞翅膀……問題在於,雞冠蛇僅僅存在於傳說中,現在沒有任何直接證據,能證明它的存在。
  • 傳說中的蛇王雞冠蛇, 就是這個樣子?
    傳說中的雞冠蛇真的存在嗎?這個問題一直都沒有真正解決,但是卻一直都有它的傳說。
  • 傳說中的蛇王雞冠蛇,就是這個樣子?
    傳說中的雞冠蛇真的存在嗎?這個問題一直都沒有真正解決,但是卻一直都有它的傳說。傳說中的蛇王雞冠蛇,有著無解的毒,但是也通人性,很多雞冠蛇都不會主動傷人。那麼這種雞冠蛇真的存在嗎?我們來看看。
  • 民間傳說拾遺——危險的雞冠蛇是什麼動物?
    而在中國的東部、南部地區,廣泛流傳著關於雞冠蛇的傳說。 唐末道士杜光庭所著的《靈異記》中記載:「雞冠蛇,頭如雄雞有冠。身長尺餘,圍可數寸,中人必死,會稽山下有之。」《本草綱目》中也記載了一種頭上有冠的蛇類,想來就是雞冠蛇。
  • 歷史之謎|僰人為什麼要行懸棺葬?
    新的一天  從閱讀開始【作者介紹】     黃華良,男,洛表民族中學教師,珙縣僰人神話傳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縣級傳承人
  • 雞冠蛇,劇毒無比會模仿人說話,老一輩口中的詭異傳說
    有人說這是傳說中的「雞冠蛇」,在農村長大的朋友,可能都聽老一輩的人講過這樣一種奇特的生物——雞冠蛇。據說中國東部、南部廣大地區都有它的傳說。雞冠蛇是什麼蛇?《靈異錄》記載:「雞冠蛇,頭如雄雞有冠。身長尺餘,圍可數寸,中人必死。會稽山下有之。」
  • 懸棺葬:失落的僰人文明
    雪霏草草山山孝,風吹松柏哭哀怨。白日花開成祭禮,夜間星鬥照靈臺。」150年前,一個多愁善感的文人對僰人懸棺發出了深深的哀嘆。僰人懸棺葬是古代比較奇特的安葬形式,被理論界的學者稱為「上古遺存、天下奇蹟」。僰人為什麼民族?怎樣斷代?他們為什麼要行懸棺葬,用什麼樣的方法將沉重的棺木放在了高高的懸崖上?僰人懸棺至今仍然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 西南夷「僰」之史辨
    懸棺葬族屬已有界定,所謂川南懸棺葬稱為「僚人懸棺」還是「僰人懸棺」?或稱作「都掌蠻懸棺」?這僅是同一族屬遺物的異稱而已,並無實質之辯。1954年冬,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珙縣麻塘壩一帶的懸棺葬進行普查後,沿用《珙縣誌》「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崖上」的記載,命名為「僰人 懸棺」。
  • 「古蜀文明」之懸崖上的民族——僰人!
    牧誓八國的大部分部落都是蜀地周邊的部族,從這裡可以看出:周族和蜀地等西部民族保持著相當緊密的聯繫,它們是一個大的聯盟群體。僰(音伯)人的發源和古羌人一樣,來自於南亞古人沿瀾滄江而上,沿途的都是同祖同源,而終點則是古羌人。僰人廣泛分布在今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山谷和河流,後來他們一度發展到和邛人、冉人靠近的青衣江流域。
  • 神秘的「僰人懸棺」 場面震撼恐怖
    我國古代的南方民族中,百越、幹越、僚人、僰人(都掌人)民族都有懸棺葬的習俗。而最有名的就是川南的僰人懸棺和福建的船形懸棺。《珙縣誌》載「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僰人懸棺被稱為世界之最、巴蜀一絕。懸棺葬是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葬制。「僰人懸棺」崖葬墓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僰人利用宗教起義
    僰人家園麻塘壩明正德年間,麻塘壩裡生活著許多僰人,分屬好幾個部落,其中有一個部落,酋長名叫普法惡。這普法惡與漢族、倮倮、羿、苗民族雜居在一起,深受漢族的影響,不僅能懂漢話,說一口流暢的漢語,而且對漢族所信奉的佛教也知之甚多。經常利用佛教為別人家裡人生病或死亡,幹一些畫符驅鬼、降妖除魔的勾當。
  • 僰人故事系列之馬桑的來歷
    傳說古代的馬桑樹就叫做「桑樹」,叫「馬桑」是後來的事。桑樹長得特別快,俗話說的「見風長」,所以長得又高又大。馬桑樹一般生長在高巖的腳下,長高后樹杆幾乎就挨到峭壁上了,那濃密的樹枝緊緊貼在峭壁上,僰人不僅砍馬桑樹做棺材,而且還是順著馬桑樹爬到高巖上行懸棺葬的。後來,羅因秀才罵了桑樹,從此以後桑樹就長不高了,還被人們稱為「馬桑」。這是怎麼回事呢?
  • 民間傳說六大神秘生物 雞冠蛇真的存在嗎?龍排第二
    民間傳說六大神秘生物:雞冠蛇雞冠蛇在中國東部、南部廣大地區都有它的傳說,中國民間傳說認為,雞冠蛇長有類似公雞的肉冠,身長尺餘,圍可數寸,體色不一,可直立上身。該蛇劇毒無比,會主動攻擊人,其在攻擊時雞冠狀物會由紅變為紫色,會像眼鏡蛇那樣噴毒液、毒霧。一旦惹怒它之後,它就會跳起來和人比高,如果它跳起時比你高,那麼它就會對你展開攻擊。
  • 雞冠蛇真的存在嗎?民間傳說六大神秘生物 ,龍排第二
    民間傳說六大神秘生物:雞冠蛇雞冠蛇在中國東部、南部廣大地區都有它的傳說,中國民間傳說認為,雞冠蛇長有類似公雞的肉冠,身長尺餘,圍可數寸,體色不一,可直立上身。該蛇劇毒無比,會主動攻擊人,其在攻擊時雞冠狀物會由紅變為紫色,會像眼鏡蛇那樣噴毒液、毒霧。一旦惹怒它之後,它就會跳起來和人比高,如果它跳起時比你高,那麼它就會對你展開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