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Dickson餐廳的時候是上午十點半,我找了個靠窗的位置坐下,點了再平常不過的蝦餃、燒賣、鳳爪和排骨。沒有飯館常有的嘈雜和鄰桌不斷傳來的客套話,這裡更像是跟家裡人常來聊天的地方。所有食客,三三兩兩或舉家同坐,悠然的閒聊著,讓人感到一陣親切和舒服。這裡是北京,大抵是因為許多香港人都聚居在這一帶,所以總能聽見熟悉的粵語交談聲。有那麼一瞬間,我恍然覺得自己到了香港。
這裡是Dickson Kitchen,一家幾乎所有在順義一帶居住的香港人都知道的粵菜餐廳。
蝦餃
為廚30年,那讓我念念不忘的味道
今年49歲的黃偉豐,是Dickson Kitchen的老闆,大家都習慣叫他Dickson,餐廳也以此命名。回憶起自己與杯盤飯菜打的這30幾年交道,Dickson顯得感慨萬千。「從小就喜歡做菜,15歲便入了廚師這一行當,可能也算小有天份吧,沒多久就開始在香港做義大利菜和法國菜了。21歲那年,因為想嘗試不同的口味,就跑去了土耳其,在伊斯坦堡一待就是11年。那段時間在希爾頓擔任大廚,負責5家酒店的中餐廳。在34歲的時候,又輾轉去了義大利,在羅馬生活了9年。當時在德國漢莎航空做亞洲區的廚師,負責整個歐洲區飛亞洲航班的飛機餐。大概是在44歲那年吧,又回到了亞洲這個讓我熟悉的地方,來了北京擔任中國國航總廚,為國航的60條航線做了兩年多飛機餐。直到2012年,我才離開。」
「做廚師做了整整三十幾年,我做法國菜也好義大利菜也好,又或者是其他菜,總覺得少了一些味道在裡面。後來真正開竅,才知道,原來少的,是那一味叫做『家鄉』的作料。」
2012年4月,Dickson離開國航,在北京這個與自己有著諸多淵源的城市,創建了自己的粵菜餐廳品牌——Dickson。這裡有他的老朋友,有他的家人,「我15歲開始做菜,跨越大半個地球,做了三十幾年味道給別人,我想現在是時候做一些味道給家裡人了。還有每一個同在北京的香港人,儘管我們可能彼此陌生,但這裡的味道一定是你所熟悉的。」
流沙包
離家千裡,吃到一口熟悉的燒味究竟是怎樣一種體驗
在北京,粵菜館十分尋常可見,你可能嘗試過許多不同的店,但要論「口味純正」一說,怕是只有地道的廣東或是香港人才最有話語權。吃飯的空檔,不遠的隔壁桌一家,點了一份這裡的招牌菜——燒鵝。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吃飯場景真是羨煞旁人。我與桌上一位姿態雍容的女士對上了眼神,不遠不近的距離,她便笑盈盈地用粵語跟我拉起了家常。這位來自香港的女士,已經在北京生活7年了。「大概是去年吧,第一次來這裡,也是偶然聽說的,那之後就沒有再去過其他地方(粵菜餐廳)了,也習慣了來這邊。」當我問到她為什麼更喜歡Dickson餐廳的時候,她笑稱,是這裡的味道和感覺。「誰都會鍾意環境好一些的,但更重要的是這裡的味道。它不是在賣燒味,它是真正在做燒味。這就好比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吃到家鄉的特色菜,卻永遠敵不過家常飯。」
「這裡是能夠吃出家的味道的。」
這大概是Dickson餐廳每天眾多的客人之中,一位普通而又很是「嘴刁」的港人食客了。而每天不計其數的這樣的客人,都在過往之中享受著這裡難得的「家的味道」。
糯米雞
普通家常菜背後原來「大有考究」
在Dickson餐廳,哪怕是一道看似很普通的家常菜,背後的選料與製作也都是極其考究的。這也正是其精髓所在——「尊重食材」。即烹飪過程會以食物原味為核心,用最少的佐料做出最本色的味道,更意味著其無論是對食材選擇還是廚師自身技藝都有著極高要求。而Dickson累積了三十幾年的廚藝與經驗,也是其獨特的Dickson味道最強有力的保證。
Dickson Kitchen的食材主要採購自麥德龍,所有肉質品必須出示政府的食品安全檢疫證明,菜品大部分則選自口感更好的南方蔬菜。Dickson非常重視食材的新鮮度和安全性,在用料上也十分講究。餐廳廚師的灶頭上拒絕使用味精,並忌油辣,所用調料均以清新為本,只為調出主料的原味。
Dickson Kitchen最有名的是燒鵝,採用傳統燒制手法,做出的鵝深藏香氣,皮脆肉嫩,口味地道,與傳統香港燒鵝別無二致。Dickson為了還原菜品的傳統味道,無論是原料選取還是製作方法上都儘量保證其本土化。在做潮州麵時,他會要求廚師放入一些魚乾熬制湯頭,可能許多北方人接受不了,但對香港人而言,這是他們從小就吃慣的味道。煲仔飯中所用的臘味和鹹魚也全部運自香港,只因「那股味道不一樣」。
Dickson的熟客很多,許多人來到餐廳都不用自己點菜,直接讓店員安排。「幫客人點菜時我們會特別注意,如果那桌客人有小孩子或老人家,就會叮囑廚房儘量避免放太多骨頭、肥肉或太油。有小孩的,我們會選一些比較容易接受的,比方說咕嚕肉這種酸酸甜甜的菜,小孩子都挺喜歡吃。」——吃得放心,才是最重要的,這是Dickson最想跟顧客建立的信任關係。
Dickson餐廳一角
作為香港廚師給自己定下的「死規矩」
粵菜講究細節,對Dickson而言,做菜更是一門藝術。「你多一分用工,它就多一分美味,你少一分功夫,它就少一分美好。」他相信從一道菜的烹製手法、口味與配搭上,就可以看出這道菜背後的廚師有沒有用心。
Dickson 餐廳分為Dickson Kitchen和Dickson Daily兩部分,其中Dickson Kitchen主打港式茶餐廳風格,Dickson Daily則以私房菜為主,經常由Dickson親自掌勺。客人只需報出人數及人均消費預算,他就會為其定製「專屬菜單」。但無論菜品如何不同,其製作都會按照老香港的傳統習慣進行,十餘道菜式也會遵照香港人傳統用餐順序奉呈。在他看來,這已經不僅僅是做吃一頓飯,其背後更代表著一位香港廚師對於本土飲食文化的尊重和推崇。
Dickson做菜一直都有自己的一套邏輯,用他的話說,那是一個「廚師該有的規矩」。
在食材選擇上,一定要堅持用新鮮食材,如果明知不夠新鮮還要去用就是壞了規矩;刀工方面對於不同食物的厚薄程度均有不同要求,切成什麼樣子都要按照規矩來,不應任憑個人喜好;做菜時要牢記客人的要求和忌口,絕不能拿食物開玩笑;烹飪時要足夠細緻,就以比較有代表性的海鮮為例,海魚與河魚單單是在火候上就有極大區別,所以在香港,一般能在廚房烹製海鮮的廚師,都被要求起碼超過十年經驗。
正是這些規矩為香港塑造出一個「怪現象」:不管你去哪裡找廚師炒菜,最後都會發現,無論菜式還是口味都相差無幾。「規矩」算是香港人口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詞,他們重規矩,守規矩,無論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規矩。
黃偉豐 Dickson
今年是Dickson加入廚師行業的第34年。此時此刻,他依舊在客流不息、氣氛和暖的Dickson餐廳中忙碌著,為每一位客人烹製著家的味道,烹製著令人懷念的香港味道。
我們很慶倖在北京找到一家那麼「有heart」的粵菜餐廳,無論是懷念家鄉味道,抑或是喜愛粵菜的純正「吃貨」,這裡都是你尋找味蕾滿足感的好去處。為此,「香港人在北京」將於12月5日,與Dickson一起舉辦首次「Dickson飯局」,由Dickson親自為大家制定私房菜單,邀請住在附近的香港朋友們一起聚餐。在Dickson的號召力之下,40個名額在1天內全部訂滿,足以見證Dickson深受大家信任。香港人的「Dickson飯局」將於每個月舉行,這次未能報到名的朋友下月請早啦!
- END -
拍攝 | 馨蕊
採訪 | 孟一毛、馨蕊
文 | 陳阿牙、孟一毛
編輯整理 | 小柏
香港人在北京,香港文化聚集地
微博:@香港人在北京2015 | 微信:hkpibj
投稿寄合作郵箱:fayechen77@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