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heart 這裡的每一道菜都讓我懷念香港

2021-02-16 北上港心


走進Dickson餐廳的時候是上午十點半,我找了個靠窗的位置坐下,點了再平常不過的蝦餃、燒賣、鳳爪和排骨。沒有飯館常有的嘈雜和鄰桌不斷傳來的客套話,這裡更像是跟家裡人常來聊天的地方。所有食客,三三兩兩或舉家同坐,悠然的閒聊著,讓人感到一陣親切和舒服。這裡是北京,大抵是因為許多香港人都聚居在這一帶,所以總能聽見熟悉的粵語交談聲。有那麼一瞬間,我恍然覺得自己到了香港。

這裡是Dickson Kitchen,一家幾乎所有在順義一帶居住的香港人都知道的粵菜餐廳。


蝦餃

為廚30年,那讓我念念不忘的味道

今年49歲的黃偉豐,是Dickson Kitchen的老闆,大家都習慣叫他Dickson,餐廳也以此命名。回憶起自己與杯盤飯菜打的這30幾年交道,Dickson顯得感慨萬千。「從小就喜歡做菜,15歲便入了廚師這一行當,可能也算小有天份吧,沒多久就開始在香港做義大利菜和法國菜了。21歲那年,因為想嘗試不同的口味,就跑去了土耳其,在伊斯坦堡一待就是11年。那段時間在希爾頓擔任大廚,負責5家酒店的中餐廳。在34歲的時候,又輾轉去了義大利,在羅馬生活了9年。當時在德國漢莎航空做亞洲區的廚師,負責整個歐洲區飛亞洲航班的飛機餐。大概是在44歲那年吧,又回到了亞洲這個讓我熟悉的地方,來了北京擔任中國國航總廚,為國航的60條航線做了兩年多飛機餐。直到2012年,我才離開。」

「做廚師做了整整三十幾年,我做法國菜也好義大利菜也好,又或者是其他菜,總覺得少了一些味道在裡面。後來真正開竅,才知道,原來少的,是那一味叫做『家鄉』的作料。」

2012年4月,Dickson離開國航,在北京這個與自己有著諸多淵源的城市,創建了自己的粵菜餐廳品牌——Dickson。這裡有他的老朋友,有他的家人,「我15歲開始做菜,跨越大半個地球,做了三十幾年味道給別人,我想現在是時候做一些味道給家裡人了。還有每一個同在北京的香港人,儘管我們可能彼此陌生,但這裡的味道一定是你所熟悉的。」

流沙包

離家千裡,吃到一口熟悉的燒味究竟是怎樣一種體驗

在北京,粵菜館十分尋常可見,你可能嘗試過許多不同的店,但要論「口味純正」一說,怕是只有地道的廣東或是香港人才最有話語權。吃飯的空檔,不遠的隔壁桌一家,點了一份這裡的招牌菜——燒鵝。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吃飯場景真是羨煞旁人。我與桌上一位姿態雍容的女士對上了眼神,不遠不近的距離,她便笑盈盈地用粵語跟我拉起了家常。這位來自香港的女士,已經在北京生活7年了。「大概是去年吧,第一次來這裡,也是偶然聽說的,那之後就沒有再去過其他地方(粵菜餐廳)了,也習慣了來這邊。」當我問到她為什麼更喜歡Dickson餐廳的時候,她笑稱,是這裡的味道和感覺。「誰都會鍾意環境好一些的,但更重要的是這裡的味道。它不是在賣燒味,它是真正在做燒味。這就好比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吃到家鄉的特色菜,卻永遠敵不過家常飯。」

「這裡是能夠吃出家的味道的。」

這大概是Dickson餐廳每天眾多的客人之中,一位普通而又很是「嘴刁」的港人食客了。而每天不計其數的這樣的客人,都在過往之中享受著這裡難得的「家的味道」。

糯米雞

普通家常菜背後原來「大有考究」

在Dickson餐廳,哪怕是一道看似很普通的家常菜,背後的選料與製作也都是極其考究的。這也正是其精髓所在——「尊重食材」。即烹飪過程會以食物原味為核心,用最少的佐料做出最本色的味道,更意味著其無論是對食材選擇還是廚師自身技藝都有著極高要求。而Dickson累積了三十幾年的廚藝與經驗,也是其獨特的Dickson味道最強有力的保證。

Dickson Kitchen的食材主要採購自麥德龍,所有肉質品必須出示政府的食品安全檢疫證明,菜品大部分則選自口感更好的南方蔬菜。Dickson非常重視食材的新鮮度和安全性,在用料上也十分講究。餐廳廚師的灶頭上拒絕使用味精,並忌油辣,所用調料均以清新為本,只為調出主料的原味。

Dickson Kitchen最有名的是燒鵝,採用傳統燒制手法,做出的鵝深藏香氣,皮脆肉嫩,口味地道,與傳統香港燒鵝別無二致。Dickson為了還原菜品的傳統味道,無論是原料選取還是製作方法上都儘量保證其本土化。在做潮州麵時,他會要求廚師放入一些魚乾熬制湯頭,可能許多北方人接受不了,但對香港人而言,這是他們從小就吃慣的味道。煲仔飯中所用的臘味和鹹魚也全部運自香港,只因「那股味道不一樣」。

Dickson的熟客很多,許多人來到餐廳都不用自己點菜,直接讓店員安排。「幫客人點菜時我們會特別注意,如果那桌客人有小孩子或老人家,就會叮囑廚房儘量避免放太多骨頭、肥肉或太油。有小孩的,我們會選一些比較容易接受的,比方說咕嚕肉這種酸酸甜甜的菜,小孩子都挺喜歡吃。」——吃得放心,才是最重要的,這是Dickson最想跟顧客建立的信任關係。


Dickson餐廳一角

作為香港廚師給自己定下的「死規矩」

粵菜講究細節,對Dickson而言,做菜更是一門藝術。「你多一分用工,它就多一分美味,你少一分功夫,它就少一分美好。」他相信從一道菜的烹製手法、口味與配搭上,就可以看出這道菜背後的廚師有沒有用心。

Dickson 餐廳分為Dickson Kitchen和Dickson Daily兩部分,其中Dickson Kitchen主打港式茶餐廳風格,Dickson Daily則以私房菜為主,經常由Dickson親自掌勺。客人只需報出人數及人均消費預算,他就會為其定製「專屬菜單」。但無論菜品如何不同,其製作都會按照老香港的傳統習慣進行,十餘道菜式也會遵照香港人傳統用餐順序奉呈。在他看來,這已經不僅僅是做吃一頓飯,其背後更代表著一位香港廚師對於本土飲食文化的尊重和推崇。

Dickson做菜一直都有自己的一套邏輯,用他的話說,那是一個「廚師該有的規矩」。

在食材選擇上,一定要堅持用新鮮食材,如果明知不夠新鮮還要去用就是壞了規矩;刀工方面對於不同食物的厚薄程度均有不同要求,切成什麼樣子都要按照規矩來,不應任憑個人喜好;做菜時要牢記客人的要求和忌口,絕不能拿食物開玩笑;烹飪時要足夠細緻,就以比較有代表性的海鮮為例,海魚與河魚單單是在火候上就有極大區別,所以在香港,一般能在廚房烹製海鮮的廚師,都被要求起碼超過十年經驗。

正是這些規矩為香港塑造出一個「怪現象」:不管你去哪裡找廚師炒菜,最後都會發現,無論菜式還是口味都相差無幾。「規矩」算是香港人口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詞,他們重規矩,守規矩,無論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規矩。

黃偉豐 Dickson

今年是Dickson加入廚師行業的第34年。此時此刻,他依舊在客流不息、氣氛和暖的Dickson餐廳中忙碌著,為每一位客人烹製著家的味道,烹製著令人懷念的香港味道。

我們很慶倖在北京找到一家那麼「有heart」的粵菜餐廳,無論是懷念家鄉味道,抑或是喜愛粵菜的純正「吃貨」,這裡都是你尋找味蕾滿足感的好去處。為此,「香港人在北京」將於12月5日,與Dickson一起舉辦首次「Dickson飯局」,由Dickson親自為大家制定私房菜單,邀請住在附近的香港朋友們一起聚餐。在Dickson的號召力之下,40個名額在1天內全部訂滿,足以見證Dickson深受大家信任。香港人的「Dickson飯局」將於每個月舉行,這次未能報到名的朋友下月請早啦!


- END -

拍攝 | 馨蕊

採訪 | 孟一毛、馨蕊

文 | 陳阿牙、孟一毛

編輯整理 | 小柏

香港人在北京,香港文化聚集地

微博:@香港人在北京2015 | 微信:hkpibj

投稿寄合作郵箱:fayechen77@sina.cn

相關焦點

  • 龍華 | 粵式傳統茶樓,令人懷念的古早味
    早前活躍在Facebook的美食社群中,「古早味」一詞出現在我的視線裡,出於好奇,Google了一下,原來古早味就是「懷念的味道」。而這裡,從室內裝修到桌椅佈置,都散發著令人懷念的古早味。雖然許多遊客對它的出品表示有點遺憾,但到店打卡的人依然有增無減,或許這也是它的另一種魅力。
  • 走進這裡,走進普通人日常的香港
    許鞍華曾這樣形容,「這是不為人所熟悉的香港,我覺得這地方的居民與商戶之間充滿溫情,很有人情味。有些人會覺得這裡節奏懶散,但我偏愛它的人性化。」  深水埗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迄今仍大抵維持1960年代的原始面貌。乍看之下,也許難以領會那歷盡滄桑的老舊街區究竟有何迷人之處。然而這個滿是歲月痕跡的社區其實魅力無窮,隨處都能讓人一窺老香港的影子。
  • ---這是會讓全世界佩服的臺灣菜---RAW
    菜單底下就是自己的刀叉和湯匙我在臺灣已經很多次點菜前習慣性跟服務員要酒單而被問說您今天要慶祝什麼嗎 我永遠笑著回答這個蝦籽義大利麵搭配了一杯菌菇湯 上面一粒粒的是破布子下面肥瘦相間的是豬肉((我知道這句完全就是廢話
  • 人物|江孫芸的中餐盛宴 讓老美回味無窮
    現在做的都是幫人家忙的事,幫餐館做顧問,幫中美國際學校(Chinese American International School)等組織捐錢,和餐飲界的人還是保持密切的關係。 以前我經營餐館,美國人愛來吃,但他們無從比較。之後去中國的人才知道,我的菜是道地的中國菜。如今想吃這種菜、想找這樣社交娛樂的地方,已經沒有了。
  • 唯一讓我上癮的私房菜---朋友家
    這兩年上海颳起了一股私房菜風幾乎每星期都有新店開張
  • 【我在香港生活】在香港做西裝訂製的北京女生:輕視我的人,我會用作品讓ta閉嘴
    但她說這些都不算難,在香港打拼,最難的是調節心態,做到不畏懼別人異樣的眼光。「我覺得就是用實力說話。」北京女孩簡單有力的一句話,勝過千言萬語。,而這每一個大膽的花色,都出自Bettie手繪的花型。;左下圖:Danny Summer夏韶聲;右下圖:王祖藍)每個人來香港都有自己的理由。
  • 【深圳美食】地道馬來菜 五星推介
    老闆王師傅如是說道,王師傅是馬來西亞吉隆坡人,從事馬來西亞菜製作已經有三十年經驗,曾獲得香港美食大賽的銀獎,名副其實有權威認證,他笑言深圳很多馬來西亞餐廳做得不夠正宗,從而誤導了食客,譬如白咖啡,其實白咖啡從來就不是白色的,稱之為白咖啡純粹是因為所使用的咖啡豆是白色的,但吃慣了不正宗馬來菜的客人來到這裡卻反而覺得白咖啡不是白色應該不正宗,真的好哭又好笑。
  • 我就是澳門,等疫情結束後, 我一定擺滿美食等著大家!
    你好~我是歸來整整20個春秋的遊子,澳門。這些日子,陸續收到了許多內地同胞的鼓勵和點贊,讓我感慨不已。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努力不給國家添亂,爭取交上一份讓民眾滿意的答卷。祖國母親的心和我一直緊密相連。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蓋章的美食之都,無論是高檔奢華的米其林餐廳還是融匯中葡特色的美食,我都有。貼心溫柔又多才多藝的我是不是你的理想型呢? 也許轉過這個街角,就有一間老字號就等你開展一場浪漫偶遇。
  • 【獅子山下】這裡是香港的維多利亞港 這裡是中國的香港
    香港島滿是充滿現代感的高樓大廈,還有已成地標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九龍半島則有香港藝術館和香港太空館。喜歡維多利亞港的人,一定也會愛上「天星小輪」,作為最質優價廉的觀光交通工具,乘坐天星小輪漫遊香港,可以真正感受到維港的美。天星小輪每天都往來於中環、灣仔、尖沙咀等旅遊景點,曾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列為「人生50個必到的景點」之一。
  • 10家香港藝術餐廳推薦 | 讓藝術落地,讓美味遠行
    這是一家藏在上環的法國餐廳,許多ins網紅來到香港一定要打卡的一家店,Bibo從入口處就可以看出它是一家演值逆天的餐廳,室內有古董商店,藝術畫廊還有優雅文物建築,裝修風格非常摩登藝術,藝術感十分強烈👍👍小編覺得這真的是一家完全不像餐廳的餐廳,早中晚的menu都是不一樣的,每道菜都很推薦,可能因為裝盤好看,又在一個極為藝術的氛圍下,任何吃貨的心情都是愉悅的吧~提一下,小編最喜歡他們家的龍蝦義大利飯
  • 我心安處
    這個暑假除了出差,大部分時間都是住在303(就是十六平方那個小屋),這樣的儀式於我,很像閉關,雖然也呼朋喚友柴米油鹽的。前幾天晚上,手裡抱著一包剛買的菜上樓,忽然回到十幾年前的感覺。畢業一年左右搬到這裡,那時我還沒在700上班。跟我媽預支了好多錢,把自己安頓好,開始一個人的蝸居。
  • 【食在臺灣】來到香港之後吃過很多家肉燥飯,卻再也不是夏天的味道了
    我幾乎每次去都要吃小餛飩,冰豆漿加糖,滷肉飯有點油,但卻抵擋不住得還想吃。Un滷肉飯今年夏天和姐妹一起去臺灣,其中最最最最讓我期待的美食就是滷肉飯了。前一天北京飛桃園傍晚才落地,剛入住就迫不及待跑出去逛711,搜刮各種網紅小零食飲品,足以彰顯吃貨本色(笑) 第二天一早導遊阿貴就講中午要帶我們去吃滷肉飯,嘻嘻真的很激動。但去臺北市區的路上就被眼尖的我率先發現了這個。
  • 細數那些鮮為人知的香港特色景點
    旅發局向外宣傳的香港十大景點分別為﹕星光大道、太平山頂、女人街、前九廣鐵路鐘樓、香港迪士尼樂園、尖沙咀海濱花園、香港海洋公園、廟街夜市、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金紫荊廣場、寶蓮禪寺和天壇大佛。,「活化歷史建築」的屏山鄧族文物館,推廣生態旅遊和教育的濕地公園,為被商業大廈和購物中心包圍下的香港,劃出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線.
  • 香港8090年代 紅極一時的ta 驚現珠海!
    「學生哥~要溫書咯~咪日日掛住踢波~~」我是唱出來的...2333這不是蠍子小學經常聽的兒歌嘛好懷念啊~答應蠍子請不要以此推測我的年齡好嗎?順著歌聲尋去,原來是這樣一家港式茶餐廳。老闆是香港人,著手最地道的茶餐廳飲食二十年,把香港最傳統最有歷史的手藝帶過來,這裡就完完全全是香港出品了。
  • 【死在這裡也不錯】香港墓園媲美蘇州園林,比活人住的靠譜多了
    鑽石山火葬場雖然背靠大山,但其位於黃大仙區,所以交通及其便利,每年清明、重陽等重大節日都有大量市民前來祭拜。漫長的階梯和雪白的馬蹄蓮交相呼應彷彿是寄託對逝者的哀思和想念的最好方式。較高的樓層也會讓逝者家人有舒暢,開闊之感。
  • 最佳旅遊勝地排名 香港位列全球十八
    夜幕降臨,中環的夜色別有一番滋味。與中環白天商業性的繁華不同,這裡充滿了一種鬆弛而溫情的氣息。酒吧裡放著熟悉的音樂,一群圍坐著說笑的年輕人,與迷離的夜色融為一體,對不少人來說,這是最最平常的香港之夜。 林夕曾在《我所愛的香港》一書裡這樣寫道:「自小就很喜歡看香港地圖,並把火柴盒當做樓宇,砌成太子道、彌敦道、窩打老道。我對每條走過的街道街名都有感情。」
  • 【城事筆觸】富記粥品結業,我們到底在懷念甚麼?
    <攝:古Sir> 儘管富記已經在高士德賣了近半世紀的粥品,但對於這家只會再營業多2天的老店,除了一陣淡淡的感嘆以外,我並沒有太多嗚呼哀哉的叫囂,畢竟當天我才是第一次造訪這裡,即使廿多年來無數次路過店外,但說實在這並不足以讓我產生甚麼與富記難以割捨的回憶。我在澳門長大,它在澳門經營,我之前沒光顧過它,它也沒妨礙過我,就是這樣而已。
  • 有一家
    這裡的店鋪花樣眾多,大小不一,不管辣淡,總會補以海貨填鮮味,由此,更使你的醉意來的痛快,倘若女性朋友識大體,或開明或退場,附近的那些按摩小店就情懷可多起來,就明白這些小店存在的意義了,意境就不為外人道亦矣了。        只是可惜近些年的光景就黯淡了許多,沒了往日的風光。        前幾天友人說,帶我去嘗菜。這種好事由不得步伐半絲停滯。
  • 年會尾牙要吃啥看這裡!
    哎呀~愁死我了….要吃啥?要吃啥咧?以往的年會不是自助,就是大桌菜年復一年,老調重彈花樣不變,真不好玩老闆客戶,都不喜歡今年擺脫「自助」來點不一樣的異國風情吧!遠遠看過去,其紅色溫暖的氣息迎面而來,那大紅亮眼的裝修,時尚且喜氣。
  • 「舊城中環」讓旅客深度體驗地道文化
    這裡從香港殖民地歷史的開端── 西邊的水坑口街開始,東至雲鹹街,南至堅道,北至皇后大道中,由香港最早建成的街道荷李活道貫穿其中。小小的街區,遍佈殖民地古蹟、廟宇、藝廊、老字號、潮店、餐廳和酒吧……中西古今,傳統與創意,繁華與寧靜,看似對立的東西,卻完美並存、融合、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