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創:治療心力衰竭的心房分流器植入術在武漢協和醫院成功

2020-12-15 工人日報

4月30日,由中華醫學會胸心分會副主任委員、武漢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牽頭自主研發生產的無源心血管器械——心房分流器完成了中國首例人體研究,這款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首創產品標誌著中國在這一領域實現零的突破。今日,患者達到出院標準。

68歲的劉女士13年前做了二尖瓣機械瓣置換術,7年前開始出現氣喘、胸悶、頭昏等症狀,一直規範抗心衰藥物治療,近幾年逐漸消瘦,3個月前上症加重並納差,不能睡眠。門診檢查提示左室舒張功能減低(III級,限制性充盈障礙),二尖瓣置換術後瓣膜功能良好、巨大左房伴血流淤滯、三尖瓣中度關閉不全。查體心臟惡液質,體重僅35kg,極度消瘦,胸部正中陳舊性手術瘢痕,全身無水腫。心臟超聲:二尖瓣置換術後人工瓣功能正常,巨大左房,濃密血流雲霧影,三尖瓣中度關閉不全,主動脈瓣輕度關閉不全,左室舒張功能減低(III級)。六分鐘步行距離325米。

劉女士診斷為嚴重左室舒張功能障礙導致的心力衰竭,左房極度擴大,心臟惡液質,白細胞水平低下,凝血功能紊亂,外科手術風險極大。另外理論上左心房摺疊手術雖然可減少心房容積,但無法改善左心室舒張功能不全,目前的指南未建議單純左心房摺疊手術,其意義和效果也存在爭議。在目前世界範圍內對於射血分數保留的心力衰竭亦存在藥物及器械治療手段匱乏、無法有效改善預後的困境,左心房分流減壓是唯一被證實有效的辦法,即通過經皮介入微創的方式在房間隔植入一枚分流裝置,在不明顯減少左心排量和明顯增加右心負荷的基礎上降低左心房壓力,從而改善心衰症狀及預後。充分知情同意,董念國教授團隊決定實施心房分流器植入。手術在全麻下進行,食道超聲引導下房間隔穿刺成功後送入預塑形的左房導絲建立軌道,選擇8mm外周動脈高壓球囊對心房隔進行擴張後,體外充分排氣後送入20-6mm心房分流器至房間隔處支撐此前球囊撕開的不規則心房間隔造口,透視及超聲下觀察分流器形態位置良好,即刻左心房壓下降,效果顯著。術後患者恢復順利,目前患者已轉回普通病房並下地活動,自述胸悶憋氣好轉,尤其是難以言表的胸部壓迫感明顯好轉,腹脹及納差明顯減輕,食慾大漲,目前患者已準備出院。

經房間隔分流左心減壓裝置是近年來國際上心力衰竭器械治療新興的技術方向,相對於傳統器械治療方式,具有適應症廣、經濟安全、易於推廣等特點。這一技術通過限定房間隔造口直徑,可有效降低患者左心房壓力,緩解肺淤血及呼吸困難,同時不顯著增加右心負擔及降低心排量。初期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了房間隔分流裝置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這類產品價格預計遠較傳統心衰器械便宜,適應症廣泛,容易推廣,或許能成為心力衰竭尤其是射血分數保留心衰治療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據董念國教授介紹,本次手術使用的D-shant心房分流器為中國首創、國際領先器械,該裝置是由武漢協和醫院心外科董念國教授團隊自主研發,中科院金屬所及新加坡國家心臟中心協助改進,武漢唯柯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器械,目前已經獲得9項發明專利及1項P.C.T國際專利。與國際上已進入臨床的產品如IASD、v-wave、AFR等相比,其設計最大優勢是目前唯一可回得收的分流裝置,即在術後任意時間點一旦觀察到患者血流動力學不良改變時(假設患者存在隱形右心功能障礙而術前未觀察到),可仍然通過經皮介入微創方式回收該裝置。另外鑑於AFR及IASD兩款產品有個案報導近中期裝置分流孔閉塞而失效得情況,通過材料改進增加了腰部孔徑支撐力,以此避免分流空閉塞可能。

據估計中國心力衰竭現患人群約有1000萬,患者活動耐量差,生存率低,往往每年需反覆住院,雖然不斷有新藥物治療出現,但一直以來存在依從性差、達標率低的問題,傳統器械治療價格昂貴,推廣較為緩慢,多數患者病情並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未來這項技術有望能成為心力衰竭的一種經濟、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進而改變中國廣大心衰患者的生存現狀。(工人日報記者張翀 通訊員王繼亮 聶文聞)

相關焦點

  • 我國首創治療心力衰竭心房分流器植入術在武漢協和完成
    4月30日,由中華醫學會胸心分會副主任委員、武漢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牽頭自主研發生產的無源心血管器械——心房分流器完成了中國首例人體植入,目前,患者各項指標已達到出院標準,會在今日出院。
  • 全國首創!68歲心衰太婆心臟膨大壓扁了肺和胃,心房分流器植入術救...
    5月5日上午,在武漢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感慨地說道,上一次的手術具有難度,而這一次則創造了「全國第一」——他將一個分流器植入劉女士心臟,有效改善她此前失衡的心臟負荷。5日,劉女士康復出院當天,武漢協和醫院正式宣布完成國內首創治療心力衰竭的心房分流器植入術。這不僅標誌著中國在這一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也讓大量嚴重心衰患者的救治擁有了新的路徑。
  • 我國D-shant心房分流器FIM研究最新成果發布
    「房間隔分流裝置已成為國際上心力衰竭器械治療新興的技術方向,尤其對於射血分數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來說,能夠有效緩解左心房超負荷,從而改善患者臨床症狀、運動耐量及預後。」1月13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教授吳永健在北京主持召開的D-shant心房分流器FIM研究•暨臨床入組完成新聞發布會上指出。
  • 我國D-shant心房分流器FIM研究成果喜人
    1月13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吳永健教授在北京主持召開的D-shant心房分流器FIM研究 暨臨床入組完成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房間隔分流裝置已成為國際上心力衰竭器械治療新興的技術方向,尤其對於射血分數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來說,能夠有效緩解左心房超負荷,從而改善患者臨床症狀、運動耐量及預後。
  • 中國醫學團隊研發心房分流器 完成首例人體研究
    中新社武漢5月5日電 (馬芙蓉 聶文聞)由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牽頭自主研發生產的無源心血管器械——心房分流器完成首例人體研究。患者術後恢復順利,於5日出院。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5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上述消息。據院方介紹稱,這款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器械產品標誌著中國在這一領域實現零的突破。接受首例人體研究的患者為一名68歲女性,因嚴重左室舒張功能障礙導致心力衰竭,左心房分流減壓是唯一被證實有效的辦法。
  • D-shant心房分流器臨床研究阜外醫院兩例受試者成功入組
    12月9日,國內首創性產品D-shant心房分流器的探索性臨床研究成功完成了阜外醫院兩例受試者入組。 兩例患者心房分流器植入手術均在局麻下進行,植入後即刻效果顯著,左房負荷超載和肺淤血明顯減輕,各項血流動力學指標改善。 據悉,D-Shant心房分流器是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董念國教授領導下的醫工團隊共同開發的一款國內首創、國際領先的心房分流器械。
  • 心房分流器為心衰患者帶來「生機」—新聞—科學網
    心房分流器為心衰患者帶來「生機」1月13日,在D-shant心房分流器FIM研究?暨臨床入組完成新聞發布會上,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教授吳永健指出,心衰是世界範圍內的主要健康負擔,我國的心衰患病率近年來有所上升。 我國最新的心衰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在我國≥35歲的居民中,加權後心衰患病率為1.3%,即大約1370萬人患心衰。
  • 一枚6mm的分流器挽救一條生命,我國在這一領域實現零的突破
    4月30日,武漢協和醫院心外科董念國教授團隊為68歲的心衰患者劉女士實施了心房分流器植入術,並於5月5日順利出院。植入劉女士體內的這枚D-shant分流器由董念國教授團隊研發,是我國首枚自主研發生產的心房分流器。她的順利出院,意味著我國在這一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一枚小小的分流器為何能成為心衰救治的全新路徑?
  • 新技術 | 高唐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房顫冷凍消融技術
    12月7日,高唐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成功為一位持續性房顫患者實施冷凍球囊導管消融術,手術過程順利,患者恢復良好。這是全省第十例採用該項技術治療房顫的病例,也是我院首次實施此項新技術,填補了我省縣域醫院運用冷凍球囊導管消融治療心房顫動技術的空白,也是我院繼2017年順利通過國家級標準版胸痛中心以後,在心臟介入方面一個新的突破,為成功建立房顫中心打下了良好基礎。
  • 中國女孩在日本病危 武漢協和醫院轉運天團護送心衰女孩回國
    由於臉上長粉刺,故服用了治療粉刺的藥,不料引起嚴重過敏反應,並引發了腎功能和心肌功能低下。2019年5月,玲玲被送進藤田醫科大學醫院治療。被送進醫院時,她的血液循環系統功能接近喪失,一度出現突然昏迷,意識喪失,生命垂危。
  • 協和醫院為七旬新冠肺炎患者完成隔離病房內濾器植入術
    楚天都市報訊 (記者劉迅 通訊員吳立志 陳有為)2月21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西院王維慈副教授團隊穿上防護服進入隔離病房內,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在床旁為一名無法脫氧的新冠肺炎合併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成功實施了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
  • 武漢協和醫院與14家荷蘭醫院分享抗「疫」經驗
    新華社武漢3月16日電(記者黎昌政、樂文婉)16日下午4時許,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西院通過視頻電話,與荷蘭14家醫院分享新冠肺炎防控與治療經驗。歐洲報告新冠肺炎確診和死亡病例已超過中國以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總和,世界衛生組織13日宣布歐洲成為新冠肺炎「大流行」的「震中」。荷蘭國家公共衛生與環境研究所15日發布公報說,荷蘭在此前24小時新增確診病例176例,新增死亡病例8例;累計確診病例1135例,死亡20例。
  • 武漢協和醫院發布最新治療方案 就醫或致交叉感染
    武漢協和醫院最新治療方案) 另外呼籲武漢的老鄉們,精神正常低溫血氧度正常情況下不要去醫院排隊,在家自我隔離。去醫院交叉感染風險太大。(生命時報)
  • 武漢醫生創業獲得千萬元融資
    湖北日報訊(記者餘瑾毅 通訊員李哲)12月22日,記者從創新型醫療器械公共服務平臺湖北貝隆醫學創新基地獲悉,基地入駐企業武漢唯柯醫療和宜昌百吉生物均完成A輪近千萬元融資,這為醫生創業注入一劑強心針。
  • 在武漢協和醫院,張伯禮為他們特別出診
    7月24日,武漢協和醫院國際門診部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出診醫生,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武漢抗疫最關鍵的時候,張院士紮根一線,積極施治,為武漢人民最終戰勝疫情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此次來到協和醫院,目的是關心關懷在疫情阻擊戰中不幸感染的醫務人員,為他們的後續康復提供指導。當天下午的特別出診從兩點半開始,張伯禮共接診了十名來自武漢各個醫療機構的被感染醫務人員。他介紹道,總的來說,被感染醫務人員康復情況良好,雖然有些人還存在諸如失眠、氣喘、噁心、疲憊等症狀,但這些都是可逆的,經過治療可以痊癒。
  • 武漢協和醫院:一名接受嬰兒腎移植的患者成功受孕分娩
    新華網武漢12月12日電(聶文聞、彭錦弦)12月11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2號外科樓產科病房裡,醫護人員向暖暖、梅梅送上蛋糕與暖冬物品,為這對不平凡的母女點讚。三年前,梅梅因腎衰竭在協和醫院成功接受嬰兒雙腎移植手術,重獲新生;3年後,在協和醫院以產科、腎移植團隊及新生兒科等多團隊的保駕護航之下,她順利誕下女嬰「暖暖」。2007年的一天,梅梅突然發現自己小便帶血,下肢浮腫難消,在當地被確診為腎炎。2017年6月梅梅已變得難以站立、行走,經診斷她的腎炎已發展為腎衰竭,急需換腎。
  • 在武漢協和醫院,張伯禮院士為他們特別出診
    楚天都市報7月24日訊 (記者劉迅 通訊員張瑋 劉坤維)今天,武漢協和醫院國際門診部迎來一位特殊的醫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此次來漢,他專為感染新冠的醫務人員接診。仔細問診後他鼓勵說,目前出現的小症狀都可逆轉,關鍵是要放下思想包袱。
  • 武漢協和醫院首批被感染醫護者出院
    1月28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了解到,該院的15名被感染醫護人員經過治療後,臨床症狀得到有效控制,經專家組討論後,協和醫院首批共有3名醫護人員符合出院標準,於28日上午11時許出院。協和醫院呼吸內科的周瓊教授介紹,這些醫務人員的臨床症狀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好轉,首批3名醫護人員符合出院標準,可以出院。
  • 駐馬店市中心醫院與武漢協和醫院建立麻醉專科醫聯體
    映象網訊(記者 黃向陽 通訊員 陳毅)近日,駐馬店市中心醫院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以下簡稱:武漢協和醫院)麻醉專科醫聯體籤約儀式在武漢舉行,會議以提高麻醉科醫療技術能力、增強麻醉科醫療服務核心競爭力、提高麻醉科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率、改善患者看病就醫感受為主線
  • 齊魯醫院為74歲老人成功完成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
    齊魯網·閃電新聞訊 (通訊員 王雯)近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張希全教授、谷興華主任醫師及其團隊聯合阜外醫院潘湘斌教授團隊成功完成山東省首例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MitralStitch),患者治癒出院。這標誌著齊魯醫院二尖瓣介入治療新技術的臨床工作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