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世界各國商品琳琅滿目,其中茶葉深受公眾喜愛。茶葉起源於中國,而後傳播到世界各地,全球範圍內數十億人在飲茶。茶葉是如何誕生並流行的?從古至今,飲茶方式有哪些轉變?中國的好茶又在哪裡?
茶葉最早作為祭品使用
「茶葉」在世界各國有多種叫法,比如「Tchai」「Cha」「Tay」等,但「茶」這一詞彙來源於中國古代方言。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在《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漢代辭賦家揚雄所著的《方言》中,稱茶為「蔎」;《神農本草經》中,茶葉也被稱為「荼草」或「選」。
茶葉源於中國。經中國科學院證實,幾年前從陝西漢陽陵出土的植物樣品為古代茶葉,這些茶葉距今有2100多年的歷史。而這些茶葉文物獲得金氏世界紀錄「世界上最早的茶葉」的認證。
茶葉最早是作為祭品使用的。《詩經》中提到栽培茶樹事宜,「採荼薪樗,食我農夫」,可知當時農民已經採集茶葉。根據《禮記·地官》的記載,有「掌荼」和「聚荼」一說,是供喪事之用。
春秋後期,茶葉被人們開發了新功能,作為菜食,今天的雲南基諾族仍有「涼拌茶菜」。西漢中期,又發展為藥用。《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這說明古代先民已發現茶葉可治病。東漢華佗在《食論》中指出,「苦茶久食,益意思」,說明飲茶具有開發智力的功效。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有一種說法,在公元前2000多年,人們便已發現茶樹的鮮葉可解毒。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描述,周朝時期,秦國徵服巴蜀後,了解當地百姓飲用一種特殊的植物泡水,具有特殊香味。而後,茶葉被秦國帶出交通不便的巴蜀,傳播到中原地區。茶葉成為宮廷的高級飲品是在西漢時期,而在民間普及推廣是西晉以後的事。
明代流行「炒茶葉」
歷經千年,茶葉經歷了從藥用到食用,再到飲用的功能轉變。歷朝歷代的飲茶方式,也在不斷發展演變。
在唐代,通常是「煮茶」。先把茶葉碾碎,燒開水後將鹽、蔥、姜或橘皮等調料放入,再將茶粉撒入鍋內。飲用時,趁熱將茶渣和茶湯一起喝下去,謂之「吃茶」。
宋代以後,飲茶方式和審美意趣結合,叫「點茶」。人們在茶餅上裝飾很多龍鳳的花紋,十分精緻,叫作「龍鳳團茶」。喝茶時,先將茶餅碾成細細的粉末,用沸水衝茶,更好地保留了散茶的香氣。茶館在宋代比較盛行,成為文人雅士敘談、賞景、吟詠的場所。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飲茶法一再簡化,不需將茶餅碾碎,而是直接將散茶葉「泡茶」。明代之前,蒸青工藝比較流行。唐代茶學家陸羽在《茶經》中記載,其製法為:「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即將採來的新鮮茶葉,經蒸青或輕煮「撈青」軟化後揉捻、乾燥、碾軋、造型而成。明代以後出現了「熱鍋殺青」技術,即利用鐵鍋的高溫來激發鮮茶葉的口感,「炒茶葉」流行起來。
明代以後,同時茶類有了很大發展。在綠茶基礎上,白茶、黑茶、黃茶、烏龍茶、紅茶及花茶等茶類相繼創造出來。「泡茶」法一直延續到今天,品茶者品嘗的是茶的原味和真味。
茶葉成為世界交流「使者」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源遠流長。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茶葉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傳播到世界各地,成了中國與世界交流的一塊「金牌匾」,對各國的茶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日本原先既無茶樹,也無飲茶的習慣。唐代以後,日本掀起了學習中國文化的高潮,大批日本使節、僧侶前往中國學習唐文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飲茶的方法和茶樹的種子傳到了日本,逐漸與日本本土文化結合。現在,日本的煎茶道就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
17世紀中期,茶葉通過各種途徑由中國等地輸入英國。1657年,英國倫敦的一家咖啡店首次向公眾出售茶葉及茶葉飲品,並在招牌中說:「中國茶葉有益健康,老少鹹宜。」並且列出了茶葉的10多項功效,包括提神明目、健肝養胃、益腎利尿、促進消化等。第二年,又有一家咖啡店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強調茶葉是「所有醫生推崇的美妙飲料」。這也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則登在報紙上的茶葉廣告。
如今,英國成了「飲茶王國」,喝下午茶更是成為英國人的生活習俗。由於自然及文化原因,英國人更偏愛經過發酵的紅茶,還喜歡在茶中添加糖和牛奶,調製出英倫風味的茶飲。
在俄羅斯,沒有茶的社交聚會被認為不完整。歷史上,茶葉是從中國經西伯利亞直接傳入俄羅斯。俄羅斯人喝茶,伴以大盤小碟的蛋糕、烤餅、餡餅、甜麵包、餅乾、果醬、蜂蜜等「茶點」,常為三餐外的墊補或替代了三餐中的一餐。俄羅斯人將飲茶當成一種交際方式,比較偏好在飲茶之際談天說地。
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其茶種便源於中國。現今最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便是用1835年由中國引進的茶種開始種茶的。1780年,英國人和荷蘭人從中國輸入茶籽開始在印度種植,紅碎茶如今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茶葉的故鄉在哪裡
茶葉,向來是地理環境的風向標。許多茶友說,在選「居所」這件事上,茶樹甚至比人更講究。在中國,茶葉的故鄉在哪裡?
據植物學家考證,茶樹的原產地就在中國的雲貴高原一帶,包括雲南、貴州、四川三省交界的山區,也就是戰國時期的巴蜀境內。這些區域有個共同的特點:緯度較低而海拔較高,境內又多大山大河。這與茶樹對「高海拔、低緯度、多雲霧」環境的偏好高度契合。
貴州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茶葉產區,而貴州茶葉「趕早」,最早的普安茶從2月中旬就開始採摘,號稱春茶的「急先鋒」。而最負盛名的貴州茶是都勻毛尖,核心產地是團山和螺螄殼,一處在山頂、一處在山底,掛於斷崖的瀑布將其相連。
在中國名茶中,都勻毛尖的名頭比不上大紅袍、碧螺春等,但它是由毛澤東親自命名的一種毛尖茶。當年,紅軍長徵途經黔南甕安一帶,老百姓向毛澤東送來了當地「魚鉤茶」。連飲數日,毛澤東對此茶讚不絕口。新中國成立後,黔南茶農念及主席愛喝「魚鉤茶」,專門炒制了兩斤茶葉寄到北京,毛澤東特讓人寄去茶葉錢,並回信說:「茶很好,可更名為『毛尖』。」
位於江南的蘇杭打破了「高山出好茶」的傳統。杭州的龍井茶區海拔僅一兩百米,本不是優良產地,然而杭州處於浙西丘陵山區向平原沉降的過渡地帶,龍井東瀕西湖,南臨錢塘江,氣候比較溼潤且多霧,利於茶樹生長。蘇州的碧螺春也與江南的煙雨朦朧的氣質相搭,生長在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今年7月,洞庭碧螺春茶入選中歐地理標誌第二批保護名單。
譽滿海外的大紅袍,產於福建武夷山。大紅袍的花香濃鬱持久,茶湯呈現橙紅色,是烏龍茶的優秀代表。大紅袍還曾是中美建交的國家禮品。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時,毛澤東送給尼克森200克左右的「大紅袍」茶,尼克森覺得量有些少,周恩來總理對尼克森說,主席已經將「半壁江山」奉送了,並將其中典故告訴他。這也說明了大紅袍這種茶葉極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