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研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一篇氣候科學研究論文稱,由於政府採取防止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傳播的政策,截至2020年4月初,全球二氧化碳日排放量比2019年的平均水平下降17%。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該論文指出,政府實施的防止新冠肺炎傳播的政策對全球能源需求產生巨大衝擊。隨著全球大量人口被要求待在家中、國際邊境關閉,消費率和運輸率都相應下降。不過,全球實時排放數據的缺失增加了量化這種衝擊的難度。
最新發表論文通訊作者、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環境科學學院氣候變化科學教授科琳娜·勒奎雷(Corinne Le Quéré)和同事,重新分析截至2020年4月底的能源、活動和政策的綜合數據,據此估計二氧化碳日排放量相較於2019年的變化。
他們在不同限制情景下估測了能源、地面運輸、工業、公共建築與商業、住宅、航空業等6大經濟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變化,研究發現,截至2020年4月初,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相對2019年下降17%,每個國家的日均排放量下降26%。來自地面運輸和航空業的排放分別下降36%和60%。地面運輸、能源和工業佔到排放下降總量的86%。
論文作者還預估這種下降對2020年總排放量的影響並認為,如果疫情前活動水平到6月中旬恢復,總排放量在年底可能會出現4%的平均降幅。如果一些限制政策維持到2020年底,總排放量可能會出現7%的平均降幅。
延伸閱讀
亞洲開發銀行: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經濟損失可能達8.8萬億美元
5月15日,亞洲開發銀行發布了一份報告《新冠肺炎疫情潛在經濟影響的最新評估》。該報告稱,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可能遭受5.8萬億美元至8.8萬億美元的損失,相當於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4%至9.7%。
報告發現,亞太地區的經濟損失可能為1.7萬億美元到2.5萬億美元,具體損失數額取決於3到6個月不等的隔離政策的實施時間。中國可能遭受1.1萬億至1.6萬億美元的損失。
為減少疫情帶來的損失,各國政府已迅速對疫情影響作出反應,實施了諸多措施,例如財政和貨幣寬鬆政策,增加醫療支出以及直接彌補收入損失等。報告稱,各國政府針對這些措施的持續努力可能會使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降低30%至40%。這可以將全球經濟損失減少到4.1萬億美元至5.4萬億美元之間。
報告的分析涵蓋了96個受到疫情影響的經濟體,涉及超過400萬個新冠肺炎病例。估算中包括了旅遊業、消費、投資、貿易成本增加、對產出和投資產生不利影響的供應方中斷以及政府對策等諸多因素。
亞行首席經濟學家澤田康幸表示,這份報告廣泛地展示了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巨大潛在影響。報告還強調了政策幹預在減輕經濟損失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報告可以為政府制定和實施措施並減輕疫情對經濟和人民的影響提供指導。
來源:綜合 中國新聞網 央視新聞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