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9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鶴山-龍州)粵桂扶貧協作
——(2)——
布丁播報
自鶴山-龍州結對幫扶以來,鶴山市積極以就業、產業為抓手,以產業促就業,以就業帶脫貧,深入推動扶貧工作紮實開展,有效助力當地群眾脫貧致富。近日,鶴山市委宣傳部組織人民日報海外網、南方日報、江門日報、鶴山融媒體中心記者採訪團到龍州縣採訪,了解(鶴山-龍州)粵桂扶貧協作工作成果,講好扶貧故事。今天我們先來看第二個故事——《產業脫貧:發展甘牛全產業鏈,以小投入撬動大投資打造長效脫貧模式》。
2018年8月,鶴山市助力龍州縣成功打響廣西國定貧困縣脫貧摘帽第一炮。如何實現永久脫貧不返貧,脫貧能致富?這一問題又擺在鶴山龍州兩地扶貧協作工作重點上。
「找不到致貧原因,就挖不斷窮根。」楊海泉表示。因此,鶴山駐龍州扶貧工作組在前期對龍州縣12個鄉鎮貧困狀況調研的基礎上,又對龍州縣產業經濟情況進行再摸底、再調研。當充分認識到龍州歷史文化資源、特色產業等方面情況後,扶貧工作組經過充分思考論證,在一個月內製定了方案,決定以產業脫貧為抓手去做工作。龍州縣委常委、副縣長、鶴山扶貧工作組組長楊海泉表示,「一個地方要想發展,根本上要杜絕貧困,還是要落實中央和習總書記提出的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方向擬定後,扶貧工作組深入分析龍州當地的資源長處,特色優勢,瞄準龍州所需、鶴山所能,長短結合,以長為主,打造出具兩地特色的全產業鏈扶貧新模式,鞏固脫貧效果。
其中,甘牛生態循環產業鏈項目就是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對當地農業資源和農耕傳統進行再提升、再打造的產業扶貧成功案例。
崇左市是國家糖料戰略保障基地,全市種植甘蔗240萬畝,僅龍州縣種植甘蔗面積就超過50萬畝。以往,甘蔗葉大多廢棄焚燒,既浪費資源又汙染環境。經過扶貧組多方調研發現,甘蔗尾葉可以養牛。經過與鶴山第四代養牛世家的溫兆軒的接觸,雙方發現,龍州每年若能提供約30萬噸的甘蔗尾葉,可養肉牛約12萬頭!
鶴山駐龍州扶貧工作組組長楊海泉多次邀請溫兆軒來龍州考察。懇切的招商誠意、當地優越的飼養條件,讓溫兆軒走進龍州,激發了他再創業、再發展的熱情。溫總說,「在龍州縣,他找到了家族產業發展的未來,也給當地帶來了一個脫貧致富的希望。」
2018年12月5日,粵桂扶貧協作龍州甘牛生態養殖項目正式落地龍州。該項目是一個生態循環產業鏈項目,目標是「打造蔗葉養牛第一品牌,搶佔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樹立粵桂扶貧協作典範」。楊海泉介紹,「該項目所實行的生態循環產業鏈簡單說來就是:以甘蔗尾葉為基礎,帶動其他青飼料的種植,對青飼料進行加工,青飼料進行肉牛養殖,牛糞生產有機肥,有機肥回種甘蔗及其他青飼料,肉牛屠宰及深加工生產工業油脂、提煉血紅素,配套冷鏈物流和無害化處理等。其產業鏈涵蓋了一、二、三產業。到榨季的時侯,將會出現甘蔗進糖廠,蔗葉進牛廠的熱鬧場面。」
據了解,甘牛集團投資生態養殖(青飼料加工、肉牛養殖、有機肥生產、無害化處理)約9億,通過帶動農戶養殖8萬頭及其他養殖場和周邊市縣養殖20萬頭,拉動投資約29億元以上。屠宰加工冷鏈項目又計劃投資約8億元,預計帶動總投資約46億元。
貧困戶黃德義夫婦2019年1月來到甘牛集團養殖場工作。原先他們一家種4畝甘蔗,收成好時,年收入也就一萬元,現在,他們一邊種甘蔗一邊在牛場打工,收入有了明顯變化,一年時間就建了新房。「除了種甘蔗,我們夫妻兩人在這裡工作總共有7萬多,土地出租每年還有有7千多一點。」黃德義表示。甘牛養殖總園生產主管閉花桃告訴記者,甘牛集團總園有7位貧困群眾,他們主要工作是鏟糞料,刮牛糞,每天工作8個小時,公司包吃兩餐,超出8個小時額外有加班費,每月平均收入有3300元以上。
該公司的肉牛養殖通過「政府管建、企業管牛、農戶管養」、「企業+村級養殖小區+家庭農場」、「貸牛還牛、借牛還牛」等模式,在全縣各鄉鎮推廣養牛,計劃總養殖規模8萬頭,預計可帶動13000名群眾參與養牛,其中貧困戶1500戶以上,每戶年均純收入可達8000元以上。由政府建設牛棚出租的收益又可帶動47個貧困村增加集體收入,增加的集體收入通過提供公益性崗位等惠及五萬多名貧困戶。
在甘牛集團的帶動下,龍州縣已先後引進四野牧業、中禾恆瑞,激活了樹春牧業、旭超公司,強仁公司主動加盟,一批批企業紛紛加入甘蔗葉養牛產業鏈。目前產業已覆蓋12個鄉鎮72個行政村。2019年,全縣肉牛存欄3.96萬頭,出欄1.24萬頭。2019年,全縣新建養牛小區23個,註冊成立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32個。
看到了養牛的前景,逐漸吸引了貧困戶不斷的參與到養牛行列。今年4月,龍州縣下凍鎮馱江村聲江屯農戶剛叔利用扶貧小額信貸貸得5萬元,用優惠的價格引進了3頭懷孕待產的母牛,一月之內就有兩頭小牛出生,隨著每頭小牛的出生和長大,他的錢袋子就會鼓一層。他告訴記者,今年計劃新開墾20畝地種植甘蔗和青飼料,擴大牛場再養七八頭牛。牛棚前,該村村幹部給凌志剛算了一筆帳:「兩頭小牛市場價值約一萬一千元,加上牛羊養殖獎補項目兩千元,這兩頭剛生的小牛就值一萬三千元了。」聽到這個數,凌志剛哈哈地笑起來了。
粵桂扶貧協作在牛棚和甘蔗葉加工廠房建設中只投入了約2000多萬資金就抓住了長效脫貧致富的「牛鼻子」,不僅帶動了大規模的農戶養牛,更帶動了整個產業鏈預計約46億元的產業投資,真正實現小投入撬動了大投資。
來源:鶴山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攝影:王捷)、
原標題:《產業脫貧:發展甘牛全產業鏈,以小投入撬動大投資打造長效脫貧模式》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